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那么優秀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以《月下獨酌》為例子,引導學生披文入情讀詩歌。
2.透過李白的飲酒詩解讀李白的內心世界,領悟詩人“狂歌痛飲”豪放外表下的孤獨寂寞。
【學法指導】
披文入情。劉勰《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文學的本質是始于感情終于感情的。語言是情感的載體,情感是語言的內蘊。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體察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緊扣文本中的情感要素展開有效的對話,真正提高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
本課重點借助《月下獨酌》指導學生借助吟誦、想象、品鑒、質疑等方法,深入解讀詩人的內心世界,為下一步深入解讀古詩、進一步提升學生閱讀古詩詞能力打下基礎。
1.吟誦悟其情
吟誦,用聲音傳達詩中韻味、氣勢、情致。反復吟詠,用自己的心靈與聲音去碰撞詩人的靈魂與聲音,反反復復,二者合拍之時,便心有靈犀。
2.想象入其情
融入聯想與想象,揣摩并補足字里行間隱含的畫面與情感,如臨其境之時,便恍然頓悟。
3.品鑒咀其情
品味鑒賞絕詞妙句在藝術手法、寫景狀物、意境營造、情感傳達等方面的獨特效果,從而加深對詩情的領會。
4.質疑解其情
生疑而激思,激思而求證,百思而得其解。沿著疑惑去追思問題的真相是讀詩必不可少的解情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自主學習部分:
1.布置收集與酒有關的詩詞名句。
(1)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3)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4)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的《蘇幕遮》)
(5)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李清照《聲聲慢》)
這一步意在擴充學生的知識積累,并為學習李白飲酒詩做準備。
2.布置學生將《月下獨酌》中存有疑惑的字句記錄下來,小組內討論。
3.布置學生融入自己的聯想與想象,揣摩字里行間隱含的畫面與情感,將《月下獨酌》改寫成現代文。
詩歌創作離不開想象,詩歌鑒賞同樣離不開想象。想象可以幫助讀者將詩行中隱含的內容補足,使閱讀者進入詩歌的情境中,準確真切的感受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課堂上首先對自主學習成果進行交流展示:
1.用小黑板展示學生所整理的與酒有關的詩詞名句。
2.學生自主提出組內不能解決的疑惑。本詩相對淺顯,也可將這一步放在后面的交流過程中,不作單獨展示。
三、合作探究是本課的主體。具體分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1.吟誦。
采用個人讀、集體讀、范讀、配樂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把握情感,進入詩境。
2.想象。
課堂上在音樂伴奏中引導學生想象,并將課前所寫內容作以完善。引導學生進入詩歌意境,將所聽所見所嗅再現出來。
3.品鑒。
找出最喜歡的詩句,說說自己的理由。小組內先自主討論,然后課堂上交流展示,相互補充,感知詩中遣詞造句的妙處,指導學生從藝術手法、寫景狀物、意境營造、表達情感等角度思考。
4.質疑。
組內匯總無法解決的困惑,重點合作探討李白月下獨酌內心是孤獨還是歡暢這一問題。引導“孤獨派”與“非孤獨派”相互辯論,明確詩中“孤獨”與“不孤獨”的跌宕。
5.有感情的`誦讀。
四、遷移運用部分:
1.誦讀《將進酒》,體會即使與友歡聚痛飲三百杯,李白也是“快樂并孤獨著”的。
2.合作探究:李白飄逸豪放的詩風與李白的“孤獨與快樂”有怎樣的內在聯系?
正因為李白快樂并孤獨著,孤獨并快樂著,才有其豪放飄逸的詩風。設若只有快樂,難免顯得輕飄;設若只有孤獨,難免顯得凝重。李白詩風與李白的內心密不可分。
3.補充相似情感的另一首李白詩《獨坐敬亭山》。
李白在孤獨時努力追求快樂,他的內心真正體驗了孤獨,但也真正體驗了快樂。
【備注】“精講點撥”“矯正反饋”這兩個環節穿插在課堂其他環節之中。本課重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歌情感,懂得李白的內心和飄逸豪放詩風的內在聯系,為進一步學習李白詩歌(《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打下基礎。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通過詞句理解,感知本首詩的主要內容。
2、通過朗讀感受整首詩的意境,通過品讀把握詩人的思想情感。
3、體會詩人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詩歌思想內容。
2、難點: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以及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背誦《靜夜思》,此詩是詩人26歲時在揚州所做,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篇。時隔數年之后又是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這一回詩人又在月下做了些什么呢?這回他又借助明月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呢?一起走進李白的《月下獨酌》。
2、解題“月下獨酌”引出“獨”字的解釋。
(1)提煉信息:時間、地點、事件;
(2)解釋“獨”字:一人與孤獨;
1、背誦、回答老師的問題。
2、思考、提煉信息、質疑
先引起共鳴,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入詩文教學。
誦讀詩歌
感受意境
1、自由朗讀詩文標注停頓和重音,并結合書下注釋了解詩歌內容。
(背景音樂)
2、學生配樂朗誦
3、齊讀全詩,感受整首詩的意境。
1、學生邊讀邊劃出停頓、重音并結合注釋理解詩意。
2、配樂朗誦
3、配樂齊讀
感受詩歌的意境,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
研讀詩歌
理解詩意
1、圍繞“獨”字,談談你的閱讀感受,詩人孤獨嗎?
(先自己閱讀,再小組討論,之后全班交流。教師適時引導)
追問:在整個獨酌的過程中詩人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點撥:“獨”的情感變化:遺憾—失望——無奈)
2、再請剛才朗讀的同學再來配樂朗誦,看看能不能讀出詩人的孤獨之情。
1、品讀圈劃,抓住關鍵詞:“獨酌、分散”等詞語進行分析、理解、討論
交流朗讀、體會。
2、有感情的朗讀、感受
培養學生提煉信息能力,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走進詩文,體會詩人情感。
引入資料
體會情感
1、詩人為何一個人在月下獨酌?
(交代創作背景)
2、在這樣的前提下“獨酌”,酒中又會浸著怎樣的滋味呢?
3、真是這種借酒消愁情感嗎?
(引入李白詩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加深對李白的了解。)
(點撥:詩人并非無伴飲酒,而是周圍沒有值得與之共飲的朋友。既然沒有同道之人索性獨飲,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舉更體現出詩人是甘于孤獨的。
總結:“獨”字包含:一人之獨—無友之獨—甘于孤獨)
4、現在,再來體會一下詩歌的最后兩句體會一下詩人的情感和人生態度。
(點撥:一個遭受貶謫且無同伴相陪的失意之人,并未一蹶不振反而能自得其樂并寫出這樣優美脫俗的詩句,這種豁達樂觀的`態度的確讓人欽佩,也更值得我們學習。)
5、觀看圖片,聽老師的配樂朗誦,再來體會一下詩人的內心世界。
1、回答、聆聽
2、體會、回答
3、思考、聆聽
4、思考、聆聽
5、齊讀、感受
通過對詩人的了解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人的內心情感。
作業布置
1、找找李白描寫月亮的詩句,想想李白為何對月亮情有獨鐘?
2、選擇喜歡的詩句擴寫一段話。
3、背誦詩歌
任選其二完成
多項選擇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節省時間的同時給與他們更多的選擇空間。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熟背全詩。
過程與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
一、激情引入
(出示幻燈片1)同學們:看圖片和文字說明,想一下他是誰?(李白)對,他是李白,他的生平事跡我們早已了解。但是,李白懷抱一腔政治熱情到了長安,被賀知章等欣賞,唐玄宗任為翰林待詔,把李白當作詞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純真,得罪了權貴被排擠出京后,漫游江湖間,政治理想無法實現,762年,病死當徒,初葬采石磯。杜甫“世人皆曰殺,我意獨憐才”,可見李白一生始終受到權貴們的排擠,郁郁不得志。連喝酒也是獨自一人,因此,他寫下了《月下獨酌》。今天我們就學習這首詩。(出示幻燈片2)
二、學習新課
1、(出示幻燈片3)我們看大屏幕,聽朗讀。
2、我們自己有感情的讀這首詩。
3、看課下注釋,我們試著解釋這首詩。老師找同學解釋。
4、是這樣的,我們來共同讀一遍解釋(出示幻燈片4)
5、我們根據這首詩的意思,思考下列問題:(出示幻燈片5)
★我們對“月”這一傳統意象已有一定了解,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理解,并結合這首詩,說說本詩中“月”這一意象的含義。(“月”的傳統意象包含著“冷清寂寥”“離情別恨”“征途羈旅”“思念家鄉”“渴盼團圓”等意。此詩中“月”的意象應有“冷清寂寥”和“品質高潔”的含義。)
★詩人飲酒的環境如何?(“花間”“月下”,“花前月下”是良辰美景。)
★詩人的'情感可用哪個詞表達?(“獨酌”)
★賞析這種寫悲涼寂寞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以樂景寫悲情”的反襯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顯得刻骨銘心,效果是使悲涼寂寞更加濃郁和難以排解,突出強調了詩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涼之情。)
★賞析“邀”字。(“邀”字,主動者為詩人,因自己堅持高潔的品質,得罪了權貴,早已無人往來了。在這良辰美景之中,詩人難以排遣這種孤獨和寂寞,環顧左右,只有一輪孤月相伴,只有一輪明月可邀,凄寂之情溢于言表。但明月也是高潔的意象,因而也寄寓著作者高潔的品質在其中。所以“邀”字,以物為友,既表現了孤寂之情,也寄寓著品質的高潔。)
★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同交歡”的場面的表達作用?(“我歌月徊徘,我舞影零亂”,詩人月下獨舞,以鬧寫靜,反襯出詩人的孤寂。)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此二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志向?(“永結”與“相期”表明了作者在無邊寂寥的天地中,寧愿永與月、影為伴,醉酌孤獨,也不愿同流合污、阿諛奉承的高潔志愿。)現在我們再來賞析這首詩。(出示幻燈片6、7)
三、課堂小結
藝術技巧:這首詩以樂寫愁,以鬧寫寂,以物為友,以群寫獨,起伏自然的構思和反襯手法結合在一起,成就了這篇佳作。
風格:清新飄逸。
四、布置作業:(出示幻燈片8)
1、賞析這種寫悲涼寂寞的藝術手法和表達效果。“以樂景寫悲情”的反襯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顯得刻骨銘心,效果是使悲涼寂寞更加濃郁和難以排解,突出強調了詩人李白深沉的寂寞凄涼之情。
2、背誦默寫這首詩。
板書設計:
良辰獨酌→邀月與影→不解徒隨→暫伴行樂→醉后分散→永結相期
一波三折,曲徑通幽。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
①在誦讀中體會詩人的情感;②在討論中把握詩歌內容、掌握詩歌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深沉的寂寞之情和堅持正直品質的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①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②樂景寫悲情的藝術效果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課前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
前面兩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深切感受了李白的豪放飄逸的風格。《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有“我欲固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李白的夢境是從迷人的月景開始的。酒與月是李白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里,身在何方,總會留下有關酒與月的淋漓之作。看下面的詩句
[投影]“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客中作》)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
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略帶有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緒發揮到極致的是――《月下獨酌》。
2、(播放錄音)聽課文朗誦,注意把握詩歌節奏
[投影]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3、初讀課文,明確詩意
小組討論:
3.1這首詩寫了什么。(點撥:本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親人想陪的冷落情景。)
3.2用自己的話說說詩的意思。(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四、再讀課文,尋找美點。
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詩中你認為寫得好的句子并談談理由,或值得與別人分享的自己閱讀心得。(讓同學們分小組充分討論、交流)
提示:可以圍繞下列問題思考
①本詩表達的主體情感是什么?又是怎樣表現的?(如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等)
②詩中哪些詞用得特別好或哪些句子很精彩?
重點突破問題預設:(學生已解決的問題不必再提)
3.2.1本詩的“詩眼”是什么?(獨)
3.2.2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先讓學生思考討論,在分步引導)
①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感到“獨”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詩人真的不“獨”嗎?(熱鬧是虛的,孤獨是真的')
[強調]手法:以樂景寫哀愁
②“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我們應如何看待其中的“熱鬧”?
(以鬧寫寂)
③“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我們應如何理解作者與月相期?
(以物為友,以群寫獨)
[歸納小結]全詩運用了反襯手法
最后讓學生再來回答問題“詩人是如何表現這個”獨“字的?”
[反復訓練,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詩歌的能力]
(參考答案:這首詩歌突出寫一個“獨”字。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展現了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的情感歷程。寓“獨”于不獨之中。第一二句點出“獨”字,自斟自飲,沒有相親相近之人。從第三句至第八句表面上都是寫不獨的。舉杯邀月,對影三人,打破了獨酌無親的尷尬;但新的尷尬又來了,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于不獨之中顯其孤獨。詩人到底體諒月和影不解酒趣的缺憾,暫且和他們做伴行樂,享受著這美好的春光,人、月、影便進入了同樂交歡的境界,我歌舞、月徘徊、影零亂,我們仍然于詩人的不獨之中,看到了他的無限孤寂。醒時交歡,醉后分散,這還是“獨”。最后詩人發誓,要和明月、影子結拜為永遠忘情的朋友,相約在高遠的銀河上游樂,這是曠達,但是這種把人生的大孤獨升華為與天地為友的大歡喜,更反襯出詩人在人世間的孤獨苦悶。)
[探究]詩人為什么這樣“獨”?
從而引出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于天寶三年春,即李林甫、楊國忠權傾朝野之時,李白備受排擠,有志難伸,其孤獨與冷落是可想而知的。
全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現了他放浪形骸、狂放不羈的性格。
3.3三讀課文,準備背誦。
3.4遷移訓練:[投影]行秋(徐璣)
戛戛秋蟬響似箏,聽蟬閑傍柳邊行。
小溪清水平如鏡,一葉飛來細浪生。
思考:這首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
參考答案:《行秋》則運用動靜映襯(或反襯)的寫法。
3.5課內拓展:我們來欣賞詩人神奇之筆如何來寫“月”的(學生先齊讀一遍詩句,然后再思考是如何寫月的,最后教者根據學生的回答作簡要點撥)
3.5.1望月:《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點撥]:這是一首宮怨詩,以女子望月的行動傳達出“幽怨”的信息,不經意間已經將意境含蓄地表現出來,感人至深。詩中不見人物姿態與心理狀態,作者好象也無動于衷。只是描寫人物行動,為讀者保留了想象余地,使詩情無限遼遠和幽深。
3.5.2問月:《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點撥]:月亮的出沒多變而有規律,隱含深邃的人生哲理和宇宙奧秘,好像與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種微妙的默契和聯系。他闡述哲理,寓托人生失意感慨。詩人塑造了永恒、美好神秘的月亮形象,也塑造了一個高潔出塵然而失意的詩人自己。
3.5.3攬月:《宣州謝胱樓餞別校書叔云》“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點撥]:他在蒼涼憤慨的詩歌中,用攬月述說他豪興未盡,也述說他惟明月是知友。我們從攬月的意象中看到他崇高熾熱心靈對庸俗社會的抗議。
3.5.4寄月:《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點撥]:末二句一聯達三意:一言詩人心中愁結,無人能理解;二言明月無私,光分兩地,我與友人都能看見;三言惟明月能將愁心寄與。詩人的奇想。將無情感之月,變成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并把愁情和懷念帶給遠方不幸的朋友。詩中一個“愁”字,有個人抱負不伸的愁,有孤獨不隨俗的愁,更有憐友不幸的愁。
3.5.5邀月:《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月亮是知友,是良伴,可以隨意約請。
3.6作業:“月”是我國詩歌中的傳統意象,有的抒發思鄉懷遠之情,有的寫人生短暫的悲傷,抒發愁苦之情,有的展示廣闊情懷,有的表現美好的、純潔無暇的感情,試從已學過的《唐詩宋詞選讀》中找出有關“月”詩句,理解它們表達情感的不同。
【李白《月下獨酌》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月下獨酌李白08-01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04-28
《月下獨酌》李白全文賞析04-29
李白的古詩《月下獨酌》賞析11-04
李白詩詞《月下獨酌》賞析11-28
李白詩詞《月下獨酌》的詩意賞析06-26
李白《月下獨酌》全詩翻譯賞析04-11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原文及賞析09-13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全詩賞析04-19
月下獨酌詩歌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