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傳同步練習題及答案

時間:2023-03-05 03:14:26 試題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張衡傳同步練習題及答案

  1.給下列黑體字注音:

  A.屬( )文 鄧騭( ) B.逾侈( ) 璇( )璣

  C.驛( )站 河間相( ) D.骸( )骨 蟾( )蜍( )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 ( )同( )

  (2)合蓋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鄉師而哭 ( )同( )

  (5)府吏見丁寧 ( )同( )

  3.與“大將軍鄧騭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寧許以負秦曲

  E.(汲黯)好直諫,守節死義,難惑以非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點:

  (1)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

  (2)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3)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

  (4)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將軍戰河南,臣戰河北

  (10)甚矣,汲黯戇(zhuàng)也

  5.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遂通五經,貫六藝”中“五經”是指:詩、書、禮、易、左傳;“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

  B.《兩都賦》的作者是張衡,《二京賦》的作者是班固。二都與兩京都 指長安和洛陽。

  C.“拜、遷、轉、徙”都是指調動官職。

  D.《后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被稱為“四史”。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 11題。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 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曰:“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為不如?”對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8.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1)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2)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3)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4)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與(2)相同,(3)與(4)不同

  B.(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C.(1)與(2)不同,(3)與(4)相同

  D.(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

  9.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以后,又跟隨旅伴上路。

  B.先其將歸,請假還家——早就要帶他回去,于是請假回家。

  C.陰資裝,百余里要之——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并把他打發走。

  10.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

  ①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③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 ④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⑤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勵名節,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靡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 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已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 情。

  【參考譯文】

  胡質的兒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就有志向,嚴格地堅守清廉。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城洛陽前去探望父親。由于家中貧困,沒有車馬和童仆,自己單身騎驢前往,拜見父路上的開銷。胡威這才接受這匹絹,辭別父親回京。胡威每到一處客站,就自己放驢,取柴做飯,吃完后再與旅伴一道上 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胡質帳下的都督,與胡威從不相識,在胡威未出發回京前,就請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上所需物品,在百余里外等候胡威,邀胡威作為旅伴,事事都幫助胡威,而且少食少喝,一起行走幾百里。胡威心中疑惑,就引他說話得到實情,即知他是父親帳下的都督,就取出父親所賜給的那匹絹償付給都督,向他道謝后與他分手。后經別的使者,詳細地把這件事告訴胡質,胡質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了他的吏名。胡質父子如此清廉謹慎。因此名譽廣為人知,歷位宰牧。晉武帝召見胡威,同他談論邊事,談話涉及到日常生活。晉武帝感嘆他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你父親相比,誰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父親。”晉武帝說“你憑什么認為不如你 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唯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不如我父親。”胡威做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贈鎮東將軍。

  參考答案

  1.A.zhǔ ;zhì B.chǐ ;xuán C.yì ;xiàng D.hái ;chán chú

  2.(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鄉通向(5)丁通叮;寧通嚀

  3.C.

  4.(1)狀語后置(2)否定句 賓語前置(3)省略句(4)判斷句(5)定語后置(6)疑問句賓語前置(7)被動句(8)定語后置(9)省略句(10)主謂倒裝句

  5.D.

  6.C.解釋:樵:柴,名詞。

  7.A.解釋:A前句中的“故”為“特地”之義,副詞;后句中的“故”為“故意”之義,副詞。B句中的兩個“每”都為“每當……時候”之義,副詞。C句中的兩個“因”都為“經、有”之義,介詞。D句中的兩個“及”都為“到”之義, 介詞。

  8.A.解釋:A項中句①“大人清白”與句②“名譽著聞”,從句式上看均為一般性的形容詞謂語句,“清白”“著聞”分別充任“大人”“名譽”的謂語,二者沒有不同。句③句④則不同。句③中加點的“其都督”以判斷句的身份充任“知”這一動詞的賓語,這個判斷句與現代漢語不同,沒有使用“是”字 一類的判斷詞。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質帳下的都督,“其”指稱“胡質”。

  9.B.解釋:A項中“隨旅進道”是難點,“旅”指旅客,“進”字的基本意義是“前進”,文中與“道”相聯系,應該理 解為“上路”。因此,A項是正確的。B項中的難點在“先其將歸”。在閱讀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將要回去之前”,指胡質帳下都督想趕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預先迎候他。C項中的難點一是“陰”表示暗中;二是“資裝”表示“準備盤纏”;三是“要”字,原義是“中途攔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題則選用了更能表示帳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詞。這一選項是本題中最難的選項。D項中“因”當“于是,就”講,“向”當“先前”講,“遣”當“送走”講。

  10.A.解釋:題干中點明本題所需篩選信息的共同點——“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論斷)。“清:公正廉潔;慎:謹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是在胡威詢問絹的由來時胡質做的回答,表明這是正當所得,所以能表現胡質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灶”,其內容是寫胡威在歸家途中辛勞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現。第3 句是胡質帳下都督的行為,所以無關。第4種承接的內容是胡質不愿無功接受帳下都督的照顧,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資即絹,送給對方并把他打發走了,因此,這句符合題干的要求。第5句“質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質因不喜歡帳下都督的阿諛奉承 ,于是將其痛責并開除官職,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是作者的評價,指的是胡質父子二人聲譽好, 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內容。由此可見,只有A項是完全符合題意的。

  11.C.解釋:解答這道題的四個切入點是:胡威、胡質、帳下都督、晉武帝。C項為:“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這一選項的問題在于是誰將途中之事告訴了胡質,是帳下都督,還是胡威?根據文意,帳下都督是不愿將此事告知胡質的,所以他的許多做法均瞞往胡質。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質”,并導致胡質對帳下都督的處罰。因此C項的概括與分析是不正確的。

【張衡傳同步練習題及答案】相關文章:

《故鄉》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9-19

《詠雪》同步練習題及答案10-10

《燈光》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9-26

筍芽兒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3-07

《清貧》同步練習題目及答案09-29

《與風相識》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9-29

《方山子傳》同步練習及答案03-04

張衡傳的教案03-07

《春》同步練習題及參考答案08-01

《俗世奇人》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5-05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一二三区欧美日韩 | 婷婷色五月欧洲图片 | 亚洲综合日本一区 | 日韩国产亚洲欧美 | 新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