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離騷》的原文及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經典)《離騷》的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 1
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于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
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芷;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修之故也;
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愿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茍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攬木根以結芷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眾女疾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譯文
我是高陽帝的后代子孫啊,
我的偉大的先父名叫伯庸。
太歲在寅那年,正當新正之月啊,
又恰在庚寅之日我降生到世上。
父親察看揣度我初生的姿態啊,
一開始就賜我美好的名字。
為我取名叫正則啊,
又取了字叫靈均。
我已經有這 多內在的美質啊,
又加上美好的容態。
身披香草江離和幽雅的白芷啊,
還編結秋蘭作為佩帶更加芳馨。
時光飛快,我似乎要趕不上啊,
心裏總怕歲月流逝不把我等待。
清晨摘取山坡上的香木蘭啊,
傍晚又把經冬不枯的香草來采。
日月飛馳不停留啊,
春天剛剛過去就迎來秋天。
想那花草樹木都要凋零啊,
唯恐美人也將有暮年到來。
你為什 不乘著壯年拋棄惡習啊,
又為什 不改變原來的政治法度?
你若乘上駿馬縱橫馳騁啊,
來吧,請讓我在前面為你帶路。
古代的三王德行多么完美啊,
眾多的賢臣在他們身邊聚會。
雜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啊,
豈只只是聯系優秀的蕙和芷?
那堯舜是多 光明正大啊,
已經遵循正道走上了治國的坦途。
桀與紂是那樣狂妄邪惡啊,
他們只因走上邪路而難以舉步。
那些結黨營私的小人茍且偷安啊,
使國家的前途昏暗艱險。
難道我自己害怕災難禍患嗎,
怕只怕君王的車子顛覆不起!
我前前后后奔走照料啊,
追隨著前王的足跡不斜不偏。
君王不體察我火熱的內心啊,
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脾氣。
我本來知道直言會招來禍殃啊,
想忍耐不說卻又無法控制。
我指著上天讓它為我作證啊,
我這樣做的緣故全是為了君王。
本來說好以黃昏為迎娶之期啊,
沒想到半路上又改變主意。
當初他已與我說好了啊,
后來卻翻悔另有它想。
分手,離開我都不當回事啊,
傷心的是君王行為放蕩反復無常。
我已經培養了許多畝春蘭啊,
又種植了許多畝蕙草。
分壟栽培留夷和揭車啊,
還套種了杜衡與芷草。
希望它們枝高葉茂啊,
但愿到時我能有豐厚的收獲。
它們枝枯葉落倒不必悲傷啊,
可悲的是這 多香草腐化墮落變成了惡草。
眾小人爭權奪利貪婪成性啊
裝滿了腰包還貪求不已。
對己寬容卻猜疑他人啊。
都勾心斗角滿懷妒忌
奔走追逐權勢和財富啊,
這不是我急於追求的東西。
老年慢慢地就要到來啊,
怕的是美名未能樹立。
早晨我吮飲木蘭花的清露啊,
晚上又服食秋菊的落瓣。
只要我的情操確實美好而專一啊
即使長久的饑餓憔悴又何必悲嘆。
采來香木的根株系上白芷啊,
又把薛荔的花心聯成一串。
拿起菌桂再編上蕙草啊,
搓成長長的胡繩花索掛在下邊。
我效法那前代的賢人啊,
不作世俗人的世俗打扮。
雖不合今人的心意啊,
我愿遵循彭咸遺留下的規范。
深深地嘆息著擦拭眼淚啊,
我哀傷自己活得是如此艱難。
我只因為熱愛美德并以之約束自己啊,
卻旱晨受到責罵,晚上又被罷官。
這既是因為我以蕙草為佩飾啊,
又加上我采了白芷精心編連。
只要是我衷心喜愛的事啊,
縱然為它死上多次也不后悔半點。
恨只恨君王你太放蕩啊,
始終不能體察賤妾的衷腸。
眾女子們嫉妒我的美麗的風姿啊,
造謠誣蔑我善於。
世俗的人本會投機取巧啊,
違背了規矩把措施改變。
背棄正道而追求邪曲啊,.
爭著茍合求容反以為符合常規。
煩悶苦惱,我深深地惆悵啊,
獨有我在此時遭受窮困命運多舛。
寧肯即刻死亡魂離魄散啊,
我也不能把小人的丑態來現!
雄鷹猛雕不與燕雀為伍啊,
自古以來就是這樣。
方和圓怎能包容在一起啊,
哪有志趣各異的人能彼此相安?
心靈受屈精神壓抑啊,
強忍指責把侮辱承擔。
堅守清白為直道而死啊,
這本為前代的圣賢稱贊嘉許。
后悔選擇道路未曾細察啊,
徘徊不進我將要回還。
我掉轉車子回到原來的道路啊,
趁著在迷途上還沒走遠。
我讓我的馬漫步在生有蘭草的水邊啊,
又奔向長著椒樹的小山休息留連。
接近君王不成反遭責難啊,
只好退回去重修德行以償宿愿。
用菱葉與荷葉制成上衣啊,
又采集荷花瓣做成了下衣。
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
只要我的內心真正芳潔高尚。
把我的花冠做得高高啊,
使我的佩帶變得長長。
芳香與污垢混雜一起啊,
唯有我潔白的品質還未受影向。
忽然回首縱目遠望啊,
我將游觀遙遠的四方。
服飾佩帶豐富多彩啊,
香氣勃勃愈來愈芬芳。
人們生來各有所好啊,
只有我愛好美德習以為常。
即使粉身碎骨我也不改變自己的初衷啊,
難道我會因受到教訓而放棄早有的志向。
注釋
【第一段】
、偬ⅲ簢@氣。
、诿瘢喝恕C裆杭慈松髡咦灾^。
、酆茫合矚g。一說為衍文(見姜亮珍《屈原賦校注》引臧庸《拜經日記》)。
④誶(suì):諫。
、蒉ダv(xiānɡ):以蕙草編綴的帶子。
、奚辏杭由。
、呔潘溃簶O言其后果嚴重。
⑧浩蕩:本義是大水橫流的樣子,比喻懷王驕橫放縱。
⑨民心:人心。
、舛昝迹河髦该篮玫钠返。
謠諑(zhuó):楚方言,造謠誹謗。
規矩:木匠使用的工具。規,用以定圓,矩,用以定方,這里指法度。
繩墨:工匠用以取直的工具,這里比喻法度。
競:爭相。周容:茍合取容。度:法則。
忳(tún):憂愁、煩悶,副詞,作“郁邑”的狀語。
溘死:忽然死去。
鷙鳥:鷹隼一類性情剛猛的鳥。
圜:同“圓”。
攘詬:遭到恥辱。
伏:通“服”,保持。
【第二段】
、傧啵嚎;觀察。
、谘觼校洪L久站立。
、鄹蓿核呏。蘭皋:生有蘭草的水邊之地。
④椒丘:長有椒樹的山丘。
、葸M:指仕進。
、蕹醴何慈胧饲暗姆,喻指自己原來的志趣。
、哕粒╦ì):菱葉。
、嗉壕奂。芙蓉:荷花。
、嵋眩毫T了;算了。
、庑欧迹赫嬲紳。
岌岌:高聳的樣子。
陸離:長長的樣子。
雜糅:摻雜集合。
昭質:光明純潔的品質。
游目:縱目眺望。
四荒:四方極遠之地。
繽紛:非常美好的樣子。
彌章:更加顯著。章:同“彰”,顯著。
體解:肢解,猶言粉身碎骨。
懲:悔戒。
通假字
偭規矩而改錯.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圓”,圓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憂愁苦悶。
進不入以離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彌章.
通“彰”,明顯。
延佇乎吾將反
通“返”,返回。
詞類活用
步余馬于蘭皋兮
使動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高。
長余佩之陸離
形容詞用作動詞,加長。
固前圣之所厚
形——動,推重。
哀民生之多艱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哀傷。
鷙鳥之不群兮
名——動,合群。
謠諑謂余以善淫
動——名,淫--蕩,縱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壓抑。
特殊句式
謇朝誶而夕替 被動句。無標志詞。
步余馬于蘭皋兮 狀語后置。介詞“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應為“不知吾”。
謠諑謂余以善淫 狀語后置。介詞“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茝 狀語后置。介詞“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定語后置。助詞“之”,還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介詞結構后置
一詞多義
雖:余雖好修姱以兮 雖然
雖九死其猶未悔 即使
修:余獨好修以為常 美
退將復修吾初服 整理
鄒忌修八尺有余 長、高
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修改
古今異義
怨靈修之浩蕩兮
古義:荒唐 今義:形容水勢廣闊而壯大
偭規矩而改錯
古義:改變措施 今義:改正錯誤
無獨窮困乎此時也
古義:出境困窘 今義:經濟困難
寧溘死以流亡兮
古義:隨著流水而消逝
今義:因災害或是政治原因而被迫離開家鄉或祖國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 /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 認為
工巧:技藝巧妙/善于取巧
陸離:形容色彩繁雜/修長的樣子
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詩人有什么樣的內在品格?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憂國憂民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堅持真理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潔身自好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疾惡如仇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忠貞不移
詩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堅定的,節操是清白的,才華是橫溢的。
課文思路結構
思路結構
屈原《離騷》一詩博大精深,主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課文節選部分共13節、52句,通過比喻、象征和比較、對照的手法及夾敘夾議的運用表現了屈原志潔行高,執著追求的精神。先從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遭遇寫起,然后再否決自己退隱獨善的閃念,表明自己決不變心的愛國熱情。
前半段:
政治理想:哀民生、遵規矩、施美政
政治遭遇:靈修不察、眾女嫉余、時俗工巧
心志:屈心抑志、九死未悔
后半段:
退隱的閃念:回車復路、退修初服
愛國決心:好修為常、體解未變
課文賞析
1 、文章特色 深刻的現實內容與高度的浪漫主義藝術形式的完美結合 《離騷》作為一首宏偉瑰麗、令人回腸蕩氣的政治抒情詩,以大膽的`想象、夸張和象征等手法,生動而曲折地反映了楚國的現實斗爭,表現作者了對現實社會的深廣憂憤和精神上的追求。
2、 語言特色以六字句為基本句式,加上虛字“兮”,參差變化,舒展自如;雙句押韻,節奏鏗鏘而活潑變化,抒情淋漓酣暢,聲情并茂;間以楚地方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3、 賦的運用本篇的賦既用于敘事,也用于抒情,使人感到真實而又易于接受。例如用于敘事的:“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用于抒情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4、 比興手法王逸把《離騷》的意象體系分為三類:社會性的意象群,自然界的意象群,神話界的意象群。課文中的意象體系多為第一、二類,即主要以“香草美人”為喻(蕙, 茝 ,芰荷,芙蓉,蛾眉等),表達自己高潔的胸懷、美好的心靈。此外,屈原善于運用打比方來說理。
5、“移情”技法的運用也就是說在這里實現了“我”與“物”的同化,作者對那些美好事物“蘭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陸離之佩”繽紛的“繁飾”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觀的欣賞上,而是把自己的愛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內心就活動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過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們就可以體會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
也可以說此時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經變成了那一個個美好的事物,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花濺淚”“鳥驚心”也是移情的寫法。
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案哂喙谥пз猓L余佩之陸離!薄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
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規 矩”“繩墨”),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6.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7.理解文章,研讀詩句,指出下列詩句中使用的藝術手段產生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1)“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明確:用“蕙纕”、“攬茝”比喻自己的美德,反襯奸佞小人的嫉恨,揭示自己的高尚道德。
(2)“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明確:用“繩墨”比喻準則、準繩。整句詩在于揭露趨炎附勢之徒的丑態,比喻的運用使這種表達更形象生動。
。3)“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明確:全句詩均在暗喻詩人自己在刻意追求完美的外形。這種用“服飾”與“佩飾”的描寫,暗示自己品行、道德的追求的手法,化抽象為具體,生動地展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
注釋:
①高陽:古帝顓頊(zhuān xū)的號。傳說顓頊為高陽部落首領,因以為號。
②朕:我。先秦之人無論上下尊卑,皆可稱朕,至秦始皇始定為帝王的專用第一人稱代詞。
、蹟z提:攝提格的簡稱,是古代“星歲紀年法”的一個名稱。古人把天宮分為十二等份,分別名之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是為十二宮,以太歲運行的所在來紀年。當太歲運行到寅宮那一年,稱“攝提格”,也就是寅年。
④惟:句首語詞。庚寅:古人以干支紀日,指正月里的一個寅日。
⑤皇:指皇考。覽:觀察,端相。揆:估量、測度。初度:初生之時。
⑥肇:借為“兆”,古人取名字要通過卜兆。
、邉t:法。屈原名平,字原,正則隱括“平”字義。
⑧字:用作動詞,即起個表字。
⑨內美:指先天具有的高貴品質。
、庑弈埽航艹龅牟拍埽@里指后天修養的德能。
辟:同“僻”,幽僻的地方。
紉:聯綴、編織。
汩:水流迅速的樣子,比喻時間過得很快。
與:等待!安晃崤c”,即“不與吾”,是否定句賓語提前句式。
搴(qiān):楚方言,拔取。
宿莽:楚方言,香草名,經冬不死。朝、夕是互文,言自修不息。
日月:指時光。
代序:代謝,即更替輪換的意思,古“謝”與“序”通。
惟:思。
必背部分翻譯:
我揩著眼淚啊聲聲長嘆,可憐人生道路多么艱難。我雖愛好修潔嚴于責己,早晨被辱罵晚上又丟官。他們彈劾我佩帶蕙草啊,又指責我愛好采集茝蘭。這是我心中追求的東西,就是多次死亡也不后悔。怨就怨楚王這樣糊涂啊,他始終不體察別人心情。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違背是非標準追求邪曲,爭著茍合取悅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在孤獨窮困多么艱難。寧可馬上死去魂魄離散,媚俗取巧啊我堅決不干。雄鷹不與那些燕雀同群,原本自古以來就是這般。方和圓怎能夠互相配,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寧愿委曲心志壓抑情感,寧把斥責咒罵統統承擔。保持清白節操死于直道,這本為古代圣賢所稱贊。后悔當初不曾看清前途,遲疑了一陣我又將回頭。調轉我的車走回原路啊,趁著迷途未遠趕快罷休。趕著我的馬車緩緩的在蘭草水邊行走,跑上椒木小山暫且停留。既然進取不成反而獲罪,那就回來把我舊服重修。我要把菱葉裁剪成上衣,我并用荷花把下裳織就。沒有人了解我也就罷了,只要內心真正馥郁芳柔。把我的帽子加得高高的,把我的佩帶增得長悠悠。雖然芳潔污垢混雜一起,只有純潔品質不會腐朽。我忽然回頭啊縱目遠望,我將游觀四面遙遠地方。佩著五彩繽紛華麗裝飾,散發出一陣陣濃郁清香。人們各有自己的愛好啊,我獨愛好修飾習以為常。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改變,難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
背誦技巧:
①
我高中的時候背東西在班里算是快而準的,記憶保存的時間也很長。我在背的時候傾向于視覺記憶,我背出每一句詩的時候,眼前都會浮現書上的那一頁文章,想起上課時老師講的情景,想起詩句的意思。背誦詩文,首先我認為一定要理解文章意思,才能承接上下文,才能自然而然地順下來。古人寫詩詞歌賦的時候并不是亂寫的,所以我們要理清文章的結構。例如第一段寫什么,第二段寫什么,是從哪幾個方面寫的。明白層次結構,理解文章大意,死記硬背通常是記得不扎實,忘得快,做題也吃力的,我不建議不理解意思就開始背。第二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開始背誦的時候一定要先讀熟。我通常是自己用中等速度讀一遍并錄音,然后一遍遍跟著背,直到沒有卡頓為止。我覺得效果還是挺好的。總之就是熟能生巧,遇到瓶頸的時候千萬不要急躁,堅持加技巧,一切都會變好的!
、
用我堅強的毅力,抄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我抄了三遍后,奇跡般地背會了,出師表也是這樣會的。
、
說說我自自己在學古文用到的方法。先把那些不認識的字搞明白了,讀起來發音正確而且順口了。再把那些沒見過的詞語含義解釋通順了。然后把整首《離騷》的意思記下來,記在腦子里,再讀幾十遍上百遍原文,這就打好基礎了。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還有最后最古老的方法拿筆默寫下來,一開始不用要求自己完全能寫下來,真記不起來的就翻書默記然后再寫。還有就是不用說一天一次給他背下來,可以一天兩小段,或者一大段,慢慢積累。
我上學時第一次學古文,聽老師上面講,感覺跟天書似的,我都急哭了。后來慢慢接觸,讀的古文多了,就覺得這些古代作品特別有意思,尤其那些言簡意賅,幾百字就是一個小故事的,那會兒我是從《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里入手的,里面的很多故事離奇,有讓人看下去的沖動啊!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如果你能把這首最難背的一首給背下來了,你再背其他的長詩都是小意思了。
創作背景
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睋藙t當作于屈原放逐之后。今人對此說法不一,有說作于楚懷王時屈原被疏遠以后,還是作于楚頃襄王時屈原被流放以后,有說作于懷王末頃襄王初,有說始作于懷王時而成于頃襄王初,迄無定論。
關于《離騷》的創作緣由,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引劉安《離騷傳》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鼻摹皯n愁幽思”和怨憤,是和楚國的政治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峨x騷》就是他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而創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詩。由于其中曲折盡情地抒寫了詩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歷程的形象記錄,稱它為詩人的自敘傳。
概賞
第一章(被貶)53行:詩人從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寫起,回顧了自己有生以來的努力、追求、奮斗以及所遭受的失敗,滿腔悲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態度。
第二章(反思)38行;接著面對自己的失敗,進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畢竟慘遭失敗是不爭的事實。因此,詩人以“路徑似未看清兮”領起,先以“退身修整服裝”一般地表現自己的反思,但僅如此則缺乏波瀾,且難以深入,所以借“家姐”這個人物從反面來責備、勸說,以逼出“找舜帝評理去”一節,既深化了反思,又強化了情感。連情誼最親密、對自己最關心的“家姐”,也如此責罵、勸說,世上還有誰能理解自己呢?一氣之下便“找舜帝評理去”。反思的結果,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章(再試)38行:又積極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卻沒有結果。詩人寫自己的“仔細尋路”。這是在遭遇誹謗之后的重新努力,但無論叩“天門”還是“求美女”,都以失敗告終。
第四章(徘徊)38行:詩人又陷入苦悶與徘徊之中。辛辛苦苦的求索又遭失敗,究竟何去何從?詩人無奈,于是“取瓊茅來卜卦”,請靈氛為他占算以決疑。靈氛卜卦的結果是必須遠游離開楚國才有出路。經過一番考慮,仍然猶豫不決。于是再請巫師降神求教。之后,又經反復審慎的思索,最終決定“遠游自離去”,離開楚國出游。
第五章(他投)21行;通過審慎思慮后,詩人結束了自己的徘徊,認可了靈氛的“吉卦”,選擇“吉日”出發。但充滿憧憬的出游還是因為“眷顧楚國”而中途放棄了:”曲身回首停步“。結果只能選擇以死殉國,“追隨彭咸歸去!”
詩歌通篇是第一人稱敘事的結構,情節分明,脈絡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則全都融入敘事過程之中,密切結合情節發展的具體階段來進行,從而達到一種悲憤傾訴的強烈效果。
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边@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峨x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瓊`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詩人先自敘高貴的身世,表示自己具有與生俱來的的“內美”。再敘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稟賦,又有后天修養,早就該立志獻身干一番大事業。接著敘述對楚懷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駕上駿馬奔馳向前,詩人愿為楚國的變法圖新作一個開路的先驅者。可是當時楚國統治集團內部卻存在著革新和守舊兩派的斗爭。
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
后世影響
《離騷》對中國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在漢代以后,后世文人無不對屈原推崇備至。究其原因,似可歸功于屈原那砥勵不懈、特立獨行的節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堅持真理、反抗黑暗統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經歷過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夠得到廣泛的認同。西漢賈誼因為才高受嫉,謫遷長沙,作《吊屈原賦》,以屈原自擬。司馬遷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勵,“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報任安書》),卻慘遭宮刑,司馬遷從“屈原放逐,著《離騷》”的事跡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記》的撰述。梁代鐘嶸《詩品》說李陵的詩作“其源出于楚辭。文多凄愴,怨者之流”。陶淵明《感士不遇賦》:“夷皓有‘安歸’之嘆,三閭發‘已矣’之哀。“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敝笔前亚闹既ぎ斪髯约旱男袨闇蕜t。唐代詩人李白豪邁地宣稱:“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離騷》一樣,往往大量編織神話傳說、日月風云和歷史人物,構成具有象征意義的雄奇圖畫。杜甫“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憂國憂民的精神,也與屈原有淵源關系,他在《戲為六絕句》中說:“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甭暦Q不僅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學習屈原作品的思想內容。特別是在外族入侵、國破家亡的緊急關頭,愛國志士們多以屈原的氣節來鼓勵自己。南宋詞人劉克莊在金人入侵的形勢下,寫詩頌揚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示自己決不投降敵國的堅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詩中說:“羋姓且為虜,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復著《離騷》。”
在現代文學史上,受屈原精神影響的作家更多,魯迅《漢文學史綱要》:“戰國之世……在韻言則有屈原起于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后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于《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后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于后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薄拔逅倪\動”前后,魯迅艱難地探索著中華民族前進的方向,1926年出版《彷徨》時引《離騷》詩句作為書前的題詞:“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憋@示出屈原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精神對魯迅的巨大影響?梢哉f,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有節操之堅執,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既是安頓歷代文人士子痛苦心靈的家園,也是砥礪志士仁人堅貞操守的金石。
屈原的藝術創造,開辟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源頭,對后世的文人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詩經》為代表的“風”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騷”,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奠基石和古典詩歌的兩個最高標準。漢魏以后,以屈原的代表作《離騷》概稱楚辭,晉郭璞《山海經注》引用《天問》、《遠游》,都稱《離騷》;劉勰《文心雕龍》有《辨騷》一篇,所論包括全部《楚辭》作品。梁代蕭統《昭明文選》列“騷”類,包含《離騷》、《九歌》六篇、《九章》一篇、《卜居》、《九辯》五篇、《招魂》、《招隱士》。朱熹《楚辭集注》卷一到卷五總稱《離騷》,包括《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七篇。《續離騷》包括《九辯》、《招魂》、《大招》、《惜誓》、《吊屈原賦》、《鵬鳥賦》、《哀時命》、《招隱士》。其他像明吳仁杰《離騷草木疏》、明黃省曾《騷苑》、明張之象《楚騷綺語》、清賀寬《飲騷》等書,都是就全部楚辭而言的,《離騷》已經成為楚辭的代名詞,“騷人”也成為詩人的代名詞。王逸《楚辭章句》:“屈原之詞,誠博遠矣。自終沒以來,名儒博達之士著造詞賦,莫不擬則其儀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竊其華藻,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永不刊滅者矣。”劉勰《文心雕龍》:“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薄白浴毒艖选芬韵,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敘情怨,則郁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快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人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于長卿,假寵于子淵矣!逼阉升g侈談鬼神花妖,很受屈原的影響,他在《聊齋自志》中說:“披蘿帶荔,三閭氏感而為騷;牛鬼蛇神,長爪郎吟而成癖。自鳴天籟,不擇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螢之火,魑魅爭光;逐逐野馬之塵,罔兩見笑。才非干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彼惆l的堅貞懷抱和有志不得伸的憤懣,以及所用的浪漫主義表現手法,也和屈原相類。
屈原的作品在思想上和藝術上的輝煌成就,為全人類提供了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他也贏得了世界文化巨人的光榮稱號,1953年,屈原以詩人身份同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運動領袖何塞·馬蒂一道,成為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號召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在公元前7世紀傳人日本,19世紀開始傳人歐洲,現已有英、法、德、俄等多種國家文字的譯本。
創作緣由
屈原學識豐富,“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具有遠大的理想,對內主張修明法度、任用賢才,對外主張聯齊抗秦。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綿纏悱惻的情緒。
關于《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還是作于屈原被流放時。《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楚懷王疏遠。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薄秷笕伟矔防镆舱f:“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離騷》本身找證據是個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薄白允琛币馕吨鲃拥膽B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后所作,但這并不足信。因為《離騷》后半部分,全是寫詩人想像中的云游,“濟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實有其事。
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即《離騷》創作于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是屈原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創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太忠實于史實,也是有可能的。
人物形象
屈原在《離騷》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形象豐滿、個性鮮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體現了屈原的偉大思想和崇高的人格。
首先,這是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形象。他有明確的“美政”思想,這與屈原改革弊政,聯齊抗秦的政治主張是一致的。其最終目的是要“及前王之踵武”,使歷史上曾興旺發達的“三王”政績發揚光大。亦即由楚國統一天下,使百姓安居樂業。“美政”思想的實質是要鞏固楚王的統治,它充滿了儒家美好政治的色彩,體現了儒家“民本思想”的要求,屈原不但有美政理想,也有實現它的具體辦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君明臣賢”。要有好的國君,還要有忠于國君并且有才干的大臣加以輔佐,君臣和諧才能成功。因而他歌頌“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他極力主張選賢任能,贊美古代賢君“舉賢而授能”,稱頌“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今,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同時他還主張廢斥群小,這也是實現“美政”的重要保證。他在詩中極力揭露群小的罪惡,正是出于這種想法。他還主張“循繩墨而不頗”,強調以法度治國。他為此奮斗終生,充分顯示了這一形象的政治家風度。
這一形象還體現了詩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勢力作斗爭的精神。詩人清楚地知道,楚國的不幸命運,以及詩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詩人對之極為憤恨,因而不遺余力地反復加以揭露和抨擊,斥責他們“好蔽美而稱惡”,競進貪婪,嫉妒成性,朋比為奸,隨波逐流,黑白顛倒。詩人還揭露了楚君的過失,說他反復無常,荒唐糊涂,寵信奸臣,疏遠忠良,善惡不辨,致使詩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顯示了詩人同黑暗勢力的勇敢斗爭精神。
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體現了詩人堅持正義的剛毅不屈的偉大精神。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他始終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潔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謠諑”誹謗,遭受種種迫害打擊。在這種情況下,連他親近的人都勸其隨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墒牵娙藚s在詩中反復申明他決不能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打擊和迫害面前決不動搖,巋然如山,堅強不屈。詩中描寫屈原三次求女嬃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尋求志同道合者,這種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與熱愛的精神,正是他終生奮斗的力量源泉。這種精神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極深遠的。
詩人還通過這一形象,描繪了詩人自己思想感情的波瀾,詩人把自己描繪成渾身披覆著香花和美玉的潔身好修,幽美芳香,嫵媚奇特的超人,用來象征其純潔高尚的內在美質。屈原內在美質的表現,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強烈而真摯的愛國主義精神。詩人自幼就立下為國盡忠的理想,他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國被“黨人的偷樂”搞得“路幽昧以險隘”,他為之而傷心,他一再表白“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他為祖國的前途而憂心忡忡。他被群小打擊迫害而離開了政治舞臺,但他始終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雖然為自己不幸的命運而痛苦憂傷,但他更關心的是國家和君王,他始終系心懷王,不忘楚國。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憑著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別國也許會成為將相高官,但它否定了一切離楚遠游的想法,非常形象,非常真摯地表現了屈原那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藝術特色
深深植根于現實盼積極浪漫主義
中國文學觀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創作方法源遠流長,現實主義導源于《詩經》,浪漫主義導源于《楚辭》。《離騷》的浪漫主義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離騷》展現了作者愛國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實現這種理想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他殷切希望楚國能實行修明法度、舉賢授能的“美政”,再現堯舜禹湯文武和三后那樣的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所以他極力贊頌道:“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昔三后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他為了理想,堅持不懈,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第二是大量的浪漫主義手法。作者插上幻想的翅膀,盡情馳騁,這在詩的第二、三兩大段里有充分的表現。如上款帝閽一節,詩人幻想在太空中翱翔,早晨從南方的蒼梧山出發,傍晚便到了西北昆侖山上的懸圃。他在太陽洗澡的咸池給馬喂水,在太陽升起的扶桑樹下總轡啟行。月神、風神、雷師、鳳鳥、飄風、云霓一大群神物前呼后擁。神游西天一節,寫他駕飛龍、鳴玉鸞,從天津啟程,取道昆侖,渡赤水,過流沙,經不周,到西海。想象豐富奇特,境界恍惚迷離,場面宏偉壯麗。
比興手法的運用
《離騷》繼承并發展了《詩經》的比興傳統。其具體表現為:在廣度上,它較多地應用比喻,構成龐大的比興系統;在深度上,較之《詩經》更為注意比興中“此物”與“彼物”的內在聯系,用作比喻的事物與全篇所表達的內容統一,富有象征性。如詩中用“美人”喻指楚懷王,用“眾芳”喻指群賢,用“椒、桂、蕙、茝”四種植物喻群賢,用香草“荃”喻楚懷王等等,把比興與表現的內容合而為一,使詩中的意名勝具有了象征意義。
對比手法的運用
屈原在其詩篇中,以遠古的堯、舜賢君的“耿介”、“既遵道而得路”與桀、紂暴君的“猖披”、“夫唯捷徑以窘步”相對照,用以勸諫楚王要走正確的治國之路。又以“恐年歲之不吾與”和“惟夫黨人之偷樂兮”相對照,使自己的熱心為國與小人的茍且偷安形成鮮明對比。
抒情中有故事情節的敘述。
抒情詩一般沒有故事情節!峨x騷》是一首長篇政治抒情詩,抒發其忠而被疏的憤懣之情。但是詩中的前一部分里敘述了自己的家世、出生和被疏的事實,后兩部分里更虛構了女嬃詈原、陳辭于舜,上款帝閽、歷訪神妃,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神游西天等一系列幻境,使這首抒情詩具有了故事情節的成分?磥硭坪跎礁F水盡,眨眼又是一番新的景象,波瀾起伏,百轉千回,從而把敘事詩和抒情詩融為一爐。
語言特征
參差不齊的句子形式
《離騷》吸取楚地民歌的語言特點,打破了《詩經》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長,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屈原不僅采用靈活變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戰國時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長太息”等,從而創造了一種節奏分明而參差錯落的雜言句式!峨x騷》中出現了不少“言對”,即工巧的對偶:“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還出現了一些“事對”,就是上下句所用的典故相對:“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钡沁@類句子在屈原作品中僅占少數,參差錯落的句子占著絕對的優勢。從節奏效果看,《詩經》傾向于整齊勻稱,屈原的作品傾向于參差錯落。一般來說,《詩經》中的詩以四字句為典型句式,句中是二二節奏;《離騷》的典型句是五、六字句,句中常常是三三或三二節奏!八难院嗁|,句短而調未舒;七言浮靡,文繁而調易雜”!峨x騷》既非四言,也非七言,而是句式靈活多變的自由體,“折繁簡之衷,居文質之要”,語言節奏自有獨到的妙處。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過字數的增加與減少,有意造成跌宕起伏的語言節奏,形成《離騷》特殊的語言節奏美。
錯落變化的句子結構
《離騷》與《詩經》的區別在于,當上下兩句有可能形成對偶的時候,《離騷》有意識地變換詞語的結構形式,使之具有錯落之美,如“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蜿蜿”與“委蛇”是疊音詞與連綿詞相對,“掩涕”與“浪浪”是詞組與疊音詞相對,對應的詞語或詞組結構發生變化,是為了使語言形式發生變化,從而形成詩歌語言的節奏變化!峨x騷》“乎”和“于”的用法,很能說明屈原有意追求錯落的特點。“《離騷》語法,凡二句中連用介詞‘于’‘乎’時,必上句用‘于’,下句用‘乎’,‘朝發軔于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胥其例也!
《離騷》大量使用雙音實義二字結構,大量使用連綿詞:耿介、謇謇、冉冉、郁邑、岌岌、菲菲、歔欷、逍遙、相羊、周流、啾啾,等等。雙聲、疊韻、重言,錯雜相間,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調美。
“兮”字的普遍使用
“兮”字在屈原的作品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離騷》中即普遍使用!百狻弊植⒎恰冻o》所獨有,在北方文學中也較早地、大量地使用,“十五國風”中除《秦風》外,十四國風中都有“兮”字出現,而且多達236次。《詩經》中的“兮”字一般是用在句末,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兮”字的典型句式;還有用在句中的句子,如“寬兮綽兮”、“伯兮朅兮”,但是這樣的用法相對來說只占少數。到屈原的作品,“兮”字用得更為廣泛,而且有比較嚴格的規律性,用“兮”雖然不是屈原作品的特長,但是用得奇特、富有創造性并因此成為屈原作品語言形式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屈原劃時代的創造。從《離騷》來看,兩句用一“兮”字,用在奇句末尾,這種用法對調整詩歌節奏起著很大作用!百狻北緛硎莻語助詞,許慎說:“兮,語所稽也”,段玉裁說:“語于此而少駐也,此與‘哉,言之間也’相似”。從屈原作品使用的情況看,“兮”都是語氣助詞,如果譯成現代漢語,相當于語氣詞“呵”。郭沫若、聞一多認為“呵”是“兮”字的本音。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凡今本《老子》的“兮”都寫作“呵”,證明郭、聞二位先生的推斷是有根據的。如此“兮”字的作用主要是強化情感、延長音節、調整節奏,增強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賞析
宋代著名史學家、詞人宋祁說:“《離騷》為詞賦之祖,后人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圓不能過規!边@就是說,《離騷》不僅開辟了一個廣闊的文學領域,而且是中國詩賦方面永遠不可企及的典范。
《離騷》作于楚懷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漢北后的兩三年中。漢北其地即漢水在郢都以東折而東流一段的北面,現今天門、應城、京山、云夢縣地,即漢北云夢。懷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擬憲令、主張變法和主張聯齊抗秦,被內外反對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職。后來楚國接連在丹陽、藍田大敗于秦,才將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齊國。至懷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黃棘,秦歸還楚國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漢北。
漢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遠!峨x騷》當是屈原到鄢郢拜謁了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后所寫。詩開頭追述楚之遠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臨睨舊鄉”而不忍離去,中間又寫到靈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節,都和這個特定的創作環境有關。
《離騷》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政治抒情詩,是一首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杰作。詩中的一些片斷情節反映著當時的歷史事實(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瓊`脩之數化”即指懷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對屈原態度上的幾次反覆)。但表現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義的方法:不僅運用了神話、傳說材料,也大量運用了比興手法,以花草、禽鳥寄托情意,“以情為里,以物為表,抑郁沉怨”(劉師培《論文雜記》)。而詩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對喻體的調遣,又基于傳統文化的底蘊,因而總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
由于詩人無比的憂憤和難以壓抑的激情,全詩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蕩蕩,不見端緒。但是,細心玩味,無論詩情意境的設想,還是外部結構,都體現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匠心。
從構思上說,詩中寫了兩個世界:現實世界和由天界、神靈、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風、雷、鸞風、鳥雀所組成的超現實世界。這超現實的虛幻世界是對現實世界表現上的一個補充。在人間見不到君王,到了天界也同樣見不到天帝;在人間是“眾皆競進以貪婪”,找不到同志,到天上求女也同樣一事無成。這同《聊齋志異》中《席方平》篇寫陰間的作用有些相似。只是《席方平》中主人公是經過由人到鬼的變化才到另一個世界,而《離騷》中則是自由來往于天地之間。這種構思更適宜于表現抒情詩瞬息變化的激情。詩人設想的天界是在高空和傳說中的神山昆侖之上,這是與從原始社會開始形成的一般意識和原型神話相一致的,所以顯得十分自然,比起后世文學作品中通過死、夢、成仙到另一個世界的處理辦法更具有神話的色彩,而沒有宗教迷信的味道。詩人所展現的背景是廣闊的,雄偉的,瑰麗的。其意境之美、之壯、之悲,是前無古人的。特別地,詩人用了龍馬的形象,作為由人間到天界,由天界到人間的工具。《尚書中候》佚文中說,帝堯繼位,“龍馬銜甲”。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動物龍的原型之一即是神化的駿馬。《周禮》中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呂氏春秋》說“馬之美者,青龍之匹,遺風之乘”。在人間為馬,一升空即為龍。本來只是地面與高空之分,而由于神駿變化所起的暗示作用,則高空便成了天界。詩人借助自己由人間到天上,由天上到人間的情節變化,形成了這首長詩內部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詩中所寫片斷的情節只是作為情感的載體,用以外化思想的斗爭與情緒變化。然而這些情節卻十分有效地避免了長篇抒情詩易流于空泛的弊病。
從外部結構言之,全詩分三大部分和一個禮辭。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自敘生平,并回顧了詩人在為現實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斷自我完善、不斷同環境斗爭的心靈歷程,以及慘遭失敗后的情緒變化。這是他的思想處于最激烈的動蕩之時的真實流露。
從“女媭之嬋嬡兮,申申其詈予”至“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為第二部分。其中寫女媭對他的指責說明連親人也不理解他,他的孤獨是無與倫比的。由此引發出向重華陳辭的情節。這是由現實社會向幻想世界的一個過渡(重華為已死一千余年的古圣賢,故向他陳辭便顯得“虛”;但詩人又設想是在其葬處蒼梧之地,故又有些“實”)。然后是巡行天上。入天宮而不能,便上下求女,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的努力掙扎與不斷追求的頑強精神。
從“索藑茅以筵篿兮”至“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為第三部分,表現了詩人在去留問題上的思想斗爭,表現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讀之令人悲愴!
末尾一小節為禮辭!凹饶阋詾槊勒,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雖文字不多,但表明詩人的愛國之情是與他的美政理想聯系在一起的。這是全詩到高潮之后的畫龍點睛之筆,用以收束全詩,使詩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使詩中表現的如長江大河的奔涌情感,顯示出更為明確的流向。詩的第一部分用接近于現實主義的手法展現了詩人所處的環境和自己的歷程。而后兩部分則以色彩繽紛、波譎云詭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個幻想的境界。常常展現出無比廣闊、無比神奇的場面。如果只有第一部分,雖然不能不說是一首飽含血淚的杰作,但還不能成為浪漫主義的不朽之作;而如只有后兩部分而沒有第一部分,那么詩的政治思想的底蘊就會薄一些,其主題之表現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既含蓄,又明確;既朦朧,又深刻。
《離騷》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他有著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長顑頷亦何傷!焙芏嗲漠嬒窦词共粚懮稀扒倍郑藗円部梢砸谎壅J出是屈原,就是因為都依據了詩中這種具有特征性的描寫。其次,他具有鮮明的思想性格。第一,他是一位進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張法治(“循繩墨而不頗”),主張舉賢授能。第二,他主張美政,重視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反對統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陳辭一段可見)。第三,他追求真理,堅強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這個形象,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兩千多年來給了無數仁人志士以品格與行為的示范,也給了他們以力量。
《離騷》的語言是相當美的。
首先,大量運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強自身修養,佩帶香草喻保持修潔等。但詩人的表現手段卻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钡谒木渲械摹胺肌弊匀挥伞败梁伞、“芙蓉”而來,是照應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來形容“情”的。所以雖然沒有用“如”、“似”、“若”之類字眼,也未加說明,卻喻意自明。其次,運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稱來象征性地表現政治的、思想意識方面的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僅使作品含蓄,長于韻味,而且從直覺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來,“香草美人”就已經成為了高潔人格的象征。(有柳宗元的“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保
再次,全詩以四句為一節,每節中又由兩個用“兮”字連接的若連若斷的上下句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韻,使全詩一直在回環往復的旋律中進行,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最后,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等,將“兮”字去掉,對偶之工與唐宋律詩對仗無異。
《離騷》是作者在遭受不平際遇時書寫下的篇章。詩中憤慨之言,書寫盡民生的哀苦、社會的黑暗,而自己空懷抱負,追求理想的路上屢屢受挫。但他卻仍然發出“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吶喊!不后悔,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別人妒我,害我,也不能壓垮我!回望千年前的汨羅江畔,亦能望見這位偉大詩人堅韌的背影。他留下的精神,鐫刻在歷史的碑銘之上,永世不朽。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 2
離騷
陸龜蒙〔唐代〕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
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
譯文
屈原寫出《天問》《招魂》這樣膾炙人口的佳作,卻仍無法將他的心意傳達至君王面前。哪里知道再奇麗的詩句,終究抵不過那小人的一句惡意重傷。
注釋
天問:《天問》為屈原被逐后,見到楚國先王的宗廟以及王室公卿之祠堂,四下游覽之后,身體疲憊,于壁畫下修養精神,抬頭正看到所繪圖案,于是在墻壁上書寫了文字,以抒發心中的憤懣之情的長篇詩作。招魂:楚辭中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習俗寫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爭議,一說屈原為“呼喚楚懷王的靈魂回到楚國來”而作;一說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徹:穿透。閽:宮門。豈知:哪里知道。敵:抵擋。
陸龜蒙
陸龜蒙(?~公元881年),唐代農學家、文學家,字魯望,別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蘇吳縣人。曾任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后隱居松江甫里,編著有《甫里先生文集》等。他的小品文主要收在《笠澤叢書》中,現實針對性強,議論也頗精切,如《野廟碑》、《記稻鼠》等。陸龜蒙與皮日休交友,世稱“皮陸”,詩以寫景詠物為多。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08-18
《離騷》原文及翻譯09-11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05-14
《離騷》的原文及翻譯10-18
離騷原文及翻譯11-13
離騷原文及翻譯09-03
《離騷》原文翻譯02-07
離騷原文翻譯08-19
屈原《離騷》原文及翻譯04-13
《楚辭·離騷》原文及翻譯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