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陽樓記讀后感 推薦度:
- 岳陽樓記讀后感 推薦度:
- 《岳陽樓記》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岳陽樓記讀后感(精選14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岳陽樓記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岳陽樓記讀后感 1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于岳陽樓。我們無法再現(xiàn)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岳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岳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jīng)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于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并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后也只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jié)”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后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發(fā)。于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tài)度。你的精神、品質(zhì)永遠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岳陽樓記讀后感 2
岳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guān)。而岳陽樓則以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最負盛名。
范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歷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郁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岳陽樓作記的請求,于是便借題發(fā)揮,抒發(fā)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并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因此而誕生。
提到岳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美好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于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xiàn)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后,作者通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chǎn)生的兩種迥異的心情,表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同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yīng)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他們卻積極入世,在他們心里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岳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范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己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勛之后還能后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于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岳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岳陽樓記讀后感 3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筆下《岳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范仲淹被貶出京,面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xiàn),也表現(xiàn)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么?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jié)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fā)揚廣大。
社會發(fā)展了,歷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yōu),后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美好理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理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況下,從小就樹立 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 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己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起,為國為民奮斗—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天,祖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突飛猛進,現(xiàn)代化的美好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愿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范。為了藏族同胞,他可以取消回家探親,可以把自己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可以不顧自己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里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天,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只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dān)子,才無愧于歷史,無愧于先烈,無愧于明天!
岳陽樓記讀后感 4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岳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范仲淹在文中對岳陽樓、洞庭湖的描寫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用優(yōu)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寫美景的同時抒發(fā)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岳陽樓記》是范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范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時,范仲淹通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xué)習(xí)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sh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現(xiàn)在祖國的繁榮富強。
岳陽樓記讀后感 5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家,也是進步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己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進步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可以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xùn),認識到如果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chǔ)上,那么,一時的快樂會導(dǎo)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guān)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己也力求不過度奢華,終于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達到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yīng)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wù),因此,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nèi)匀粋黜炛@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xiàn)“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己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 6
今讀《岳陽樓記》,對作者的人品、人格敬仰之情猶然而生、有感如下。
一、政治失意不失志。
作者于1045年因改革弊政失敗,被罷去副相官職,貶至鄧州(今河南鄧縣),遭受了嚴重的政治打擊。雖被罷官降職,作者卻沒有失去志向,仍然在新的崗位上勤懇工作。相比我們有些同志,在工作中遇到困難、遭受挫折、偶感仕途無望,從此就一蹶不振。對人生的理想、信仰瞬間發(fā)生顛倒的看法,工作中出現(xiàn)消極怠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顯然經(jīng)受不起人生的挫折和失敗的考驗。就此比較,作者身為封建時期的官吏,在三年縣太爺,十萬雪花銀的`時期,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仁人思想,值得我們認真很好的學(xué)習(xí)。
二、憂國憂民的思想。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此句不泛體現(xiàn)了作者濃厚的封建忠君意識,但它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憂國憂民思想,做官時要想到民眾,為民眾多做事、做好事,不做官時也要想到國家,關(guān)心國家的發(fā)展壯大,把國家的命運與個人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起來。
當今,我們一些同志當官時,不是憂其民,而是高高在上,把公仆變?yōu)橹魅耍踔粮瘔櫬洹2划敼贂r也不憂其國,對國家發(fā)展壯大漠不關(guān)心,置若罔聞。我們共產(chǎn)黨是領(lǐng)導(dǎo)建設(shè)和諧社會的核心力量,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共產(chǎn)黨人就更應(yīng)具有憂國憂民的思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為國家的發(fā)展壯大多做貢獻。
范仲淹的告誡我們的是世人應(yīng)有大公無私的精神。
岳陽樓記讀后感 7
讀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被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深深打動。
在《岳陽樓記》一文中,范仲淹因記述重修岳陽樓一事,向人們傾訴了他的政治抱負。他批評那些因環(huán)境的好壞而悲喜的人,批評了他們悲觀消極的生活態(tài)度。相比之下,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卻是一個積極面對生活的人。他受貶后還積極從政,短時間內(nèi)就是巴陵郡“百廢俱興”。就范仲淹本人來說,他的一生是憂天下的一生,不論是日食兩餐冷粥,還是做參知政事,他都做到以天下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岳陽樓記》這篇文章來說,盡管帶有一定的階級局限性,但文章的主旨卻是很值得后人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的。文章中表露出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嚴于律己,關(guān)心人民疾苦的思想主張在今天仍是很值得借鑒的。想來,在當時的社會中,范仲淹能夠提出那些見解,是在是難能可貴!
由此,我想到現(xiàn)在,一個人不論其崗位如何,不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都應(yīng)關(guān)心國家大事,具有主人翁精神,積極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那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時時刻刻關(guān)心國家和人民的人為榜樣。作為青少年,我們更應(yīng)從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的志向。好好學(xué)習(xí)科學(xué)文化知識,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把自己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有用之才。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流傳了千百年的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而今我們要賦予它更新的時代意義,繼承發(fā)揚廣大!
岳陽樓記讀后感 8
范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xué)家,也是提高的政治家。在《岳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后人所傳頌。
范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我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提高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能夠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xùn),認識到如果統(tǒng)治者荒淫無道,沉迷于聲色犬馬,把自我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chǔ)上,那么,一時的歡樂會導(dǎo)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后,比較關(guān)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我也力求可是度奢華,最終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到達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yīng)當看到李世民、范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我的統(tǒng)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wù),所以,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nèi)匀粋黜炛@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xiàn)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后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我的歡樂。
岳陽樓記讀后感 9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己對人生的價值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物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憂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沖沖,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謫在外,卻能把心事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xiàn)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向。這對國家、對社會乃至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現(xiàn)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的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照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己,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 10
岳陽樓故事由北宋著名作家范仲淹所著,是一部古今文本。
文章分為三個部分:敘述、風(fēng)景書寫和討論。在簡要描述構(gòu)圖原因后,作者用濃墨重彩的筆墨描述了岳陽樓上的風(fēng)景。寫完后,環(huán)境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芬芳時,人們變得快樂興奮,忘記悲傷,沉醉于風(fēng)景之中。當烏云密布,細雨綿綿時,人們變得越來越悲傷。最后,作者用“古代仁愛”的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覺是,人們的情緒變化僅僅是因為環(huán)境的變化,他們不關(guān)心國家的安全。就像“國家興衰,人人有責(zé)”一樣,我們應(yīng)該時刻為國家著想,關(guān)注國家大局。只要我們有愛國心,我們就一定能夠戰(zhàn)勝敵人,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如果人們忽視這個國家,誰來抵抗入侵?誰會給出建議?誰來扭轉(zhuǎn)局面?沒有人民,國家就沒有意義。國家危在旦夕,我們要奮發(fā)圖強,憂國憂民,為國爭光。當國家和平時,我們可以和全國人民一起歡慶。那也許更輕松。學(xué)習(xí)是一樣的。只有全力以赴地學(xué)習(xí),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你不認為在學(xué)習(xí)后放松和玩耍比在恐懼中玩耍更好嗎?
岳陽樓的故事主要告訴我們一個大臣應(yīng)該關(guān)心國家,這反映了如何學(xué)習(xí)。我也想學(xué)習(xí)這種精神,把學(xué)習(xí)放在第一位,玩在第二位,這樣才能學(xué)得扎實,玩得開心。
岳陽樓記讀后感 11
《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兩篇古來少有的名文、美文、雄文,觀起來讓我收獲不多不少。
可能是我看點比較獨特,我首先看到的是兩位大文豪去看整個世界的視角。首先從題目來說,《岳陽樓記》,自古以來就很出名,就是文人墨客多顯之地,反而是《醉翁亭記》中的醉翁亭,如果不是歐陽修一文提到,可能世人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地方,這里就可以看出兩人的不同了:范仲淹從一個名勝去看天下人,是以大見更大,而歐陽修卻從一個小地方去看天下人,是以小見大雖然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會看到不同的東西。可我還是比較認同歐陽修的視角,畢竟是為官,就是為了民,所以還是得從民的身上出發(fā),而不是從文人墨客出發(fā),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看法,畢竟人范仲淹都沒到過岳陽樓,所以范仲淹的視角我也不覺得否定。
我從這兩篇文章得到的不是知識,準確的說是不僅僅是,我的到最多的其實是道理,它解決了縈繞我心頭很久的疑問——我到底需要什么,就拿做好事來說,有的人終其一生去行善,到最后卻不為人所知,反倒是那些名人,隨便干點什么影響力都比他們大,那么行善到底為了什么,為了積德?為了出名?還是其他什么呢?我思考了很久,讀了這兩篇文章后,我抓到了一些軌跡,其實驅(qū)使一個人的.不是他的腦子而是他的心,就如兩位文豪,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為了什么,其實是為了他們的心,他們的心所向往的,簡單來說就是隨心,這也是我觀兩篇文章后最大的收獲。
岳陽樓記讀后感 12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必須明白,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明白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tǒng)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后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guān)心皇上龍體的樣貌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guān)系。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后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后,于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我們的領(lǐng)袖毛主席帶領(lǐng)共產(chǎn)黨,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后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jīng)不起風(fēng)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說不定此刻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著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yīng)當從此刻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xué)習(xí),為祖國的建設(shè)早日添磚加瓦。
岳陽樓記讀后感 13
人是感情的動物,當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時,常會因為得失價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實環(huán)境的締造是人為的',而自已對人生價值的評估卻是主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適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騷人因環(huán)境而懷優(yōu)喪志,把豪情喪失掉。如初唐李賀因受打擊,憂心忡忡,抑郁而終。反觀宋朝蘇軾被貶請在外,卻能把心靈托付山水,所以能寫出許多瑰麗雄偉的文章。
如果李賀不早死,或許有更多絕妙作品能流傳下來,可惜他沒有蘇軾的氣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況且,這種頹廢的意志必能使人形銷骨毀,流于一種不滿現(xiàn)實、沉郁的、萎靡不振的跡象,這對社會乃至對個人又有何益?只不過是使后人感到嘆惋罷了。
孟子云:“士窮不離義,達不離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現(xiàn)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才是文人對得失真正的態(tài)度。不管處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皆能處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貴,也不因處逆境而有所改變。退一步想海天遼闊,而人類的生命只是幾朝露水,當露水蒸融時無影無蹤。偶爾我們會回想過去,緬懷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寬容與氣度,安慰被謫的好友。
歐陽修謂其“能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他能有偉大的事業(yè),實際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時時在貢獻自保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以民生為主,實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陽樓記讀后感 14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讀著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我逐漸神思飄渺。
范仲淹是個苦命的孩子,從小失去父親,家境貧寒。他為了讀書甘心到清冷的寺廟中,只與青燈古佛為伴。
你要問怎么吃飯呢?嗨,這對于求學(xué)心切的小范同志來說根本不是個問題。煮一鍋糙米粥,用刀劃成四塊,早上兩塊,晚上兩塊。怎么樣,夠簡單吧。
對于一門心思撲在學(xué)習(xí)上的熱血青年范仲淹來說,吃苦是必須的,享受是錯誤的。以至于把同學(xué)搞得很沒面子。
原來啊,范仲淹的同學(xué)早就聽說他學(xué)習(xí)刻苦,便想來探望一下這位同學(xué)。一進門就被感動壞了,估計是沒見過這種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環(huán)境。
同學(xué)心想:我得幫幫這自強不息的老同學(xué)啊。家里有這么多好吃的,我要給小范送過去,好東西要大家分享嘛。
于是同學(xué)熱心地送來了美酒佳肴,本以為范仲淹會像自己上次一樣被感動,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美意直接被拒絕了。
“這是為什么?”同學(xué)困惑不解地望著范仲淹,只見小范同學(xué)不緊不慢地回答:“我要是吃了你這些好吃的東西,以后吃不下我自家的粗茶淡飯了怎么辦?”這回答一時讓同學(xué)無言以對,范仲淹不愧是一代文豪啊,從小就這么有遠見,憂患意識如此之強烈,佩服佩服!
正因為這樣,他才能修煉出一身浩然正氣,寧可得罪權(quán)貴,也不彎腰低頭。正因為這樣,他才擁有了濟世之才,文武兼?zhèn)洌蔀橐淮肌U驗檫@樣,他才留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絕唱!
【岳陽樓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岳陽樓記09-20
岳陽樓記09-10
岳陽樓記11-04
《岳陽樓記》教案05-21
岳陽樓記賞析03-07
《岳陽樓記》教案08-28
岳陽樓記鑒賞04-03
岳陽樓記說課稿07-29
解讀《岳陽樓記》11-02
《岳陽樓記》 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