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教案

生命是可貴的,但生命的意義絕不僅僅停留于“活著”。當一個人面臨生死抉擇時,應該怎樣做出自己的決定?下面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優秀的魚我所欲也教案,僅供大家參考。

魚我所欲也教案1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于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萬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1、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取義

  2、作者是怎么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3、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東西(義和不義)。后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4、寫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② 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 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為義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⑶ 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⑷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茍得有甚于生義

  ╱正面→→

  舍 魚 死 雖惡所不避有甚于死不義

  生

  取

  義

  ╲反面: 向(為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鐘無益

  今(為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魚我所欲也教案2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孟子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

  4、本性也需要養。

  三、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學生注意讀音、停頓。

  重點字音與停頓: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6)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學生默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3、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點詞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辯通辨,辨別。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與通歟,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受:鄉通向,從前。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這種;是亦不可以已平:這種做法。

  鄉為身死而不受:寧愿;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為了;接受。

  故不為茍得也:得到;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歟;呼爾而與之:給予。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理解文中的重點詞句。

  3、自讀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抽查課文背誦與理解。

  二、整體感知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文中運用了那些修辭手法?

  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說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系?

  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4、本文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①用比喻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②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5、我們該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三、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

  四、布置作業

  1、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預習《<莊子>故事兩則》。

魚我所欲也教案3

  教學內容分析:

  孟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書在宋朝時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經典。孟子思想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學習本文字句的同時,對孟子的思想體系略作剖析,這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魚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議論。其論證方法,學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學過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觀點的語句和他常用的術語加以分析,講深講透,并以此來剖析他的“舍生取義”的思想,以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教學過程 中還應加強朗讀,使學生加深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體現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準備:

  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解,或就淪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有利于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解題

  作者情況介紹,由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查找的資料來完成,教師選出具有代表性的課件,向大家展示。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孔子之后戰國中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辨認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二、整體感知

  1. 朗讀。

  1)在自由散讀的基礎上抽讀(4名左右),抽讀學生可任意選取文段朗讀,其他學生認真聆聽,并作好點評準備。

  2)朗讀點評(由學生完成,教師點撥、引導即可)。

  (點評著重強調咬字、語氣、節奏、斷句等幾個方面,注意突出演講式朗讀的特點。)

  3)全班根據以上朗讀點評的要點,齊聲朗讀課文。

  2. 串譯課文,了解大意。

  (學生相互交流預習成果,對于小組內共同出現的問題,提交全班討論。)

  3. 熟悉課文,概括文意。

  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并用最簡潔的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要求學生根據前面所學課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積累的有關議論文知識,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 課文的論點是什么?結合課后練習,思考你贊同哪一種說法,為什么?

  2. 為了闡明觀點,文章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找出來,大家交流。

  3. 課文導語說“文中孟子對于‘義’的論說,對于今人仍不無啟迪”,想想你從課文中得到了哪些啟迪,整理思路并與小組同學交流。

  說明:以上問題采取小組內自主、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組內每個同學承擔一道思考題,思考結果交由小組討論,組長記錄討論結果,并由中心發言人匯報討論成果。

  四、自主質疑,探究學習

  此環節主要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意識,要求學生圍繞課文內容,質疑問難,提出有一定創新價值的問題,教師可從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問題,由學生小組探討,全班交流。

  說明:這個環節,學生質疑提問應提前布置,由學生在課前完成,上課前提交問題即可。另,學生的提問,教師也可給予一定的啟發、點撥,注意問題的質量。

  問題:

  1. 課文中“本心”指人的天性,那么從全文看,作者認為人應該具有怎樣的天性呢?按照你的理解,人的天性除課文所指外,還應該有哪些?不妨說說。

  ——-————學生自由發言。

  2. 能否為課文補充一、二個現實材料,以突出論點。

  —————(學生自由補充。)

  五、朗讀背誦,積累鞏固

  課堂背誦,可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完成。例如:運用幻燈,打出相應的譯句,由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原文進行誦讀,記憶;學生相互間提問背誦,教師抽查背誦等。

  六、布置作業:

  1. 教師提供相關資料,學生回家查閱,并同課文進行閱讀比較,看看它們各自表現出怎樣的價值取向。

  2. 查閱“嗟來之食”的故事,與課文比較,看看內容上有哪些不同,思考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

  教后反思: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靈活的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喚醒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最新国产亚洲精品免费va在线 | 色婷婷综合精品中文在线 | 亚洲A级理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不卡网站 | 亚洲一区精品自拍偷拍 | 香蕉在线一本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