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馬說課堂實錄
課前動畫欣賞《漢字的演變》。
師:剛才,我們通過這個動畫,了解了漢字的演變過程。因為有了漢字,我們才能借助漢字這個載體,了解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讓我們帶著對祖先的感激,走近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
首先,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有關的文學常識。
播放課件作者簡介(填空)。
師:請一名同學來完成。
生:韓愈(768~824)唐代詩人、文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提倡先秦兩漢的文章,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譽。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師:好。希望大家能熟記于心。那么,誰能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下標題馬說?
生:馬說即說馬,說是古代一種文學體裁。相當于現在的雜文。跟我們學過的愛蓮說的說,是一個意思。
師:很好。
教師結合課件說明: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在的雜文相近。馬說即說馬、論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們學過的《愛蓮說》,就是說蓮可愛。愛蓮,即愛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說》,就是說說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說捕蛇者的不幸經歷,揭露賦稅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韓愈借說馬的事來說什么呢?
本節課的學習分三個板塊:誦讀積累領悟(大屏幕顯示)。接下來我想請三名同學來讀課文,每人讀一段,看看大家預習得怎么樣。
生讀課文。
師:誦讀的第一要求是:讀準。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誰能幫剛才讀的同學訂正一下字音?
生:食馬者的食讀做sì。才美不外見是通假字,通現應讀成xiàn
師:對了。大家要注音文中的食字的讀音。除了讀準,還要讀出感情。《馬說》表現的是深沉的感嘆。在作者筆下,馬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們要將對千里馬的同情讀出來。如何讀出那種感情呢?抓住兩個字語氣。首先,通過用句子內部的停頓來表達語氣。大家聽錄音,拿起筆把文中停頓稍長的地方做個記號。
師:聽出來了嗎?
生:聽出來了。
師:說說你聽到的,哪些地方要停頓?
生: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中間要停頓。
生:嗚呼前停頓較長。
師:很好,F在大家齊讀一遍,大點聲,注意停頓。
學生齊讀:
師: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想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達不到(都不可能)。特別是第三段,嗚呼前要停一下,因為食馬者愚妄淺薄的嘴臉和作者的憤慨不能連讀。停頓分為句中停頓、句與句之間停頓和段與段之間停頓。注意語速,不能快,要緩慢。
教師范讀:
師:大家自己讀讀試試。
學生模仿朗讀:
師:第二點,是通過句中的關鍵的詞語來表達語氣。《馬說》里有一個很關鍵的詞語不,你們數一下,有多少個?學生數11個。朗讀《馬說》就要把這11個不字讀好,它表現了千里馬的遭遇,作者的不平,表現了作者的憤慨和嘲諷。下面大家各讀各的,一定要慢一點,要旁若無人地讀。開始。
學生自由朗讀:
師:哪位同學愿意讀一段,給大家聽聽。
三名學生先后讀:
師:說說他們讀得怎么樣。
生:我覺得A同學讀得語氣不夠深沉。
師:哦。那請你深沉地讀一讀好嗎?
生讀:師生笑、學生掌聲鼓勵。
師:這篇文章是作者帶著悲憤的情緒寫的。要把它讀得輕松、歡愉就不合適了。這就是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通過句末的嘆詞三個也字來體會文章的語氣。
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師范讀:要讀出惋惜的語氣。)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師范讀:要讀出作者的不平之氣。)
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師范讀:要讀出作者的憤慨。)
下面,我放錄音,大家隨著錄音小聲讀一遍。
學生聽錄音并跟讀。
師:好,下面我們把幾個方面綜合起來:注意停頓、注意句中關鍵詞、注意句末嘆詞的語氣。
女生讀第一段,男生讀第二段,第三段全班齊讀,聲音要大,注意節奏,注意速度。不要往前趕。開始。
學生讀:
師:讀得很好。大家學得很認真,悟性也很強。誦讀到此為止。
第二個板塊是積累。
第一步:聽記積累。就是邊聽老師講邊做記錄。(教師邊講解邊觀察學生,對不能認真記錄的同學適時提醒)
有這樣幾個難懂的地方要記下來:
奴隸人:指下等人、仆人、仆役、最底層的勞動者。
其真無馬也:其:難道,表示反問。
其真不知馬也:其:恐怕、大概,表示推測。
馬之千里者:之:這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非常靈活,我們學過之的很多種用法,在這里,之是定語前置的標志,有強調意味。
不以千里稱也:以:注釋里沒講清楚,在這里作因為講。不因為它可以跑千里而著稱。
還有四個沒有注釋的詞,老師告訴你:
故雖有名馬:雖:即使
是馬也:是:這,這個。是在文言文中做代詞,翻譯成這、這樣、這個的時候多。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等:相同、一樣。
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疑問代詞。
第二步,叫做辨析積累。文言文中有很多詞一詞多義。以前咱們曾經積累過。現在,大家仔細看課文,找一找,看誰找得多。
學生在課文中尋找,教師巡視。
師:說說你找幾組?分別是那幾個詞。
學生紛紛回報自己找到的詞語。
師:好。那我找同學來說說你找到的詞語。每人只限說一組。要讀出句子,并說明詞語在句中的含義。
學生發言:
師:很好。大家都找到了。這里有兩個常見的文言虛詞其、之。想想看,其字我們以前還學過它的什么用法?
生:一般都是做代詞。
師:都代什么?
生:可代人、代事、代物。
師:對。特別是《狼》那篇文章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那之字呢,我們還學過他的哪些用法?
生:賓語前置的標志。
生:做動詞。
師:之字在文言文中有三種詞性助詞、代詞、動詞。做助詞的時候,它又有多種用法:結構助詞的、湊足音節、賓語前置的標志、定語后置的標志,還有一種: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做代詞時,可代人、代事、代物。還有就是做動詞。例如: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送孟浩然到廣陵。吾欲之南海,就是我要去南海。老師也把這些詞歸納出來了。
課件展示:希望同學們課后也把它整理在你的學習筆記上。
第三步:叫做翻譯積累。
請同學們用替換法和添字組詞法,把課文的內容變成白話文說出來。自己試著說一遍。
學生各說各的,教師觀察、巡視,答疑。
師:下面請三名同學來說,每人說一段。
三名同學發言。
師:他們翻譯的比較準確。其他同學還有疑問嗎?(教師用探尋的目光掃視全體同學)沒有疑問,我們進入到第三板塊領悟
《馬說》表面上是寫馬,可是讀著讀著,就感覺作者有點醉翁之意不在酒,似乎言在此而意在彼。那作者的言外之意到底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楚文中三個形象的比喻義。
作者用千里馬喻人才;用伯樂喻善于識別人才、賞識人才的封建統治者;用食馬者喻愚妄淺薄的統治者,也就是摧殘人才、埋沒人才的人。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我們來做個練習:把下文中的本體換成喻體來譯讀一下。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然而),(食馬者)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屏幕顯示文本:教師以前兩句做示范:世上先有賞識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經常有,可是賞識人才的人卻不常有。明白了嗎?
生:明白。
師:那誰來接著往下說呢?
一學生主動發言:
師:這回懂了嗎?(學生示意)
原來,作者是借說馬,來說人才之事。
這種借物來說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
那么,作者托馬這個物,寓什么意呢?這還得從韓愈的人才觀說起。
課件:
在韓愈看來:封建統治者應當善于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應該: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之充分施展才干。
可現實又是什么樣的?
現實中的韓愈是個人才不?是個人才。(結合第一課時關于韓愈生平的介紹,師生一同回顧)
他十九歲,懷著經世之志進京參加進士考試,名噪京城。
803年,韓愈任監察御史不過二個月,上書《論天旱人饑狀》痛陳百姓苦難,請求朝廷緩征賦稅。
他曾不顧個人安危,上書《論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將佛骨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后代之惑。
他協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亂。
他曾單身匹馬,冒著風險赴鎮州,不費一兵一卒,平息鎮州之亂。
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時,驅鱷魚、為民除害;請教師,辦鄉村學校;釋放奴隸;率領百姓,興修水利,排澇灌溉。
韓愈為京兆尹時,京兆之地社會安定,盜賊止,米價不敢漲。
他曾經廣收門徒。
他倡導古文革新運動,成為古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然而,對于像韓愈這樣,有治世之才,憂民之心的人才,又處于怎樣的境遇呢?
結合課件說明:
《馬說》大約作于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這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憂天下之心的他,終未被采納。
后來又相繼依附于一些節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視,所以他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了解了韓愈,了解了本文的寫作背景,你就能明白韓愈在《馬說》中所寓之意了。
第一段,作者就開門見山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換句話說,世無伯樂,則無千里馬,說明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而實際的情形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就預示著千里馬悲慘命運的必然性。表現了作者憤世嫉俗之意。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具體描繪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寄予無限同情。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段末用反問句表達了作者對食馬者的無知的憤怒譴責。
第三段,第三段先用排比句揭示食馬者愚妄無知。又通過傳神的動作和語言描寫活畫出食馬者愚妄無知的丑態,最后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表達了作者的強烈憤慨和辛辣嘲諷。
全篇作者以伯樂和千里馬為喻,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揭露了統治者不善于識別人才、摧殘人才的社會現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今天的學習到此為止。希望大家按照我們平時學習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及時復習。
下課。
同學們再見。
【馬說課堂實錄】相關文章:
蒲公英課堂實錄05-05
散步課堂實錄12-18
《背影》課堂實錄03-08
《書的世界》課堂實錄05-06
《學會拒絕》課堂實錄12-20
《皇帝的新裝》課堂實錄12-17
《楊氏之子》課堂實錄12-17
《秋天的雨》課堂實錄12-18
《在山的那邊》課堂實錄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