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說課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蜀道難》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蜀道難》說課稿1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蜀道難》。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四課,本篇課文是一首古風體裁的詩歌,詩人李白通過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從高險、驚險、兇險幾個方面,將蜀道的抽象之“難”,以具體的物象形式表現出來,表達了詩人大膽、奇特瑰偉的聯想力,正體現了李白詩歌豪邁飄逸的藝術特點。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占主導,本文是一首古風詩歌,因而重心在誦讀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采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2.通過聽錄音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蜀道之難”難在何處?
3.感受李白詩風的豪邁特點,體會祖國大好河山的奇險雄壯之美。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李白詩歌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理解蜀道“難”在何處,文章如何表現蜀道之難的。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耍覍⒁龑W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通過誦讀課文首句導入:“噫唏噓,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睂υ捦瑢W:同學們,從老師的誦讀聲中,你能感受到,這句詩的風格是哪一位大詩人的`?李白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那么,他筆下的家鄉——古蜀國有怎樣的勝景?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詩仙,走進四川……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然后再播放音頻,糾正他們的讀音與停頓。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談談他讀了本詩之后的感受。學生通過朗讀,能夠說出蜀道的山高水險,奇峻,以及詩人李白充沛,高昂的情緒。我會對學生的感知進行全面概括。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情感基調之后,我會再次播放音頻,并設置問題。我的問題是:詩人是從哪幾個方面表現蜀道的?學生經過再次朗讀后回答。文章是從三個部分來寫蜀道之難的。分別是:第一部分:“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寫蜀道的來歷。接著從“鳥道”寫蜀道之高險。第二部分:借“悲鳥”和“子規”“猿猱”等景物,生發悲壯感慨;再寫山水之勢的驚險。第三部分:通過劍閣山的崢嶸之勢,寫蜀中戰禍之烈,表現蜀道上的兇險。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文章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同學們再次朗誦第一段,找出具體描寫“難”的詩句,說說詩人怎樣把抽象的“難”展現出來的?學生朗讀后,我會指定一兩名來回答。經過總結,我們看到:
詩歌的第一句:直抒胸臆,連續運用三個韻調和諧的嘆詞,表現詩人被蜀道之高而驚恐的心境,使人未見其高,先聞其險!盃杹硭娜f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四萬八千歲”是一個夸張的說法,說明了蜀道長時間的閉塞。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蜀道之高險是如何表現的?學生經過朗誦課文第二部分,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后,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這里的“鳥道”是“橫絕峨眉巔”,可以看出山勢之高;“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這一句中“沖”“回”字表現出蜀道之高險。接著,詩人通過“黃鶴”的“不得過”,“猿猱”的“愁攀援”,來側面烘托出山勢之高險。只能讓人“仰脅息”而“坐長嘆”。
4.在分析了第一部分之后,我會繼續指定學生讀第二部分,并提問:從哪些詞可以看出蜀道的“驚險”?學生通過朗讀明確:“悲鳥”“子規”的叫聲,烘托出凄慘悲涼的氣氛,讓人“畏巉巖”而“不可攀”。
其中,一“悲”,一“號”,一“啼”,一“愁”,將蜀道的“難”表現得更加具體。
5.接著,我會組織學生集體朗誦文章的第三部分,并設置問題:詩人是因何而第三次復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從哪句可以看出?學生思考后,我會指定某生來回答。
6.下來,我會設計最后一個問題:文章多次感嘆“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這句話對于作者的抒情有什么作用。學生經過討論后明確:詩人反復感嘆,奠定了全詩的抒情基調。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學生再次集體朗誦本文,同時注意停頓和語調氣勢,并思考本詩有怎樣的藝術特色。經過小組討論,代表來回答。隨后,我會通過播放蜀道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談談他對蜀地歷史和地理的作用看法:
最后,我的作業設計為:背誦本詩;課下后學習李白的古風詩作《夢游天姥吟留別》,將它和《蜀道難》中的抒情方式及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進行比較,體會李白的詩歌的抒情方式。
《蜀道難》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制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復誦讀,鑒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鑒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鑒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鑒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后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鑒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鑒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
1.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采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后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鑒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于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為:
了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為: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為: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鉆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于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采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啟發、點撥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發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啟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啟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教學設想:一課時完成。
一、教學過程:
我本著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按照“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依據認知規律安排了如下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幻燈片主頁面展示蜀地山勢巍峨峭撥的圖片,加上清幽的音樂,學生馬上有了追求壯美的感覺,學習興趣也被激發了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豪放飄逸的風格。
導語: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李白可以說是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要提起李白,我想給大家提三件事:一是詩,二是酒,三是劍。李白是詩仙,杜甫說李白的詩歌“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李白是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這樣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還是個劍客,他自稱“十五好劍術”,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并寫下了“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這樣的詩句。那么,對于李白的詩、李白的酒、李白的劍,詩人余光中曾在一首小詩中作過非常生動的評價,他說:“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痹谶@樣的評價中,我們似乎能夠感覺到衣袂翩翩的李白,他是那樣的灑脫、那樣的長超拔不群。
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耀眼的靈光。而在不朽名篇《蜀道難》中,他憑借天馬行空般的馳騁想象和超凡脫俗的生花妙筆,向世人詮釋了浪漫和境界的最高層次。在這幅描繪蜀國古道的潑墨大寫意里,李白以他神鬼莫測的筆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雄奇、逶迤、險峻和崢嶸,寫出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對人心靈的震撼,還寄情山水,狀物抒情,把想象、夸張、神話和現實了無痕跡的融合在一起,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品味李白的名篇《蜀道難》。(這一設計,目的在于營造詩情氛圍,喚起學生對詩歌美感的祈盼,回顧李白人生,初步了解《蜀道難》的內容和藝術特色,激發學生誦讀興趣。為后面教學步驟的展開作鋪墊)
(二)解題(設計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蜀道難》是樂府舊題,了解這種題目的一般內容,為把握本詩的內容和思想作鋪墊)
(三)教師范讀課文(設計目的在于:1、正音;2、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和意境美)
(四)學生初讀課文
我要求大家拿起筆來,在結合書下注釋思考之后,還覺得有困惑的地方的,就把他勾劃出來,爭取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學生自讀,圈點勾劃,教師巡視輔導。(這種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問學生答,,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
(五)探討初讀疑惑
學生互相交流初讀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教師適時點撥。(設計目的在于:解決初讀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便進一步鑒賞詩歌)
(六)吟誦詩文
誦讀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
找學生吟誦詩文,并對學生提出三點誦讀要求:第一,在誦讀的時候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當中;第二,讀出詩歌的抑揚起伏,注意古典詩歌的節奏;第三,讀出與現代文的區別來,也就是要讀出詩歌的韻味來。(設計目的在于:整體感受詩歌之美,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審美情趣)
(七)精讀課文,自主鑒賞詩歌
1、要求學生在精讀的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作鑒賞,然后與同學們交流。
2、對自己喜歡的部分,借助李白的詩句做一下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這樣的場景應該是什么樣的?然后互相交流。
3、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部分。
給幾分鐘,學生思考,勾畫自己喜歡的句子,自主賞析,然后拿出來交流,教師適時點撥,作補充。(設計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自主鑒賞詩歌的能力,激發學生對詩歌鑒賞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八)教師小結
同學們看看在這篇詩文當中有那藝術手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學生回答,并一一舉例,談談自己的感受,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幫助)
【《蜀道難》說課稿】相關文章:
《蜀道難》說課稿10-23
《蜀道難》的說課稿06-13
《蜀道難》說課稿08-22
《蜀道難》的說課稿06-23
蜀道難說課稿10-22
《蜀道難》說課稿范例10-26
《蜀道難》說課稿范文09-20
《蜀道難》說課稿設計11-16
《蜀道難》說課稿(精選3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