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一首好詩,就蘊含著一種心情,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讓人回味無窮。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歡迎閱讀參考!
小學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古詩吧,古詩按內容可分為敘事詩、抒情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等。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課時
1.課時
2.教學準備
3.課件、學生收集送別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正確讀寫“舍、君”2個生字;讀準古詩中的“朝、舍、更”3個多音字;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結合下文注釋,想象畫面理解古詩大意。
3、體會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感悟詩歌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教學難點】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創設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歌曲導入:老師歌唱《送別歌》。
導入語:同學們這首歌唱的是什么?現在朋友離別的時候我們會唱歌,而古人在分別的時候會折柳相送,這是為什么呢?今天來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知詩人,解詩題
1、請學生齊讀課題兩遍,(預設一部分學生節奏出現問題,老師順勢糾錯并引導學生解釋課題)。
2、指名學生當小老師介紹作者王維并給予評價。
3、請學生自由朗讀古詩,在讀的過程中,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并及時檢查,強調多音字“朝雨、客舍、更進”在古詩中的正確讀音。
4、老師范讀古詩,請同學們劃分正確的停頓和節奏,并按照正確的節奏齊聲朗讀一遍。
六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六年級語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學目標
1.寫2個生字,明確多音字“舍”的兩個讀音,明白“使”、“浥”、“更盡”幾個詞語的意思,理解整首詩的意思。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詩的意思,采用層進式引讀法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友人依依惜別的離別之情。
3.會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
1.收集描寫友情方面的名詩名句。
2.安西指的是現在哪個地方?
3.王維和元二在分別的時候可能說些什么?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情入境,導入新課
1.師: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誰有知心朋友?
指名談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覺。
師:朋友在一起時間久了,情投意合就產生了深厚的友誼。假如,有一天,由于轉學、升學等原因兩人要分開了,你的心里會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師:是啊!我們現代人是這樣,古人,也是這樣。在古時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離之后就很難有再相見的時候,送行餞別就成為表達深厚情誼的一種習俗。于是,在和朋友分離之時,人們就會寫一些詩或文章來送給朋友。回憶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寫朋友之間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送元二使安西》語文教案 篇1
《送元二使安西》是《積累、運用五》第一題讀讀背背局部的內容。教材的要求是會背誦古詩,至于謄寫和大致理解詩意也不在要求之列。這首詩我以前已經帶領同學背過,所以,再指導背誦這首詩已經不是我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檢查同學獨立識字的能力。
就我班同學背誦古詩的數量而言,假如他們能把詩中的生字全達到會認,那么,多數同學不但小學階段的字應該已經全部會認,中學階段也應該認了不少。所以,在復習古詩的同時,檢查他們的識字能力,應為教學的重點之一。
2、理解詩意。
背詩的目的是感受詩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養,學習運用。因此,要求小朋友在會背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詩意,成了我教學的又一重點。
3、復習拓展。
小朋友們背誦王維的詩已經不少。如何在學習本詩的同時鞏固加深對其他詩的印象,也是我教學中應該考慮的。
4、理解王維寫景詩的意思,初步感受體會王維詩的風格。
在歸類理解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概括詩風的環節。雖然不夠詳細、全面,但通過學習,讓同學初步感受王詩的風格,必將有助于他們加深對詩的理解,提高鑒賞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慮,我帶領同學對王維的詩進行了研究性學習。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設計范文
一、還是慣例,課前提問。
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過的那首送別詩嗎?誰愿意背給大家聽?(齊背)
上節課我們共同感動于高適與董大知己相別的感人情景,今天讓我們再走進清雨紛紛的渭城,領悟王維的送別情懷(板書詩題 作者 朝代)
二、首先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課件出示)
1、知詩人,解詩題 2、抓字眼,明詩意
3、想意境,悟詩情 4、誦詩句,品詩味 (生齊讀)
三、這節課,我們繼續按照這個方法學習這首古詩
1、誰愿意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王維的資料
2、題目什么意思?(王維送朋友元二到安西去做使者,為元二餞行時寫下了這首詩)
師:大家都知道董大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這里“元二”就是?(姓元在家中排行第二,故稱“元二”)
3、請同學們自己放聲讀這首詩
過渡語:同學們讀得很有感染力,如果我們想真正讀出詩人的情懷,那只有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深入理解這首詩。學習方法不光會背還要非常熟練運用學習方法才是更大的收獲,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這首詩,邊學邊用筆在旁邊作出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開始吧
師:先看前兩句,匯報前兩句,其他組補充
師:這兩句詩是寫什么?(先描寫景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象
(晨雨濕塵,柳樹青青,十分清新自然的美景,誰能把美景談出來?)描繪春天雨后的晨景,細雨似乎為友人拂去塵土,嫩綠的柳條正好在送別時折枝相贈,烘托出一種送別的氣氛。
《送元二使安西》優秀教案
【設計理念】
借助古詩文這一教學平臺,通過讀、想、議、畫、唱、寫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并恰當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情趣,拓展思維,從而突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
【教學目標】
1、學習古詩,懂得詩意,熟悉其他送別詩。
2、體味景語皆情語,知道折柳送別、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誦讀和背誦這首詩,體會友人間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準備】
含中國政區圖、《陽關三疊》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和著《陽關三疊》,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
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元二誰?他與王維的關系?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兒?(安西)解讀安西。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
(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具體位置:
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地圖明確地點。
3、課件同時出示標有三地名的地圖:
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
(渭城──陽關──安西。)
4、路程,體會離情:
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詩人,同時也是一位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你若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并說說根據。
(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會認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三、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今天,我們將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板)
(1)解釋下列詞語:
悒 客舍 盡 故人
(2)試著理解古詩的意思。
2 討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確)
第1題:浥:悒(yì)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別的處所。
《送元二使安西》的優秀教案設計
一、找地名,初讀解題
(李叔同的《送別》引入古詩。)
1、(課前播放幻燈片《送別》)才華橫溢的李叔同先生創作的這首《送別》,在抒寫離情別怨的詩文中尤其膾炙人口,歷經幾十年傳唱,經久不衰。在中國古典詩歌中,離情別怨可以說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們將要送別的是千古傳唱中的哪一曲呢?板書:
送
(播放課件。)
2、讀題,你從詩歌題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讀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護府,在現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
3、初讀全詩:
(古詩幻燈片。)
請大家大聲地讀讀詩歌,注意把生字讀準。
找一找這首詩里還有哪些地方名?解讀渭城: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在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一樣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這幾個地名跟送別有什么聯系呢?讓我們細細地體味這首古詩。
二、知詩人,以畫解詩
1、師:是誰送元二使安西?關于詩人王維你知道一些什么?
2、課件顯示王維簡介:
王維: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3、讀王維的這首詩,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幅畫?你是從詩歌的哪幾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
板書: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書:
客舍
柳:留的諧音。古人有折柳贈別的習俗。
板書:
柳
我們來讀一讀王維詩中的這幅畫: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詩意,三嘆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詩五首教案設計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認識古代歷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學習詩歌在內容、形式上的特點,體會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絕句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五首古詩,讀起來瑯瑯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三、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明確這一課的學習內容,指導閱讀、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江南春》三首唐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斗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復雜面貌。
唐詩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的三首唐詩都是七絕,即每詩四句,每句七言。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詩人王維所著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好友元二將遠赴西北邊疆,詩人王維特意從長安趕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誼,不言可知。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起來看看吧!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1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前兩句寫送別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驛道,客舍周圍、驛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這首詩既不刻畫酒筵場面,也不直抒離別情緒,而是借別筵將盡、分手在即時的勸酒,表達出對友人的留戀、關切和祝福。這首詩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獨樹一幟。
【設計理念】
語文能力的本質是語言和精神同構共生的能力,語文課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言語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
本節課教師引領學生扎扎實實的品析文字,以一首的學習帶動多首詩的學習,以多首詩的補充促進一首詩的理解。在整合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情感是詩的生命,沒有情感就沒有詩。本節課,教師引導學生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教學一二句扣住“柳”,體會作者營造的送別環境,感受美麗環境中那份濃濃的離別情;三四句扣住“酒”,體會這杯杯酒中融入的深情。
本節課,既注重學生語言系統的豐富和優化,又注重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著力構建對話的課堂、詩意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