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答謝中書書》原文及教案設計
導語:《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作者正是將謝中書當作能夠談山論水的朋友,同時也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原文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注釋
1.答:回復。謝中書:即謝微(一說謝徵),字元度,陳郡陽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書鴻臚(掌朝廷機密文書),所以稱之為謝中書。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信札”,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2.山川:山河。之:的。
3.共談:共同談賞的。
4.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
5.青林:青蔥的樹林。翠竹:翠綠的竹子。
6.四時:四季。俱:都。
7.歇:消。
8.亂:此起彼伏。
9.夕日欲頹:太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
10.沉鱗競躍: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躍,競相跳躍。
11.復:又。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
12.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
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能力目標]:
1、能夠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2、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優美的意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標]: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文章多角度寫景、借景抒情等寫作手法。
三、教學難點
理解文章優美的意境。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集體背誦《三峽》后,教師導入:同學們,學習了《三峽》這篇課文后,我們領略到了三峽的奔放之美、清幽之美以及凄婉之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山水美文《答謝中書書》,再一次感受中華大地如詩如畫般的美景。
(二)、明確教學目標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1、多媒體配音示范朗讀(教師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語調,感情等);
2、自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模仿朗讀的節奏、語調、感情等;
3、指名朗讀課文,教師稍做點評;
4、分兩大組進行朗讀比賽;教師做出評價;
5、全班齊讀;
(四)、文本解讀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思考:
(1)、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2)、文章可以分為幾層?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各層層意?
(3)、文章是按照怎樣的結構來布局的?
2、合作、探究學習,感悟文章之美。
1)、感受文章的畫面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教師提示: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以下問題:
(1)、文中一共描繪了幾幅風景圖畫?結合課文內容,給每一幅風景圖畫取名。
(教師舉例,如:高峰入云圖)
(2)、根據課文內容,想像文中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這些畫面。
2)、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1)、課文中作者給我們描繪了優美的意境。細細品味文中寫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從哪些角度來寫山川之美的?
3)、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語言清新凝練,言簡意賅,極富特色。細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你認為寫得好的詞語,并說一說,好在哪里?
(例如:我認為“高峰入云”,這一句中的“入云”一詞用得很好。因為它寫出了山高聳挺拔的特點。而且“入”字把靜止的山給寫活了,顯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味:“見底、亂(“亂”可不可以用“齊”來替代)、躍、實是”等詞語。
4)、感受文章的人情美(幻燈片出示問題)
文章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3、質疑問難:
你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還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問題,請大膽的提出來?大家一起來討論解決。(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師生共同討論釋疑)
七、知識遷移:
1、教師提示:這篇課文不僅景美情真,語言凝練,而且在寫作方面給了我們不少啟發。請同學們回顧一下,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方法值得我們去借鑒呢?(學生歸納,教師板書)
2、練筆:教師播放一段有關長城的視頻影象,要求學生運用多角度寫景、寓情于景的方法寫一段文字。
3、朗讀學生作品。
八、小結
同學們:孔子曾經說過: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們膾炙人口的文章寫盡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讓我們去品味,讓我們去感懷。其實,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切自然的靈性感染著我們,只要我們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寬廣的胸懷去發現,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們的陽光將會變得更加燦爛,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限的美好。
九、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題組訓練;
十、板書設計:
《答謝中書書》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文章內容及作者豐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布局的匠心,培養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背誦、默寫全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誦讀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通過想象再現景象,領會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純凈美好,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設想通過讀、說來落實。
【教學難點】
本文布局的巧妙。設想通過學生再造想象來突破。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由《三峽》引入新課
二、介紹課題、作者
本文雖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謝中書/書”──寫給謝中書的信。注意斷句。明確兩個“書”的含義。第二個“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曰“信札”,是一種含有審美意味的應用性文體。多記事陳情。
陶弘景:(具體見課本注釋)
三、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一讀:朗讀。
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奏。
本文多為四字駢句,朗讀節奏為二二。散句以句意來定。
二讀:默讀。
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意。
教師酌情解決難字、句意。指名講出文章大意。
三讀:譯讀。
本文寫景部分句式整齊,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寫景詩。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齊相應,譯句也要句式整齊。(譯讀要求較高,擬嘗試一下)
1、教師讀原文,學生譯譯文。(一學生讀譯文,其余學生齊讀原文)
2、學生齊讀原文,教師讀譯文。(本環節視學生譯文如何而定)
四讀:品讀。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詞,說出其妙處。(學生悟讀,交流發言。教師補充)
2、可用換詞法領悟下列詞的妙處:
入(體現一種向上的氣勢)──到
交輝(交相輝映,共增山色)──齊全
將歇、將頹(展示出慢慢消失的過程,不乏擬人化色彩)──將散、將下。
亂鳴、競躍(再現一種生機和活力,營造熱鬧的氣氛)──齊叫、游泳。
3、在此基礎上,歸納點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變化。同時行文起伏相錯,讀起來也要注意語調的變化。試著讀出不同的語調。
4、你認為作者是以什么樣的感情來寫這些景物的?體會文末兩句的含義。(贊美、自豪)
五讀:說讀。
大自然是個廣闊的舞臺,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員了,他們都想在這舞臺上展示自己。如果請你用生活中的一種人來比喻文中所寫事物,你看它們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2、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
六讀:背讀。
四、作業
試把本文擴寫成一段寫景文。
〖板書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
句式整齊之美 四字駢句
↗ 山水相映 贊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 晨昏變化 自豪
【《答謝中書書》原文及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答謝中書書原文與翻譯06-08
答謝中書書譯文及原文10-11
答謝中書書原文及賞析01-30
答謝中書書原文翻譯09-25
《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09-14
答謝中書書原文及賞析08-26
答謝中書書原文譯文10-10
答謝中書書原文及翻譯03-01
答謝中書書原文與翻譯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