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詩歌答題技巧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詩歌吧,詩歌富于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對比詩歌答題技巧,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點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時空立足點,就可以為貫通全詩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抒情類詩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有詩人設身代言,即詩人設想自己就是詩中的人,為他們奔走呼喊,代他們傾訴衷腸;一類是詩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詩人自身的形象。總體看,后一類居多。
2.關注詩歌的題目
詩歌的題目是詩人寫作意圖的集中體現,它像一條紅線,串聯起散落在詩歌中的珍珠,像一個窗口,讓我們看到詩人的內心世界。關注題目,分析題意,同樣是貫通全詩的重要方法。因為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立足點,像詠物詩、詠懷詩、詠史詩、哲理詩等,一般就沒有,那就更應該關注題目。
3.了解詩歌的結構
“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復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4.答題應緊扣原詩的內容
命題者對詩歌鑒賞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們是否真正讀懂了詩歌,因此對思想內容和表達技巧的分析,必須結合原詩歌的具體內容來進行,千萬不能空泛而談。如果是選擇題則要緊扣原詩詞內容進行判斷選擇,否則難以說明自身是否讀懂了原詩。
5.明白選擇題選項常見干擾設置
句意理解方面:誤解多義字、對象錯位、偷換概念等;思想感情分析方面:無中生有、牽強附會、任意拔高等;表達技巧方面:張冠李戴、想當然等。我們在平時要多加練習,并及時總結答題規律。
6.熟悉有關意象與意境的知識
詩人一般借意象來表現自己,詩人作為主體,往往與意象這個客體合而為一。有時詩中有幾個意象,各個意象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講究的是“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天人感應模式,所以我們在鑒賞景或物的同時,往往要聯系鑒賞詩人的形象。而且這兩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7.清楚詩人的用典
古代的詩人喜歡用典,其原因一是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為表達委婉一些;二是以古喻今,更理直氣壯一些;三是可以用較少的文字傳遞較多的信息,使表達簡明一些。一般用典有兩層含義:(1)用歷史舊事,借古喻今;(2)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既自明心跡,又豐富詩歌的意蘊,提高詩歌的文化品位,用黃庭堅的話來說就是“脫胎換骨”。
8.記誦詩歌鑒賞口訣
從題目認識對象;從字面讀出感覺;從注釋破解難點;從作者了解背景;從原作找到根據;從題干得到啟示;從首聯找到特點;從尾句參透主旨;從景物把握情感;從意境洞察心胸。
拓展:詩歌鑒賞中的渲染、烘托、襯托、對比
下面,試就渲染、烘托、襯托、對比這四個運用廣泛而且極易混淆的術語作一番解說。
一、渲染
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于藝術創作,就是指正面著意描寫。
例如,白樂天《琵琶行》(第二節)極盡筆墨之能事,通過對琵琶聲及其富于變化的演奏的鋪敘渲染,表現了音樂的高妙;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對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離愁,表達了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對宇宙人生的探索。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
一言以蔽之,渲染即對事物進行正面描寫鋪敘,追求筆墨酣暢,痛快淋漓。
二、烘托
烘托也是從圖畫技法中借來的術語,原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輪廓渲染襯托,使其明顯突出,一般采用外暈、圍染的烘托辦法,即“烘云托月” 。
清人劉熙載《藝概》所說:“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此法引入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用筆,對事物進行描述、鋪排,使被“托”之物更加突出。
“烘托”是指通過側面描寫,使所要表現的對象鮮明突出的表現手法。2001年高考題選韋應物的詩《賦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業暮鐘時。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海門深不見,浦樹遠含滋。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此詩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沒有直接寫雨,而是通過別的事物把雨寫出來:船上的布帆變得重了,鳥兒飛得不那么輕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遠處都看不真切,而江邊的樹卻顯得十分滋潤。頷聯和頸聯雖未直接寫雨,但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我們感到,在船帆上,鳥羽上,在天際,在大樹上,全都是蒙蒙的細雨。再如《琵琶行》中“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環境描寫烘托音樂的魅力,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回味空間。
李白有《聽蜀僧睿彈琴》一詩:“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聽流水,余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此詩末兩句寫由于專心聽琴,不知不覺間,碧山已為暮色籠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來。它從一個側面烘托出蜀僧睿琴聲的美妙和琴藝的不凡。
齊已有《早梅》一詩:“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此詩以“禽窺素艷來”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現出早梅之素艷。
有“梅妻鶴子”之稱的西湖隱士林逋有“梅花”一詩:“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真頸聯以“霜禽”、“偷眼”、“粉蝶”、“斷魂”烘托梅花景之美,香之幽。
盡管渲染和烘托都是為了使描寫的對象更鮮明,更突出,但二者著眼點不同:前者從正面著筆,由此言此;后者從側面用墨,由此烘“托”彼。
三、襯托
襯托是利用事物近似或對立的條件或同一事物相近、相反的兩上方向來表現事物,使之更突出更形象的一種藝術表達方法。它能使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描寫的對象更加鮮明,使所要描寫的氣氛更加強烈。襯托分為正襯、反襯。
1、正襯:用相同或相美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動,以靜襯靜,以樂襯樂,以哀襯哀,即“綠葉襯紅花”。
白居易有《錢塘湖春行》一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平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此詩以西湖生氣勃勃之景,從正面襯托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此外,“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白居易“長恨歌”)以六宮后妃之美襯玉環更勝一籌的美,“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以蒼涼秋景襯詩人飄零之哀,“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以極高的天臺襯天姥山之高,“寒蟬姜切”、“楊柳岸,曉風殘月” 以悲涼秋景襯離情之凄苦。
2、反襯 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如以動襯靜,以哀襯樂,以丑襯美。亞夫之《姜齋詩話》云:“以樂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樂。”
李煜《望江南》一詞云:“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以昔日游上苑時“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的繁華美麗景象反襯出羈留汴梁的亡國之君內心的無限悲愴:樂只在夢中。
此外,“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王維《鳥鳴澗》)以鳥之“驚”、“鳴”反襯春山“夜靜”,“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秋思”(溫庭筠《更漏子》)以“玉爐香,紅燭淚,偏照畫堂”的美好景物及襯閨閣孤寂秋苦;“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閑暇”(無好問《穎亭留別》以鳥之悠悠反襯思歸春內心之急急。
有的詩,能兼用正襯—反襯。李白有《清平調》(其二)云:“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首句以花受香露正襯貴妃承幸,二句以楚王夢遇神女的虛幻反襯玄宗得貴妃真實,三四句以靠新妝專寵的趙飛燕反襯貴妃的天然國色。一揚一抑,一正一反,極盡襯托之能事。
四、對比
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某種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給我們展示了兩幅畫面:一幅是越王大敗吳國,凱旋而歸,戰士們個個脫下戰袍,換上了“錦衣”,向國人炫耀他們的戰功,宮女們個個打扮得花兒一般,在宮殿里恣情歡樂;另一幅則是“只今惟有鷓鴣飛”———現在只有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昔日的勝利、熱鬧早已煙消云散。詩篇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抒發了盛衰無常之感。對比手法的運用突出了主題,發人深思。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此詞將今日千里之外的“孤墳”與夢中十年前相守的妻子于“小軒窗,正梳妝”兩幅畫面對比,突出今日孤獨凄涼,往日溫馨,從而表達了對亡妻的深長思念之情。
“對比”和“襯托”的區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現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
【對比詩歌答題技巧】相關文章:
詩歌鑒賞答題的技巧02-18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7-27
高考詩歌答題技巧12-18
高考詩歌答題的技巧06-11
鑒賞詩歌的答題技巧12-20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4-03
詩歌鑒賞答題技巧06-10
詩歌的鑒賞答題與技巧10-26
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