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賞析

時間:2025-02-06 11:09:50 曉映 水調歌頭 我要投稿

水調歌頭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詞作。那么,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水調歌頭賞析,供大家閱讀參考。

  水調歌頭賞析 1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序)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注釋:

  (1)丙辰:指公元1076年(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這一年蘇軾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2)達旦:到天亮。

  (3)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1039—1112),北宋文學家,字子由。

  (4)把酒:舉起酒杯。把,握。

  (5)天上宮闕(què):指月中宮殿。闕:宮門、城門兩側的高臺

  (6)歸去:回去,這里指回到月宮里去。

  (7)瓊(qióng)樓玉宇:指神話中月宮里的亭臺樓閣。

  (8)不勝(shèng,舊讀shēng):經受不住。勝:承擔、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弄:賞玩。

  (10)何似:何如,怎么比得上。

  (11)轉朱閣,低綺(qǐ)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紅色的樓閣。綺戶: 彩繪雕花的門戶。

  (12)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朝著離別的人圓呢?何事:為何,為什么。

  (13)此事:代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14)但:只。

  (15)千里共嬋(chán)娟(juān):只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嬋娟:形容月色明媚,這里代指明月。

  參考翻譯:

  丙辰年的中秋節,高興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的?我端起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高聳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蘇軾差至密州。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賞析: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的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里面。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詞人無理地埋怨明月說:“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軾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標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態(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所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致。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水調歌頭賞析 2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非常有浪漫色彩的,她非常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與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非常豪放、氣質非常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圍、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非常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非常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與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人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人世的思想戰勝了。

  “歡”,也寫活了“醉”。

  下片寫思親,仍扣“月”而行,情緒略轉低徊。“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光流轉,斯人不眠。蘇軾與蘇轍手足情篤。蘇軾杭州通判任滿時,“請郡東方,實欲昆弟之相近”(《密州謝表》《東坡集》卷二十五)。但來到密州,兄弟相隔仍遙,晤面艱難。每逢佳節倍思親,今宵明月朗朗,思親之情襲來,不能自已。“無眠”者,與客長飲之蘇子也,然亦指今宵因月色而思親普天下“無眠”之人。由己及人,月光下會有多少羈旅游子輾轉反側、憂思無眠呵!月圓而人未圓,不由蘇子不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可是,何以總是在人們離別時刻而常圓呢?倒像故意令人難堪似的。此一問,婉轉真摯,體驗獨到,足見懷人之深之切。“人有悲歡離合”三句又反,詞情再作跌宕。詞人運思入理,以他特有的`曠達灑脫自我排解。既然天地間萬事萬物都不能十全十美,最后順理成章,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美好祝愿結束全詞。只要“人長久”,雖然相隔千里,總還能心心相印,共賞圓月;只要“人長久”,今雖不聚,總會有團圓之日。至此情緒一寬,圓月的光輝似乎也更為清朗可愛了。

  此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里、孤高曠遠境界氛圍,反襯自己遺世獨立意緒和往昔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寧九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蘇軾一生,以崇高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齠齔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是經常處在儒釋道糾葛當中。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困惑。公元1071年(熙寧四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權且避開汴京政爭漩渦。公元1074年(熙寧七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愿,實質上仍是處于外放冷遇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遮掩深藏內心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升華與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并有深微提示。

  在大自然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很容易啟發人們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團圓生活;月亮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文學家,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天問》和李白《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確實是有一種類似精、氣、神貫注在里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余問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澤、經歷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圣怪物行事”后“呵而問之”(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產物。李白《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軾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狂想之曲,亦屬“佇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號昊旻,仰天嘆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精神狀態,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確》)。李白是“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悵惘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蘇軾此詞作于丙辰年,時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復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

  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性格和不凡氣魄。李白《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起源、宇宙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高寒,暗示月光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歸宿了。從蘇軾思想看來,他受道家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想法。他《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是來自對現實人間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神仙生活。蘇軾后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美好,以及月光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心胸與超遠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作風。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愿歸去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肯定,雄健筆力顯示了情感強烈。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圓月聯想到人間離別,同時感念人生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一切離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事啊!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離人們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話來為明月開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時候,有虧損殘缺時候,她也有她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離別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離別是難免,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阻隔。讓對于明月共同愛把彼此分離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說法,要好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自我安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態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著美好月光,表達了作者祝福和對親人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態度和樂觀精神 。蘇軾就是把前人詩意化解到自己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人表示美好祝愿。

  這是蘇軾一首著名的中秋詞,此詞構思奇特,境界清虛,胸襟豁達,才氣飄逸,歷來被推為寫中秋詞的絕唱。這首詞語言明白如話,可以說不假雕飾,洗盡鉛華,如出天籟。但真切的手足之情,感人至深,至情至理、豪邁高潔的情懷撼人心魂。全詞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同時又寄寓著深刻的人生哲理,折射出詩人感人的人格魅力。因此,九百年來,傳頌不衰,深得人們的喜愛。中秋月圓人不圓,這對于經歷了諸多人生坎坷、兄弟天各一方的蘇軾來說,舉頭望月,情何以堪?古人說:悲莫悲兮生別離。朋友離別、骨肉分散,可說是人生的一大憾事。唐宋以來,出現了許多寫離情別緒的詩詞。那么,蘇軾的這首詞是如何表現這種至真至深的情的呢?

  雖然此詞用了明白如話的語言和白描的手法進行抒情和說理,但是卻擯棄了線性平面的抒情方式,而采取了多層次、多角度的抒情方式,表達了為抒情方式的豐富性和行文的跌宕有致,寓情于景,寓情于理。開頭幾句為一個層次,接連問月問年,好似屈原的《天問》,起得奇崛,情思高遠。又逢佳節,皎月當空,面對皎潔的月色,浩渺的宇空,詩人神思飛揚,情懷激蕩,不禁對月發問,明月您何時開始有?天上如今是何年何月?這問月問年,好似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表達了了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自然、對人生的思索。美好的月色令人陶醉,月宮仙殿令人神往,因而,詩人也設想自己是月中人,像“謫仙”李白一樣,想“乘風歸去”。但又怕月宮金殿,虛寒寂寞,怎比得上有兄弟親朋之愛的人間生活溫暖親切。這一“欲”一“恐”體現出了詩人對仙境的向往和對人間生活的留戀。天上和人間,出世和入世,同時的吸引著他,最后詩人還是堅定地立足現實,熱戀人世。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云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詩人望月抒懷,胸懷豪邁的逸興壯思,從高處著筆,幻想瓊樓玉宇“不勝寒”從而轉向現實,對人間生活寄予深情與熱愛。

  然而人間也并非沒有寂寞和遺憾,兄弟長別離,相見遙無期,這令詩人離愁難遣。古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舉杯賞月,詩人自然會想起難得相見的遠方親人。因此,下片轉為直接抒情。前五句為一個層次,夜闌珊,月徘徊,人難寐。無眠是因為思念所致,深深的手足之情,溢于言表。想到與弟弟無緣團聚,所以向月發問:為什么在人們離別時偏偏這樣圓呢?“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這是長期囿積于詩人內心的發問。但是,這首詞不同于其他離別詩詞之處,就在于詩人能及時地從這種難遣的思緒中擺脫出來,從更高的角度來寫,宕開一筆,使行文舒緩,也體現了詩人情懷曠達的一面。詩人轉而想到,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從古以來皆是如此,何須懷恨?最后,詩人終于以理遣情,只要親人能平安幸福,生命長久,雖分隔千里,但共賞這同一輪明月,并互致慰藉不也是一種團聚嗎?難遣之情至此釋懷,這是自我安慰,也是對親人的勸慰,發乎情而止于理,表達了出詩人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以及超妙的見解。這一闕由思念難眠到互致慰藉再到真誠的祝福,層層推進,至情至理。蘇軾一生雖然屢遭貶謫,仕途艱難坎坷,卻處之泰然;歷經人世滄桑,但仍然樂觀向上,這與他那豁達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是分不開的。讀蘇軾的詞,“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乎塵埃之外。”(胡寅《酒邊詞序》)幾百年來蘇軾以其在詩、文、詞等方面的成就和文采風流而為后世學者文人所羨慕。正是這以上原因,蘇軾的詩詞極富真情實感而又飽含哲理,經常為后人引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已成為膾炙人口傳千古的佳句。

  蘇軾通過聯想,在上闕運用以形象描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從開始的輕柔旖旎,瞬間變為雄壯高揚,然后歸于悠揚致遠;在下闕則對比音樂本身,一是同一時間內,繁音細響與清越之聲之對比,二是不同時間內,音樂之抑揚起伏的對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詩具備與原作不同的藝術韻味。

  詩先寫樂聲初發,仿佛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昵地私語,談受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的是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輕柔而又哀怨。“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結尾的“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給人縹渺幽遠之感。"回首暮云遠",讓人聯想起王維"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之將士,也與上文中“軒昂勇士”相聯系,將獨立的音樂片段串起來。白云浮動,柳絮漂浮,若有若無,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彩鳳不鳴。這里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之后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在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弦音戛然而止。至此,詩人確乎借助于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最后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的是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并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于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無淚與君傾”,表現出詩人此時腸中之郁結,比起原詩中“濕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表現出心情的郁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詩人巧于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云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借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弦的感染力。末后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詩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曲詩,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詩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常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的這首詞寫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亦即丙辰年的中秋節日。作者當時知密州(今山東諸城),這首中秋詞,“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也是一種對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與總結。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潁州分別后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但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潁州初別子由)。當然,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即有深微的提示。

  此詞通篇詠月,卻處處關合人事。

  上片望月,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圓月襯托別情。開篇排空直入,筆力奇崛,表達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這樣一組矛盾的情境。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下片懷人,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揮灑淋漓。在這里作者把月亮擬人化了,仿佛月亮也是一個與他“心有靈犀”的朋友。不應該有遺恨的,但你又是因為什么緣故總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一個陰錯陽差的誤會使蘇東坡誤以為皇帝要殺他,在心驚膽戰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給蘇轍留下了兩首訣別詩,愿與子由“世世為兄弟”。蘇轍奏請朝廷赦免兄長,自己愿意納還一切官位為兄長贖罪,遭受降職處分,調到高安,任筠州酒監。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殷殷關切之禱告,無不流溢著手足深情,兄弟情深,那無眠的思念,以至于此,有兄如此,夫復何求!

  蘇軾思親心痛,感悟到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又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月亮同人有“悲歡離合”一樣也有著“陰晴圓缺”,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處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再怨天尤人有什么意思呢?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突破時空間的局限讓彼此的心溝通起來,把彼此分離的人以精神相通。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的懷念之情,還有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總之,本篇屬于蘇詞代表作之一。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完美的體現了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對人間的眷戀。人如其詞,面對挫折多少文人一蹶不振,屈原跳進了汨羅江,李賀蓬頭垢面,義山終生郁悶,蘇軾卻堅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埋首沉心,和詩詞歌賦相依為命,靠靈魂和氣度,靠氣骨和詩膽,用超然的態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靈光彩讓苦難變得黯然無色,他光明磊落,一世坦蕩,追求的不是個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處窮而不忘兼濟天下之志,超然物外,曠達樂觀,身處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適,超脫于世俗的苦樂和生死之外,追求進入一種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所以,千年之后,他的豐富和深沉,天真和質樸仍如封存的醇酒,濃香醉人!也許正是一蓑風雨,鑄就了一個曠世奇才,一個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個民間婦孺喜聞樂道的豪士雅客,一個剛直不屈執著風節的政客,一個有著一顆善于解脫的智慧心靈的智者,一個有著一副眼見天下無一個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腸的赤子!

  蘇軾已走遠,那個攜人生的一肩風霜任云卷云舒的他,拂心靈的一襟悲喜對花落花開的他已走遠,但是這首千古絕唱、這首不同凡響的《水調歌頭》,卻一直在在亙古至今的文學藝術星空里回響。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

  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后半橫敘。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歷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后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事。筆致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凌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后虛實交錯,紆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愿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體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水調歌頭賞析 3

  這首詞表現了非常強烈、非常深刻的孤獨感。

  從小序中可以知道,那個丙辰中秋夜,蘇軾是“歡飲達旦”,但此歡飲是幾個人飲?從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得知,那是蘇軾一個人在飲酒。此句化用了李白的《月下獨酌》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獨酌,用邀請明月與影子來同飲共舞來化解孤獨,這種達觀的詩人態度,蘇軾是很欣賞的。但是,蘇軾的處境卻比李白還要孤獨。“明月幾時有”,說明圓月還沒有從云層里露出臉來,明月沒有,地上的影子當然也沒有了,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人。中秋夜,盡管只有孤身一人,但還是擺出酒桌來賞月,月亮卻偏偏不出來,老天爺,你把我整得太慘了。“明月幾時有?”這“問”是責問,喂,老天爺,朋友,不要這么惡作劇好不好?他跟老天爺討近乎,老朋友,我們也分別好久了,“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也是從天宮里出來的,你再這樣捉弄我,我就不高興在人間玩,我要回天宮去了。但是,回去不行啊,為什么?“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天上冷啊,哪有人間溫暖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天上更孤單啊,神仙連伴舞的影子也沒有。所以,你不讓明月出來,是嫉妒我,是要誘使我返回天宮,我才不上你的當呢。

  如果結合蘇軾的處境來理解,天宮指的是朝廷,人間指的是地方。貶謫到地方為官,盡管艱苦、孤獨,還是比在朝廷上輕松、舒心得多。但這樣聯系詩人的身世遭遇來解讀,我總覺得失之穿鑿,與“清風不識字,何事亂翻書”的解讀思路相似。蘇軾生前,受“烏臺詩案”之累,差點丟了性命,身后,就不要去累他了。

  詞的上半闕講了月亮沒出來,下半闕講月亮出來了,那時,蘇軾已在室內,無心賞月了,月光卻偏偏不依不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照無眠”的月光,更使人感到孤獨與凄清。所以,詩人甚至覺得月亮是存心跟人過不去。“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但詩人知道,孤獨自是在人心上,與月亮何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普世的悲懷,把月亮也包含了進去。“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句,歷來的理解是,但愿人長久健在,即使相隔千里,終究還是能共賞明月。然與上句聯系起來看,這一句其實是表達了兩個愿望,一指人,一指月,“人長久”相對“人有悲歡離合”,兩情相愛,天長地久,就超越了悲歡離合;“共嬋娟”相對“月有陰晴圓缺”,只有中秋月亮才是完滿美好的,是指共同擁有美好的生活,因此,這里用“嬋娟”指代“明月”,有深意在矣。

  序中說“兼懷子由”,這“懷”不僅是懷念,更是關懷,弟弟蘇轍想必也是一樣的孤獨難挨,所以,“此事古難全”之類達觀的話,不僅是對自己說的,更是對蘇轍說的`,也是對天下有同樣苦惱的人說的,一己的煩惱上升到了普世的悲懷,刻骨的孤獨轉變為解脫的逍遙,因此,千百年的動人心弦。

  詩詞的魅力還在于,讀者不一定要理解(正確的翻譯出)每句話的意思,但韻律、節奏等等因素,能使你感染到詩人的心情,進入審美。這魅力是如何有的,對我始終是個謎。

  水調歌頭賞析 4

  陳亮

  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

  譯文

  請告訴金國統治者,不要以為許久不見南方出師北伐,便認為宋朝沒有了人才。但愿您這次使金發揮才干魄力,只手擎天,終究會顯示萬夫莫當的英雄氣概。我們堂堂漢使必能完成使命,哪能像河水永遠東流那樣,年年向金廷求和?這次遣使往賀金主生辰,是因國勢積弱暫且再讓一步,終須發憤圖強,戰而勝之,獲彼王之頭懸于藁街。

  在這個堯、舜、禹圣圣相傳的國度里,在這片孕育著漢族文化的國土上生長著的偉大人民當中,總該有一個半個恥于向金人稱臣的志士吧!讓金人玷污和踐踏的中原大地充滿腥膻臭氣,怎么能令人容忍?我們先烈為國獻身的精神何在?我們的民族正義何時得到伸張?金人的氣數已盡無需再言,我們現在正如日中天,必將獲得最后勝利。

  賞析

  此詞上片緊扣“出使”的題目,下片的議論站得更高,觸及了整個時事。

  上片開頭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時的形勢。“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詞一開頭,就把筆鋒直指金人,警告他們別錯誤地認為南宋隊伍沒有能征善戰之士。“漫說北群空”用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群遂空”的字面而反其意,以駿馬為喻,說明此間大有人在。從“當場只手”到上片結束,都是作者鼓勵章德茂的話。“當場”兩句,轉入章森出使之事,意脈則仍承上句以駿馬喻杰士,言章森身當此任,能只手舉千鈞,在金廷顯出英雄氣概。“還我”二字含有深意,暗指前人出使曾有屈于金人威懾,有辱使命之事,期望和肯定章森能恢復堂堂漢使的形象。無奈宋弱金強,這已是無可諱言的事實,使金而向彼國國主拜賀生辰,有如河水東流向海,不能甘心,故一面用“自笑”解嘲,一面又以“得似……依舊”的.反詰句式表示不堪長此居于屈辱的地位。這三句句意對上是一跌,借以轉折過渡到下文“且復穹廬拜,會向藁街逢”。“會”字有將必如此之意。這兩句的言外之意是:你暫且到金人宮殿里去拜見一次吧,總有一天我們會制服他們,把金貴族統治者的腦袋掛在藁街示眾的。兩句之中,上句是退一步,承認現實;下句是進兩步,提出理想,且與開頭兩句相呼應。這是南宋愛國志士盡心竭力所追求的恢復故土、一統山河的偉大目標。上片以此作結,對章森出使給以精神上的鼓勵與支持,是全詞的“主心骨”。

  下片沒有直接實寫章森,但處處以虛筆暗襯對他的勖勉之情。“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句,是指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的祖國大地,在這里主要是指北中國。堯、舜、禹是上古時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國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對著大好河山,作者激憤痛心地問道:“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膻如許”三句,謂廣大的中原地區,在金人統治之下成了如此慘狀。作者因此發出一連串責問,完全是針對朝廷上的主和派而發,在他的心目中,這些主和派是不折不扣的千古罪人。最后兩句,總挽全詞。詞人堅信:金人的氣數何須一問,它的滅亡是肯定的,宋朝的國運如烈日當空,方興未艾。這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抗金事業的信心。

  全詞不是孤立靜止地描寫人和事,而是把人和事放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加以表現。這樣的立意,使作品容量增大,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從本是有失民族尊嚴的舊慣例中,表現出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從本是可悲可嘆的被動受敵中,表現出打敗的必勝信心。馬卡連柯說過:過去的文學,是人類一本痛苦的“老賬簿”。南宋愛國詞的基調,也可這樣說。但陳亮這首《水調歌頭》,由于立意高遠,在同類豪放作品中,要高出一籌。它通篇洋溢著樂觀主義的情懷,充滿了昂揚的感召力量,使人仿佛感到在暗霧彌漫的夜空,掠過幾道希望的火花。這首詞盡管豪放雄健,但無粗率之弊。全篇意脈貫通,章法有序。開頭以否定句式入題,比正面敘說推進一層,結尾與開頭相呼應而又拓開意境。中間十五句,兩大層次。前七句主要以直敘出之,明應開頭;后八句主要以詰問出之,暗合開篇。上下兩片將要結束處,都以疑問句提頓蓄勢,形成飛噴直瀉、欲遏不能的勢態,使結句剛勁有力且又宕出遠神。詞是音樂語言與文學語言緊密結合的特殊藝術形式。詞的過片,是音樂最動聽的地方,前人填詞都特別注意這關鍵處。陳亮在這首思想性很強的《水調歌頭》中,也成功地運用了這一藝術技巧。他把以連珠式的短促排句領頭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適當地安插在過片處,如高山突兀,如利劍出鞘,因而也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火一般的感情,突出地表現了作品的主旨。

  以論入詞而又形象感人,是此篇又一重要特色。陳亮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說:“南師之不出,于今幾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氣抑郁而不得泄,豈以堂堂中國,而五十年之間無一豪杰之能自奮哉?”在《與章德茂侍郎》信中說:“主上有北向爭天下之志,而群臣不足以望清光。使此恨磊磈而未釋,庸非天下士之恥乎!世之知此恥者少矣。愿侍郎為君父自厚,為四海自振!”這首《水調歌頭》便是他這些政治言論的藝術概括。葉適《書龍川集后》說陳亮填詞“每一章就,輒自嘆曰:‘平生經濟之懷,略已陳矣!’”可見他以政論入詞,不是虛情造作或抽象說教,而是他“平生經濟之懷”的自覺袒露,是他火一般政治熱情的自然噴發。梁啟超《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認為:“(這類作品)都是情感突變,一燒燒到白熱度,便一毫不隱瞞,一毫不修飾,照那情感的原樣子,迸裂到字句上。我們既承認情感越發真,越發神圣;講真,沒有真得過這一類了。這類文學,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開!”這些話,可能有過甚其辭之處,但對理解和欣賞這首詞還是有啟發的。陳亮此詞正是他鮮明個性的化身,是他自我形象的一種表現。

  在抒發愛國豪情壯志、促進詞體發展的詩詞創作中,陳亮作品顯示出高亢雄壯的風格。在陳亮所有的愛國詞中,這首送章德茂的《水調歌頭》獨樹一幟,寫得頗具特色。整篇立意深遠,章法整飭,同時體現了南宋抗金派詞充滿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的特點。這種詞使人振奮,使人鼓舞,帶有積極浪漫主義的氣息。

  水調歌頭賞析 5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代: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作于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即丙辰年的中秋節,為作者醉后抒情,懷念弟弟蘇轍之作。

  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

  上片表現蘇軾由超塵出世到熱愛人生的思想活動,側重寫天上。開篇“明月幾時有”一句,借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詩意,通過向青天發問,把讀者的思緒引向廣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以下數句,筆勢夭矯迴折,跌宕多彩。它說明作者在“出世”與“入世”,亦即“退”與“進”、“仕”與“隱”之間抉擇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態。以上寫詩人把酒問月,是對明月產生的疑問、進行的探索,氣勢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幾句,寫蘇軾對月宮仙境產生的向往和疑慮,寄寓著作者出世、入世的雙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寫蘇軾的入世思想戰勝了出世思想,表現了蘇軾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感情。

  下片融寫實為寫意,化景物為情思,表現蘇軾對人世間悲歡離合的解釋,側重寫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實寫月光照人間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兩句,承“照無眠”而下,筆致淋漓頓挫,表面上是惱月照人,增人“月圓人不圓”的悵恨,骨子里是本抱懷人心事,借見月而表達作者對親人的懷念之情。“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寫蘇軾對人世悲歡離合的解釋,表明作者由于受莊子和佛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一種灑脫、曠達的襟懷,齊龐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為社會現象的人間悲怨、不平,同月之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并論,視為一體,求得安慰。結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轉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間所有離別的親人(包括自己的兄弟),發出深摯的慰問和祝愿,給全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詞的下片,筆法大開大合,筆力雄健渾厚,高度概括了人間天上、世事自然中錯綜復雜的變化,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飽含感情。

  這首詞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詞中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永恒的宇宙和復雜多變的人類社會兩者的綜合理解與認識,是作者的世界觀通過對月和對人的觀察所做的一個以局部足以概括整體的小小總結。作者俯仰古今變遷,感慨宇宙流轉,厭薄宦海浮沉,在皓月當空、孤高曠遠的意境氛圍中,滲入濃厚的哲學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達到了人與宇宙、自然與社會的高度契合。

【水調歌頭賞析】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賞析01-18

水調歌頭 賞析11-05

對水調歌頭的賞析08-15

《水調歌頭》的賞析11-06

精選《水調歌頭》賞析08-29

水調歌頭的詩詞賞析11-06

《水調歌頭》古詩賞析05-30

《水調歌頭·游泳》賞析06-14

水調歌頭蘇軾賞析09-30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中文有码在线视频 |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 亚洲欧美综合a一区久久 |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 色五月激情五月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