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于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的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 篇1
李白《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注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參考譯文
我乘舟渡江來到遙遠的荊門外,來到戰國時期楚國的境內游覽。
高山漸漸隱去平野慢慢舒展開,江水一片仿佛流進廣闊的莽原。
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
但我還是更愛戀故鄉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著我萬里行舟。
賞析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寫下的一首五律。此詩由寫遠游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后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少年遠游、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怎能不無限留戀,依依難舍呢?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 篇2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①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②。
仍憐故鄉水③,萬里送行舟。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
②海樓:海市蜃樓。
③故鄉水:指長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簡析】
唐開元十四年(726),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之情,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從詩意看,詩人與送行者同舟共發,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是不確的.。這首詩雖意在描繪山水,然而仔細揣摩,“送別”之意猶在,足見椽筆功夫。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認為李是行舟流覽,杜則停舟細看。此說頗是在理。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 篇3
[唐]李白
渡遠2荊門外,來從楚國3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4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5。
仍憐故鄉水6,萬里送行舟。
注釋:
1、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
2、渡遠,乘船遠行。
3、楚國,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國時屬楚國。
4、大荒,此指廣闊的原野。
5、海樓,即海市蜃樓。
6、憐,愛。故鄉水,指流經四川的.長江。作者把四川當作故鄉,長江自蜀東流,故稱。
賞析:
這首詩是李白離蜀東下時在荊門外所作。生動地描寫了詩人乘舟自蜀中出荊門的所見所感,表現出作者豪放不羈的情懷。全詩共八句,開篇即點明自己出游的路徑。詩人來自蜀地,遠在“荊門外”,而“楚國”是目的地,出了荊門山便意為離蜀入楚,詩人常在蜀地,一朝離別,自然感慨萬千。詩中三四句如一幅長軸山水圖,秀美如畫,膾炙人口。
【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翻譯及賞析】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李白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9-05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翻譯賞析07-21
李白《渡荊門送別》賞析10-17
李白詩《渡荊門送別》原文賞析06-19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7-11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09-23
李白《渡荊門送別》原文及翻譯10-30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詞賞析08-04
李白《渡荊門送別》詩歌賞析08-17
李白《渡荊門送別》文學賞析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