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商隱《無題》原文譯文及賞析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無題》是唐代詩人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愛情詩。那么,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供大家閱讀參考。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1
鳳尾香羅薄幾重,碧文圓頂夜深縫。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
斑騅只系垂楊岸,何處西南任好風。
“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這兩句是女子回想與意中人相遇時的情景——對方驅車而來,自己雖用團扇遮面,羞怯之意卻難掩飾;車隆隆地響著走過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卻未及通話。詩句描繪了女主人公愛情生活中一個難忘的片斷,而且曲折地表達了她在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悵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復雜心理,寫得委婉別致,韻味悠長。
注釋
⑴鳳尾羅:鳳文羅。《白帖》:“鳳文、蟬翼,并羅名。”
⑵碧文圓頂:一種碧青色波紋圓頂百折羅帳。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扇裁即團扇;月魂:指月。羞難掩:樂府《團扇郎歌》:“憔悴無復理,羞與郎相見。”
⑷金燼:燈盞或蠟燭殘燼之美稱。燭花燒完了,故暗。
⑸石榴紅:石榴花開的季節(jié)。
⑹斑騅:黑白雜毛的馬。
⑺西南:東川在西南。
參考譯文
織著鳳尾紋的綾羅,薄薄重重;碧紋的圓頂羅帳,我深夜趕縫。那回邂逅,來不及用團扇掩蓋;可你驅車隆隆而過,無語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殘燭盡;卻無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紅。也許你在垂楊岸,栓系斑騅馬;怎能等到,送去會你的西南風。
賞析
《無題二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七言律詩組詩作品。第一首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主要寫了深夜難眠,回憶起當時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悵的心情,期待著有機緣能再相遇。
李商隱的七律無題,藝術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無題詩的獨特藝術風貌。第一首抒寫青年女子愛情失意的幽怨,相思無望的苦悶,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獨白就構成了詩的主體。她的身世遭遇和愛情生活中某些具體情事就是通過追思回憶或隱或顯地表現(xiàn)出來的.。
起聯(lián)寫女主人公深夜縫制羅帳。鳳尾香羅,是一種織有鳳紋的薄羅;碧文圓頂,指有青碧花紋的圓頂羅帳。李商隱寫詩特別講求暗示,即使是律詩的起聯(lián),也往往不愿意寫得過于明顯直遂,留下一些內容讓讀者去玩索體味。像這一聯(lián),就只寫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點破這件事意味著什么,甚至連主人公的性別與身份都不作明確交代。通過“鳳尾香羅”、“碧文圓頂”的字面和“夜深縫”的行動,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獨處的閨中女子。羅帳,在古代詩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長夜中默默地縫制羅帳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和對會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來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憶,內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對方驅車匆匆走過,自己因為羞澀,用團扇遮面,雖相見而未及通一語。從上下文描寫的情況看,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斷無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則,不可能有深夜縫制羅帳,期待會合的舉動。正因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語的相遇,在長期得不到對方音訊的今天回憶往事,就越發(fā)感到失去那次機緣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記憶中。所以這一聯(lián)不只是描繪了女主人公愛情生活中一個難忘的片斷,而且曲折地表達了她在追思往事時那種惋惜、悵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復雜心理。起聯(lián)與頷聯(lián)之間,在情節(jié)上有很大的跳躍,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許多情事(比如她和對方如何結識、相愛等)統(tǒng)統(tǒng)省略了。
頸聯(lián)寫別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聯(lián)通過一個富于戲劇性的片斷表現(xiàn)瞬間的情緒不同,這一聯(lián)卻是通過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概括地抒寫一個較長時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濃郁的抒情氣氛和象征暗示色彩。兩句是說,自從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對方便絕無音訊。已經(jīng)有多少次獨自伴著逐漸黯淡下去的殘燈度過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紅的季節(jié)了。“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殘燈,不只是渲染了長夜寂寥的氣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無望情緒的外化與象征。石榴花紅的季節(jié),春天已經(jīng)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紅給她帶來的也許是流光易逝、青春虛度的悵惘與傷感吧。“金燼暗”、“石榴紅”,仿佛是不經(jīng)意地點染景物,卻寓含了豐富的感情內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得這樣自然精妙,不露痕跡,這確實是藝術上爐火純青境界的標志。
末聯(lián)仍舊到深情的期待上來。“斑騅”句暗用樂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陸郎乘斑騅……望門不欲歸”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實和她相隔并不遙遠,也許此刻正系馬垂楊岸邊呢,只是咫尺天涯,無緣會合罷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詩意,希望能有一陣好風,將自己吹送到對方身邊。李商隱的優(yōu)秀的愛情詩,多數(shù)是寫相思的痛苦與會合的難期的,但即使是無望的愛情,也總是貫串著一種執(zhí)著不移的追求,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式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燒,讀者在這首詩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這樣一種感情。這是他的優(yōu)秀愛情詩和那些缺乏深摯感情的艷體詩之間的一個重要區(qū)別,也是這些詩盡管在不同程度上帶有時代、階級的烙印,卻仍是動人之作的原因。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2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矩成灰淚始干。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fā)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譯文】
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干。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雙鬢改色;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凄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注解】
[1]東風句:指相別時為幕春時節(jié)。
[2]絲:與“思”諧音。……
[3]應覺:也是設想之詞。
[4]月光寒:指夜?jié)u深。
[5]蓬萊:蓬萊山,指仙境。
【評析】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lián)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lián)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lián)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3
無 題
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烏黑的鬢發(fā)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對方的住處從這里去沒有多遠,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無題》賞析
1.
的詩句是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2. 詩中通過神話傳說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徑,表達了自己情感的詩句是: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 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因相思而痛苦的詩句: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4. 如果把此詩當愛情詩來讀,那么,“蓬山”在詩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來是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這里用來借指戀人住處——玉陽山西山靈都觀。
5. 有人認為“春蠶”兩句是寫詩人自己,“曉鏡”兩句是詩人設想的女方,你同意這個觀點
嗎?
答:同意。頷聯(lián)巧妙的運用比喻和雙關,明寫春蠶實寫人,寫出主人公對戀人思之切、愛之深、情之堅定;頸聯(lián)則由己及戀人,擬想兩人別后幽思孤寂的情狀,設想對方的種種情狀,以示相愛之深。
6. 為什么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兩個“難”連用有何深刻含義?
答:樂聚根別,人之常情。一對忠貞不二的情侶,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見,這是多么動人的場面啊!說明兩個有情人難得相見一回。第一個“難”是困難,第二個“難”是難受,兩個“難”字,凸顯兩人情深意重。
7. 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可有多種理解。你還可以用來形容什么人?說說你的理由。
答: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寓含著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對工作或事業(yè)的'忠誠執(zhí)著,無私奉獻。
8. 賞析“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答:春蠶到死的時候才停止吐絲蠟燭燃盡時才停止流淚,這里的“絲”與“思”諧音,蠶絲和蠟淚象征愛情;而“死”啊“淚”的,則暗示著愛情帶有濃郁的悲劇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寫致死不渝的愛情,語言巧妙多姿,最為精彩感人。現(xiàn)在多指教師為學生嘔心瀝血,樂于奉獻,因而古今傳誦。
李商隱的《無題》寄托了作者仕途苦悶的心情,以極其沉痛的心情寫傷別
9. 用一句話概括這首詩的主題:
答:這是一首傷感離別的愛情詩,表現(xiàn)詩人與相愛的人分別時難舍難分,分別后心中充滿不盡的相思之情。“無力”和“殘”緊扣暮春時節(jié)的景物特點,渲染離別的氣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覺。
10. 理解“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的妙處。
答:設想對方傷感久別的種種情景。“但愁云鬢改”是對青春年華的逝去表示憂慮。“改”字,見出別離之久,相思之苦。“應覺月光寒”忖度對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11.思和至死不渝的愛情。
請簡析本詩的抒情特點。 答:本詩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蠶和蠟炬一對最具表現(xiàn)力的比喻來抒寫強烈的相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4
無題
作者: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解
1、東風句:指相別時為幕春時節(jié)。
2、絲:與“思”諧音。
3、應覺:也是設想之詞。
4、月光寒:指夜?jié)u深。
5、蓬萊:蓬萊山,指仙境。
譯文
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
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
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涸干。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雙鬢改色;
夜闌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凄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賞析
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lián)以春蠶絳臘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接著頸聯(lián)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最終末聯(lián)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 5
《無題》原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無題》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fā)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無題》賞析: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zhí)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開頭兩句,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jīng)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兩個“難”字,第一個指相會困難,第二個是痛苦難堪的意思。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詩人在一句之中兩次使用“難”字,第二個“難”字的出現(xiàn),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詩句的綿聯(lián)纖曲之勢,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這樣的纏綿情態(tài),在“別易會難得”等平直敘述中是不易體會的。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傷懷如此,恰又面對著暮春景物,當然更使她悲懷難遣。暮春時節(jié),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chuàng)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因為美的事物受到摧殘,豈不令人興起無窮的悵惘與惋惜!“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huán)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tài),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為曲折入微。“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xiàn)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zhí)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huán),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xiàn)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表明他的聯(lián)想是很豐富的。“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lián)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寫出了“到死絲方盡”,使這一形象具有了多種比喻的意義。南朝樂府西曲歌《作蠶絲》:“春蠶不應老(不應,這里是“不顧”的意思),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不過,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前途頗有希望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意念。《無題》“春蠶”句則不然,就其表現(xiàn)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現(xiàn)的追求是無望的,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感情境界有差異,聯(lián)想也更為曲折。以蠟燭的燃燒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隱以前的南朝樂府中,也不少見。如“思君如明燭,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燭,煎淚幾千行”(陳叔達,同題)等皆是。“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卻不是單一地以蠟淚比擬痛苦,而是還進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終生以隨,聯(lián)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形象的底蘊也因此而豐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著重揭示內心的感情活動,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寫得很精彩。五六句轉入寫外向的意念活動。上句寫自己,次句想象對方。“云鬢改”,是說自己因為痛苦的折磨,夜晚輾轉不能成眠,以至于鬢發(fā)脫落,容顏憔悴,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紅顏啼里滅”(《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的意思。但是,《無題》“曉鏡”句說的是清晨照鏡時為“云鬢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為此而愁。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而不再是單純地敘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這件事了。自己于夜間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夜間的痛苦,是因為愛情的'追求不得實現(xiàn);次日為憔悴而愁,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總之,為愛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這種晝夜廻環(huán)、纏綿往復的感情,仍然表現(xiàn)著痛苦而執(zhí)著的心曲。“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對方和自己一樣痛苦。他揣想對方大概也將夜不成寐,常常吟詩遣懷,但是愁懷深重,無從排遣,所以愈發(fā)感到環(huán)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隨之更趨暗淡。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應覺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覺反映心理上的凄涼之感。“應”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氣,表明這一切都是自己對于對方的想象。想象如此生動,體現(xiàn)了她對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所以這里即以蓬山用為對方居處的象征,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xiàn)。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前途依舊渺茫。詩已經(jīng)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xù)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zhí)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lián)都是這種感情狀態(tài)的反映,但是各聯(lián)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xiàn)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lián)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xiàn)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發(fā)現(xiàn)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chuàng)作的薰陶和啟發(fā)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chuàng)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xiàn)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jīng)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chuàng)造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yǎng)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xiàn)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李商隱《無題》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商隱《無題》原文和譯文04-22
李商隱《無題二首》原文譯文及賞析08-31
李商隱《無題》原文賞析03-21
李商隱無題原文賞析11-06
李商隱的無題原文賞析08-05
無題李商隱原文及賞析09-26
李商隱《無題》原文賞析08-11
李商隱《無題》的原文及賞析08-29
李商隱的《無題》原文及賞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