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學案

時間:2021-06-11 16:58:47 詩歌 我要投稿

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學案

  第一單元 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

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學案

  1.沁園春·長沙;采桑子·重陽

  2.再別康橋;死水;贊美

  3.錯誤;致橡樹;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4.致大海;籬笆那邊;我愿意是激流

  興趣情境導引

  開學第一天,高一語文新課本發了下來。渴求知識的學子們迫不及待地游覽了一遍,發現第一個單元就是詩歌,都非常高興。詩歌中濃郁的情感,精警的語言,深刻的思想,美麗的形象,喚起了同學們的文學激情,引起了大家想象與聯想。

  語文老師決定在班上開一個詩歌朗誦會,進行一次詩歌朗誦比賽。要求每個同學在第一單元中選一首自己最喜歡的詩,作好準備,參加朗誦比賽。這個決定剛剛宣布,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有的說:“我最喜歡戴望舒的《雨巷》,句句浸透了作者的感情。”有的說:“我最喜歡何其芳的《預言》,面對面抒情,親切感強。”有的說:“陳敬容的《窗》也不賴,清新俊逸。”還有人喜歡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豹》。同學們既感到十分激動,又覺得非常新鮮。高中學語文真有趣,一開學就進行詩歌朗誦比賽。

  年過半百的語文老師,當場吟誦起毛澤東的詞《采桑子·重陽》,特別是“寥廓江天萬里霜”一句接連吟唱了兩遍。雄渾而高亢,深沉而綿長,一下子就把同學們帶到特定的情境之中。正在大家躍躍欲試也要朗誦的時候,老師告訴大家,在朗誦比賽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認真朗誦,掌握節奏、重音、停頓等技巧,做到字正腔圓,注意與一般讀書的區別。

  2.充分理解詩人的感情,正確把握詩歌的中心思想,盡可能做到“替詩人朗誦”。

  3.根據詩歌的形象,進行大膽想像與聯想,既能“替詩人朗誦”,更能“抒自我情懷”。

  4.成立學習小組,朗誦練習時大家互相幫助,小組內資源共享,學習小組長負責組織協調,大家發揚團隊協作精神。

  難點互動探索

  難點問題1 理解詩歌的形象

  生1:老師,朗誦詩歌的關鍵是什么呢?

  師:理解詩歌的形象。

  生2:怎樣理解詩歌的形象?

  師:①理解詩歌形象客觀存在的美感;②熟悉詩歌形象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化含義;③注重理解過程的想像與聯想。

  生3:老師,詩歌形象自古傳承下來的文化含義是什么意思?

  師:有一些形象,表面上的意思很明了,但實際上都有另外一種涵義,就是我們常說的寄托意義。只要看到甲――形象,就會聯想到乙――寄托意義,甲乙兩者是聯在一起的。

  生1:老師,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師:譬如:松柏寄托堅強,月亮寄托相思,楊柳寄托惜別,秋風寄托悲涼,春風寄托喜悅,荷花寄托高潔。

  生2:老師講得真好。我們在閱讀詩歌時,應該注意這些形象的內涵。

  生3:老師,有一些形象不屬于傳統的寄托固定意義的形象,如何發掘它的寄托意義呢?

  師:從內容看,一般說來,一些詠物詩都是有深刻含義寄托的。詩人總是一方面抓住所詠之物的'特色仔細描摹,另一方面還要在曲盡物象的基礎上來寄托自己的情思,這樣的詠物詩才有意義,意境也就深遠。作者一般喜歡用擬人的手法來詠物(注意從整體上去把握),借物抒懷,這樣的詩一般都寓有深意。

  相關知識鏈接形象,是融合了主觀情思的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合一體的藝術形象。它比自然界中客觀的形象更容易激發讀者感情的共鳴,更容易調動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充分借助聯想和想象,聯系詩歌的形象組合(畫面),理解詩歌寓含的深意。

  范例1 《采桑子·重陽》中的秋天形象與傳統詩文中的秋天形象相比,有什么特點?作者為什么要突出這樣的特點?詩人主要描繪了哪些形象來表現這種特點的?

  分析:

  古人多悲秋,古代那些悲秋的詩人所見的秋色總是蕭瑟慘淡,萬木蕭疏,天陰雨濕,毫無生機。古今之別,全在于詩人的所處的時代不同、個人的人生際遇的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情感的不同。概括起來說,即緣情寫景,因感情而選擇形象,因感情而創設意境。

  毛澤東寫《采桑子·重陽》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由于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描繪的秋光、秋色明艷而壯麗。兩度突出“重陽”,既符合“采桑子”“反復”的格律,又表現作者重回紅四軍前委工作時的激動心情。選擇“黃花分外香”這一形象,側重表現色彩艷麗,選擇“寥廓江天”與“萬里霜”這兩種形象,側重表現境界開闊。

  解答:

  與我國傳統的詩文相比,《采桑子·重陽》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艷麗,生機勃勃;這主要取決于當時作者“東山再起”起的革命豪情;詞中主要選擇了“戰地黃花”“寥廓江天”“萬里霜”等形象表現這種特點。

  解題方法鏈接詩人緣情寫景,因情而擇形象,因情而創意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所以,只有偉大的心胸,才能和自然風光的壯觀交融成為一體,只有豪情萬丈與信心百倍,詩人的筆下才會出現壯麗的秋天的形象。

  范例2 《死水》中的“死水”有何象征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

  《死水》共五節,可分為三部分。第一節為第一部分,表達詩人對“死水”一般的舊中國的激憤之情。面對這“一溝絕望的死水”,詩人想“不如多扔些破銅爛鐵”,潑一些剩菜殘羹,以加速它的死亡。舊事物死亡了,新事物方可茁壯生長。激憤之中飽含著對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二、三、四節為第二部分,描繪了“死水”的外形、色彩和聲音,形象地揭露了舊中國腐朽頹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詩人憎恨、憤怒、嘲諷的感情。破銅爛鐵在死水中生出綠色、紅色的銹;水面上浮著的油污在霉菌的作用下糜爛發臭,泛起成堆的泡沫,成群的花蚊在上面雜亂飛舞,有時還傳出幾聲蛙鳴。這是對骯臟、丑陋的死水的形象描繪,也是對舊中國黑暗現實的真實寫照。第五節是第三部分,表達詩人詛咒現實,迫切希望改變現實的強烈的愿望。詩人指出這是“絕望的死水”,“不是美的所在”。“美的所在”在現實中是沒有的,所見的現實只是如“死水般”令人窒息、憎惡的環境。“不如讓給丑惡來開墾,看它造出個什么世界”。“丑惡”早已惡貫滿盈,“絕望”里才有希望。《死水》是一首社會性很強的詩,再現了詩人對那個社會實際情況所產生的真實感情。

  解答:

  聞一多先生以一溝死水象征那個粘滯得流不動、漚得發臭的、完全喪失了生命力的社會現實,并對這種社會現實進行了強列的鞭撻和詛咒,表現了深沉的愛國熱情。

  解題方法鏈接詩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詩歌的形象。我們可以首先選擇這樣的形象,通過這樣的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死水》的象征意義也有幾種說法:第一種,“死水”象征美國社會,那是一個外表繁華、內里充滿罪惡的社會。第二種,象征北洋政府。當時的北洋軍閥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三一八慘案,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第三種,象征黑暗的中國現實。

  范例3 《贊美》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農夫是一個怎樣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詩中每一節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有怎樣的意味?

  分析:

  聯系《贊美》的創作背景不難看出詩中的“我”指代的是詩人自己。詩中的農夫當戰爭打破了鄉村的安寧,便義無反顧地踏上舍家保國的征戰之路。他是單個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可以說他象征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詩中每節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意味著盡管我們的民族經歷了“無盡的呻吟和寒冷”,但只要有像農夫那樣的人民,我們的民族就一定會站起來,從而點明了主旨。

  解答:

  “我”指代的是詩人自己。詩中的農夫平時是農民,戰時是戰士。他是象征了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每一節都以“一個民族已經起來”作結,多次重復,點明了主旨。

  解題方法鏈接這首詩將“我”作為承載感情的形象。掌握“我”這個形象的特征,對于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尤為重要。關鍵在于掌握“我”的主要表現。諸如“我”能夠在戰爭爆發時義無反顧地踏上舍家保國的征戰之路,由此才能準確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范例4 如何理解《致橡樹》中“我”和“橡樹”這兩個形象?

  分析:

  “我”這個形象,不僅僅是作者,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切忠于愛情的人。“橡樹”也是忠于愛情的形象,有著偉岸、威儀等特點。兩種形象都有互相敬愛與分擔困難的特點。作者把“我”比作“木棉”,既襯托了“橡樹”的雄偉,又表達了“我”的堅貞。

  解答:

  “我”是一個溫柔中不乏堅強的女性形象,“橡樹”是一個陽剛中帶有濃厚情感的男性形象。

  范例5 簡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形象特點。

  分析:

  這首詩的形象可以分兩組,一組是詩人所憧憬的物

【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學案】相關文章:

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單元自測12-05

中國現當代詩歌精選11-30

中國現當代詩歌鑒賞04-11

中國現當代詩歌合集04-11

中國現當代詩歌賞析11-09

中國現當代詩歌流派簡介12-06

中國現當代名家詩歌04-11

中國現當代詩歌:傳說的繼續06-14

中國現當代文學詩歌11-09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香蕉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午夜au在线网站 | 中文字幕对白国产 | 亚洲国内自拍中文 | 日韩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yw在线观看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