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題西林壁》教學評析
《題西林壁》是游觀廬山后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題西林壁》教學評析,希望能幫到大家。
《題西林壁》教學評析 1
一、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
于老師把《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教學分成三個部分來進行:課題與作者、首聯和頷聯、頸聯和尾聯。在“課題與作者”部分,讀課題,解課題,加進作者和寫作背景介紹;在“首聯和頷聯”部分,出示幻燈片,要求看圖說話,從不同角度看廬山,廬山各是怎么樣的;在“頸聯和尾聯”部分,揭示主旨: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二、教學重難點、關鍵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朗讀,通過學生自由朗讀,體會含義,再經由老師的引導,一步一步得出正確讀法。難點是要學生讀出自己的感覺,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從不同的角度觀賞廬山,廬山各有什么特點。關鍵就是兩個部分:讀詩句和悟詩情。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堂課的結構大致是三個部分:初探性自學、深究形自學、練習。
1.初探性自學:讀詩句。這一環節的要求是,讀出正確的字音、正確的停頓,讀出自己的感受。另外,教師以作者為一個點,引出以前學過的作者的其他古詩,聯系了舊知。不僅如此,還以ppt形式簡要給出了本文的寫作背景這種方法是可取的,它有利于對下個環節“解詩意”對課文的更透徹的理解。但是,寫作背景這段話太空泛,缺乏教師自己的理解與思考,只不過是百科里復制粘貼的內容。對于學生真正了解背景基本不起作用。
2.深究形自學:解詩意。這一環節的問題設置是,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從六個角度看廬山,廬山各有什么特點?這個過程中出示圖片,實質上是看圖說話。但是,也正是因為給出了圖片,學生只會說實話,看到什么就說什么,因此,說的內容大都千篇一律,很難再展開自己的想象,說出自己的感受。個人認為,小學生“解詩意”不單是要說出字面意思,還要在說的時候運用詩化的語言,這里主要是要靠教師的'指導,教師在備課的時候一定要做足準備,深入挖掘,小學生的課可以不教得那么深入,但是課一定要備的深,因為教師要有更高的眼界。
3.練習:悟詩情。這一環節設置的問題是,同學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或感覺呢?我們看不清楚的僅僅是廬山嗎?這一環節進行的比較倉促,因為時間問題,這個環節只由老師一人自問自答了一番就結束了。而且,這首詩的主旨也不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對于主旨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大部分老師的焦點都在后半句,其實要是沒有渴求“廬山真面目”的求知態度,又何來“身在此山中”的原因揭秘。
四、教學方法的選擇
我國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實驗法等。教學方法的選擇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可以依據教學內容,還可以依據教學條件。這堂課根據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選擇了朗讀法、背誦法、問答法、講解法、練習法、反饋教學法等,根據教學條件選擇了幻燈片放映的教學方法。
五、教學基本功
1.備課基本功:能正確理解教學大綱,熟悉教材,抓住了重視學生的朗讀體驗這個重點;教學目的明確,要求恰當,要求朗讀正確,理解詩歌內容。但是,前面也講到,文本解讀得還不夠全面和深刻。
2.組織教學基本功:熟悉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從易到難;能靈活運用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教學結構合理,但是教學層次不夠清晰,比如當問出“認識蘇軾嗎,我們以前學過蘇軾的哪些詩?”這樣一個問題后,又是先背誦蘇軾的詩再介紹蘇軾,類似這樣的錯誤比較多;及時輔導,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反饋,并能給予一適當的指導。
3.板書基本功:板書布局合理,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字跡工整規范
4.語言基本功:講普通話;能正確使用名詞和術語;但是,語言太累贅,不精要。這或許可以歸結到花在備課上的時間太少。平時經常聽老師們說起,亂七八糟的瑣事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備課,拿著一本書就進教室了。
六、教學建議
首先,“讀詩句、解詩意、悟詩情”三步驟教學結構是合理的,但是,之前、之間、之后的一些環節,或者說話語太冗贅了。比如,花了四分之一的時間才進入課題,可以讓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之后教師直接呈現方法,再解釋一遍各自的含義。又比如,看圖說話環節花的時間太多,教師先是讓學生看一幅圖說一句話,大家都說過之后,再讓學生連起來說說看。這兩個步驟是重復的浪費時間。可以縮減為只出示一張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哪些畫面,并給畫命名。類似的。累贅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
其次,文本解讀不夠全面和深刻,就像前面所說的,關于本文主旨的把握,僅僅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八個字就能概括的嗎?完全不是。這個可以延伸到作者的價值選擇,蘇軾為什么要“識廬山的真面目”呢?引發學生的思考。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去搜集作者的相關信息,以此做一次作者的專題研究。當然這個研究適合小學生那種程度就好。作者為什么選擇去探究真理呢?如果是我們,我們又會怎么選擇呢?其實,作者橫看、側看,遠看,近看,俯瞰、仰視,就已經透露出作者的選擇,他在看一座山時,又橫看、側看,又遠看,近看,又俯瞰、仰視,就是因為他追求真理。所以我們還知道了,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行為看出他的選擇,他的為人。
最后,說一說課文的教學資源。本堂課并沒有充分挖掘教學資源。只是具備了古詩的一些基本元素:朗讀,字義,情感等基本知識。建議可以考慮提煉方法。比如古詩前兩句是寫景,教師就此啟發學生:狀物寫景的特點大家可以從寫景的角度方面去思考。什么叫寫景角度呢?這里的遠近高低就是角度。有動靜結合、以動襯靜,有視覺、聽覺結合,有遠近結合,還有上下結合、冷色調和暖色調結合等角度。另一方面,再啟發學生,一般而言,寫景的詩歌,景和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寫景都是為抒情服務,從之前對寫景的分析之中看作者寄托的感情。并在此過程中貫穿“知人論世”,使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起到應有的作用。
《題西林壁》教學評析 2
一、教學目標明確
教師在教學中明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所蘊含的哲理。同時,通過朗讀、賞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在情感態度方面,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二、教學方法多樣
朗讀感悟法
教師通過范讀、學生齊讀、個別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同時,教師在朗讀過程中適時進行指導,如節奏、語調等,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
情境創設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廬山的'圖片和視頻,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廬山的美麗景色,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和意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問題引導法
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詩歌的內容和哲理。如 “詩人從哪些角度觀察廬山?”“為什么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等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
三、教學過程流暢
導入新穎
教師以一個謎語導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介紹了詩人蘇軾和廬山的背景知識,為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奠定了基礎。
講解細致
教師在講解詩歌內容時,逐句進行分析,讓學生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同時,教師還通過圖片、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歌中的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等詩句,使學生感受到廬山的千姿百態。
引導深入
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詩歌所蘊含的哲理。通過討論、交流等活動,讓學生明白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的含義,即人們只有跳出局部,從整體上觀察事物,才能全面、客觀地認識事物。
拓展延伸
教師在教學結束時,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從詩歌中得到的啟示。如在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等。這一環節不僅鞏固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用能力。
四、教學效果顯著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歌的內容和意境,還領悟了詩歌所蘊含的哲理。同時,學生的朗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顯著。
總之,這堂《題西林壁》的教學課,目標明確,方法多樣,過程流暢,效果顯著。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題西林壁》教學評析 3
一、教學亮點
注重朗讀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朗讀指導,通過范讀、領讀、齊讀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同時,教師還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節奏、語調、重音等,使學生的朗讀更加富有感情。
巧妙運用多媒體
教師巧妙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廬山的圖片、視頻等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廬山的美麗景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利用多媒體展示詩歌的注釋、賞析等內容,方便學生學習。
引導學生思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句詩時,引導學生思考這句話的含義,并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不僅理解了詩歌的哲理,還提高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拓展延伸恰當
教師在教學結束時,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欣賞其他描寫廬山的古詩,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等。通過拓展延伸,學生不僅豐富了自己的古詩積累,還進一步感受了廬山的美麗景色和文化底蘊。
二、不足之處
學生主體地位不夠突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但在某些環節上,教師還是講得過多,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例如,在講解詩歌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說詩歌的.意思,然后再進行補充和講解。
評價方式單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比較單一,主要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可以多采用學生互評、自評等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評價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改進建議
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例如,在講解詩歌的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全班匯報。這樣可以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中,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豐富評價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豐富評價方式,采用多種評價手段,如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自評等。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總之,這堂《題西林壁》的教學課,有很多亮點,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進一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題西林壁》教學評析】相關文章:
《題西林壁》經典教學設計04-18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12-09
《題西林壁》教學實錄12-06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1-03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06-09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6-19
題西林壁教學反思11-03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5-08
題西林壁的教學設計08-07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