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真跡

時間:2025-02-06 15:29:46 林惜 蘭亭集序 我要投稿

蘭亭集序真跡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圣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以下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蘭亭集序真跡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蘭亭集序簡介

  相傳,《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時,由于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終于了解到它在辯才手中,于是想方設法謀取,但辯才不露真情。唐太宗無奈,就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于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于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

  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辯才到后,蕭翼對他說,他奉圣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后,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后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志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說生前設法霸占,死后還要帶去,一件好端端的國寶就這樣被皇帝帶進了黃土里,就此永遠從世上消失了,這是中國莫大的悲哀。

  書圣神品

  《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都會傾心于蘭亭不能自拔。《蘭亭序》洋洋灑灑跳舞一般的筆法真是讓吾等后輩習書者望而生嘆,贊嘆于王羲之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贊嘆于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

  王羲之《蘭亭序》又名《臨河序》《蘭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東晉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書,米芾譽之為“天下行書第一”。真跡殉葬昭陵,有摹本、臨本傳世,以“神龍本”最佳。此帖用筆以中鋒為主,間有側鋒,筆畫之間的縈帶,纖細輕盈,或筆斷而意連,提按頓挫一任自然,整體布局天機錯落,具有瀟灑流麗、優美動人的無窮魅力。此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書法賞析

  談論魏晉書畫藝術。人們總會將它與“形神之辯”的審美趣尚相聯系起來,從“形神兼備”發展到“離形神似”,講求自然。順乎神理,在藝術上這是形式表現和精神內涵的關系,既有道家的“飄逸”,又有儒家的“文質”。華美與質樸的相結合,由此產生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形神兼備”的藝術品格。后來又將它上升到“得意忘形”的境界,使書畫藝術從對外在客觀世界的表現轉向人的內在精神世界的抒發。這在晉代的書法藝術中就出現了追求“韻”的審美趣尚。從流傳的晉書墨跡來看,晉人尚韻,其主要表現為自然天成、和諧暢達的柔性美。王羲之就是晉代書法的杰出代表,后世尊為“書圣”,其《蘭亭序》法帖也被尊崇為“天下第一行草”。

  《蘭亭序》是王羲之47歲時的書作,記述的是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今浙江省紹興市蘭亭鎮)盛游之事,其書從容嫻和,氣盛神凝。據傳唐太宗李世民酷愛其書法,認為《蘭亭序》是“盡善盡美”之作,死后將它一同葬入陵墓。現傳《蘭亭序》之真偽,曾有過大爭論,幾乎要挖李世民的墓了。但是《蘭亭序》的藝術價值卻是一致公認的。宋米芾詩云:“翰墨風流冠古今,鵝池誰不愛山陰;此書雖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萬金。”歷代書家摹本不下幾十種,也是書法史上少有的文化現象。

  《蘭亭序》在王書中雖不及其行草書札,但作為一種典雅、雙逸、瀟灑的時代風格是無人能超越或與之相伴的。那種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雙逸的風神,變化多端的筆法,縱橫自如的取勢,使后世學書者感到面對的是一座既平凡又神秘莫測的城樓,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單看其用筆的豐富,就有藏鋒、稱飾、掛筆回鋒,牽絲、映帶、由方轉圓、由圓轉方等種種奇妙變化,有些橫與波挑又帶有隸書遺意,變化莫測,時出新愈,平和之中見奇縱,這也是《蘭亭序》永久的藝術魅力所在,所謂“不激不勵,風規自遠”(唐·孫過庭語)正應是對《蘭亭序》之神最恰當的評語。

  《蘭亭序》為行書帖,但從其圓轉流美的行書字體中可以感覺到東晉楷法的完備,在妍美的行書中隱含著楷書的骨力。南朝的楷書很發達,但從王羲之的傳本來看,其突出成就顯然在行、草方面。與漢魏、西晉比較,王羲之書風的最大特征是用筆細膩而結構多變,過去的書風都走古拙一路,如《平復帖》,而王羲之卻能把書法技巧由純出乎自然而引向較為注重華美而達到精致的境界,與古拙相對而為“秀媚”。將這種充溢韻致的書風與《蘭亭序》描寫的良辰美景珠聯璧合,有一種微妙的人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境界。作者置身于“祟山峻嶺、茂林修竹”之間,“極視聽之娛”,抒發樂山樂水之情;與友人雅集,筋詠賞景之際,或悲或喜,情感跌宕,嘆人生苦短,良辰美景不常,情景交融,文思噴發,乘興書之,為中華民族文化留下了曠世杰作。《蘭亭序》的可貴之處就在于自然形態的美和人的情感之美的和諧的結合,似乎有天機入神,走筆如行云流水,進人書藝的最高境界。據說后來王羲之又寫過幾次,都不可能再達到這種境界,這就是藝術的奧妙。

  《蘭亭序》書法,符合傳統書法的最基本審美觀:“文而不華,質而不野,不激不厲,溫文爾雅”。其筆法剛柔相濟,線條變化靈活,點畫凝練,書體以散求正,具有敬側、揖讓、對比的間架美感,成為“中和之美”書風的楷模。欣賞《蘭亭序》,會獲得一種非凡的藝術享受。

  《蘭亭集序》因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書寫的隨興、自在、心情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涂”“改”墨漬筆痕,也一并成為書寫節奏的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美學。當中的“之”,方扁、粗細、糾連、急緩、曲直以至于大小,竟不相同。帖中“之”字頭上的那一點,每個都不一樣。

  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蘭亭集序真跡】相關文章:

《蘭亭集序》真跡10-05

蘭亭集序真跡圖片10-17

蘭亭集序真跡傳說09-07

《蘭亭集序》真跡賞析08-08

蘭亭集序真跡王羲之07-18

蘭亭集序真跡在哪里01-10

蘭亭集序真跡在乾陵09-15

蘭亭集序真跡在墓中嗎08-15

《蘭亭集序》真跡不解之謎05-18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91 | 亚洲精品高清线久久 | 综合久久综合久久88色鬼 | 亚洲乱AV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中文精品视频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