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岑參《題山寺僧房》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對一些廣為流傳的古詩都不陌生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岑參《題山寺僧房》古詩原文意思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古詩《題山寺僧房》
年代:唐
作者:岑參
窗影搖群木,墻陰載一峰。野爐風自爇,山碓水能舂。
勤學翻知誤,為官好欲慵。高僧暝不見,月出但聞鐘。
作品賞析
【注解】:
①爇:點燃;焚燒。
②碓:舂米用的工具,用來出去糙米的皮。
【鑒賞】:
該詩從寫景入手。首聯由內入外,由遠及近,先寫禪院。院內樹影婆娑,拌駁窗上,一峰原來,隔著院墻看去,好像戴了一個帽子。“搖”和“戴”二字將整個場面寫得充滿人情。好像這窗、木、墻、峰皆有了活意,暗符“無情有性”的妙義。“野爐風自爇,山碓水能舂”寫出了寺僧無事閑暇的生活,有道勤修的風光。爐火借著晚風越燒越熱,水流推動著石碓將米舂好。僧人在這做飯舂米的基本生活中,閑然自得,又處處用功修心,將基本生活演繹得禪趣淋漓。面對這樣的閑然自得,詩人頓時厭倦官場,并對以前的勤學世書也進行了否定。“知誤”、“欲庸”即是真是寫照。夜色已濃,還是沒有見到寺里的主持高僧,但他的精神影響無處不在,好比清涼的月光千江遍灑,又好比悠揚的鐘聲十方普聞。這樣的境界,令詩人更是流連忘返。
譯文
窗前搖曳著樹木的影子,遠處山巒的峰影在陽光的照射下投射在墻上。
微風中香爐的火焰燃燒得正旺,山間的水磨在流水的沖擊下舂著稻谷。
勤奮學習反而發現自己的錯誤,當官了卻發現想要懶散厭倦。
高僧早已消失在暮色蒼茫之中,月亮出來只聽見寺里傳來的陣陣鐘聲。
創作背景
至德二年(757),岑參自邊地東歸,詣鳳翔肅宗行在所,經杜甫等人的推薦,授右拾遺。以其正直敢言,為權貴所忌,三月,轉起居舍人,四月,出任虢州長史。不管官的品級高低,離開中央對岑參來說,總是仕途的不順。岑參二十歲時,“獻書闕下”,但是結果是“金盡裘敝,蹇而無成”(《感舊賦》)。其后交結的多是僧人、隱士,難免沾染佛家避世的思想。這首五言律詩即是岑參作于虢州(今河南靈寶)。
作者簡介
岑參(約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郡望南陽(今屬河南)。唐玄宗天寶三載(744)進士。初為率府兵曹參軍。后兩次從軍邊塞,先在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天寶末年,封常清為安西北庭節度使時,為其幕府判官。代宗永泰元年(765)十一月出為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蜀亂行至梁州(今陜西漢中)而還。永泰二年(766)二月,劍南西川節度使杜鴻漸入蜀平亂,表為職方郎中兼殿中侍御史,列在幕府,同行入蜀。七月抵成都。后赴嘉州(今四川樂山)任刺史。世稱岑嘉州。大歷三年(769)罷官,后欲返故里,因蜀中戰亂,終未成行,卒于成都。有《岑嘉州集》。
【岑參《題山寺僧房》古詩原文意思賞析】相關文章:
岑參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9-07
賞析岑參古詩原文10-10
岑參《北庭作》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9-18
岑參《滅胡曲》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4-14
岑參的古詩賞析09-29
岑參《送顏平原》古詩原文意思賞析介紹08-23
岑參《先主武侯廟》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1-17
岑參《醉后戲與趙歌兒》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8-16
岑參《送費子歸武昌》古詩原文意思賞析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