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愛玲《流言》簡介
《流言》中包含了多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如《天才夢》《童言無忌》《私語》等,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張愛玲敏感細膩的生命記錄,還包含了她對自我寫作的犀利剖析,下面給大家分享張愛玲《流言》簡介,歡迎參考!
【《流言》內容簡介】
《流言》是“傳奇作家”張愛玲的散文代表作。從一九四〇年代到一九九〇年代,張愛玲散文創作橫跨半個世紀,《流言》收錄她從20歲到25歲文學起步及盛產期的散文作品。
這本書里,有“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等諸多膾炙人口、閃亮華麗的金句。有《天才夢》《童言無忌》《私語》等人生自傳文字,敏感細膩的生命記錄。有《自己的文章》《關于傾城之戀的老實話》等作家對自我寫作的犀利剖析。有《公寓生活記趣》《道路以目》《夜營的喇叭》《有女同車》《到底是上海人》等對都市日常生活的觀察,紛繁世事中的審美體悟。
讀《流言》,認識年輕時代真實獨立的張愛玲。
【作者簡介】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作品主要有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于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后,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流言》精彩書摘】
《私語》
第一個家在天津。我是生在上海的,兩歲的時候搬到北方去。北京也去過,只記得被傭人抱來抱去,用手去揪她頸項上松軟的皮——她年紀逐漸大起來,頸上的皮逐漸下垂;探手到她頷下漸漸有不同的感覺了。小時候我脾氣很壞,不耐煩起來便抓得她滿臉的血痕。她姓何,叫“何干”。不知是哪里的方言,我們稱老媽子為什么干什么干。何干很像現在時髦的筆名:“何若”,“何之”,“何心”。
有一本蕭伯納的戲:《心碎的屋》,是我父親當初買的。空白上留有他的英文題識:
“天津,華北。
一九二六。三十二號路六十一號。
提摩太C張。”
我向來覺得在書上鄭重地留下姓氏,注明年月,地址,是近于嗦無聊,但是新近發現這本書上的幾行字,卻很喜歡,因為有一種春日遲遲的空氣,像我們在天津的家。
院子里有個秋千架,一個高大的丫頭,額上有個疤,因而被我喚做“疤丫丫”的,某次蕩秋千蕩到最高處,忽地翻了過去,后院子里養著雞。夏天中午我穿著白地小紅桃子紗短衫,紅袴子,坐在板凳上,喝完滿滿一碗淡綠色,澀而微甜的六一散,看一本謎語書,唱出來,“小小狗,走一步,咬一口。”謎底是剪刀。還有一本是兒歌選,其中有一首描寫最理想的半村半郭的隱居生活,只記得一句“桃枝桃葉作偏房,”似乎不大像兒童的口吻了。
天井的一角架著個青石砧,有個通文墨,胸懷大志的男底下人時常用毛筆蘸了水在那上面練習寫大字。這人瘦小清秀,講《三國志演義》給我聽,我喜歡他,替他取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名字叫“毛物”。毛物的兩個弟弟就叫“二毛物”“三毛物”。毛物的妻叫“毛物新娘子”,簡稱“毛娘”。毛娘生著紅撲撲的鵝蛋臉,水眼睛,一肚子“孟麗君女扮男裝中狀元”,是非常可愛的然而心計很深的女人,疤丫丫后來嫁了三毛物,很受毛娘的欺負。當然我那時候不懂這些,只知道他們是可愛的一家。他們是南京人,因此我對南京的小戶人家一直有一種與事實不符的明麗豐足的感覺。久后他們脫離我們家,開了個雜貨鋪子,女傭領了我和弟弟去照顧他們的生意,努力地買了幾只劣質的彩花熱水瓶,在店堂樓上吃了茶,和玻璃罐里的糖果,還是有一種豐足的感覺。然而他們的店終于蝕了本,境況極窘。毛物的母親又怪兩個媳婦都不給她添孫子,毛娘背地里抱怨說誰教兩對夫婦睡在一間房里,雖然床上有帳子。
領我弟弟的女傭喚做“張干”,裹著小腳,伶俐要強,處處占先。領我的“何干”,因為帶的是個女孩子,自覺心虛,凡事都讓著她。我不能忍耐她的重男輕女的論調,常常和她爭起來,她就說:“你這個脾氣只好住獨家村!希望你將來嫁得遠遠的——弟弟也不要你回來!”她能夠從抓筷子的手指的地位上預卜我將來的命運,說:“筷子抓得近,嫁得遠。”我連忙把手指移到筷子的上端去,說:“抓得遠呢?”她道:“抓得遠當然嫁得遠。”氣得我說不出話來。張干使我很早地想到男女平等的問題,我要銳意圖強,務必要勝過我弟弟。
我弟弟實在不爭氣,因為多病,必須扣著吃,因此非常的饞,看見人嘴里動著便叫人張開嘴讓他看看嘴里可有什么。病在床上,鬧著要吃松子糖——松子仁舂成粉,摻入冰糖屑——人們把糖里加了黃連汁,喂給他,使他斷念,他大哭,把只拳頭完全塞到嘴里去,仍然要。于是他們又在拳頭上擦了黃連汁。他吮著拳頭,哭得更慘了。
松子糖裝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邊有黃紅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陽光照到那磨白了的舊梳妝臺上。有一次張干買了個柿子放在抽屜里,因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兩天我就去開抽屜看看,漸漸疑心張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問她,由于一種奇異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爛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還記得。
【流言經典語錄】
一、我沒有寫歷史的志愿,也沒有資格評論史家應持何種態度,可是私下里總希望他們多說點不相干的話。現實這樣東西是沒有系統的,像七八個話匣子同時開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在那不可解的喧囂中偶然也有清澄的,使人心酸眼亮的一剎那,聽得出音樂的調子,但立刻又被重重黑暗擁上來,淹沒了那點了解。畫家。文人。作曲家將零星的。湊巧發現的和諧聯系起來,造成藝術上的完整性。歷史如果過于注重藝術上的完整性,便成為小說了。像威爾斯的《歷史大綱》,所以不能路于正史之列,便是因為它太合理化了一點,自始至終記述的是小我與大我的斗爭。——張愛玲《流言》
二、強調人生飛揚的一面,多少有點超人的氣質。超人是生在一個時代里的。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著永恒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時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說是婦人性。——張愛玲《流言》
三、夏天的日子一連串燒下去,雪亮,絕細的一根線,燒得要斷了,又給細細的蟬聲連了起來,“吱呀,吱呀,吱~~"——張愛玲《流言》
四、現在要緊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實地將人體輪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裝束卻反之,人屬次要,單只注意詩意的線條,于是女人的體格公式化,不脫衣服,不知道她與她有什么不同。——張愛玲《流言》
五、而且我相信,他們雖然不過是軟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這時代的總量。——張愛玲《流言》
六、我也并不贊成唯美派。但我以為唯美派的缺點不在于它的美,而在于它的美沒有底子。溪澗之水的浪花是輕佻的,但倘是海水,則看來雖似一般的微波粼粼,也仍然飽蓄著洪濤大浪的氣象的。美的東西不一定偉大,但偉大的東西總是美的。只是我不把虛偽與真實寫成強烈的對照,卻是用參差的對照的手法寫出現代人的虛偽之中有真實,浮華之中有素樸,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連忘返了。雖然如此,我還是保持我的作風,只是自己慚愧寫得不到家。而我也不過是一個文學的習作者。——張愛玲《流言》
七、中國是文字國。皇帝遇著不順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國運漸趨好轉。本來是元武十二年的,改叫大慶元年,以往的不幸的日子就此告一結束。對于字眼兒的過分的信任,是我們的特征。——張愛玲《流言》
八、多數的年輕人愛中國面不知道他們所愛的究竟是一些什么東西。無條件的愛是可欽佩的——唯一的危險就是:遲早理想要撞著了現實,每每使他們倒獨一口涼氣,把心漸漸冷了。我們不幸生活于中國人之間,比不得華僑,可以一輩子安全地隔著適當的距離祟拜著神圣的祖國。——張愛玲《流言》
九、原是幼稚的夢想,現在漸漸知道了,要做個舉世矚目的大人物,寫個人手一冊的自傳,希望是很渺茫,還是隨時隨地把自己的事寫點出來,免得壓抑過甚,到年老的時候,一發不可復制,一定比誰都嘮叨。——張愛玲《流言》
十、斗爭是動人的,因為它是強大的,而同時是酸楚的。斗爭者失去了人生的和諧,尋求著新的和諧。倘使為斗爭而斗爭,便缺少回味,寫了出來也不能成為好的作品。——張愛玲《流言》
十一、悲壯是一種完成,蒼涼是一種啟示。——張愛玲《流言》
十二、房子可以毀掉,錢轉眼可以成廢紙,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詩上的“凄凄去親愛,泛泛人煙霧”,可是那到底不像這里的無牽無桂的虛空與絕望。人們受不了這個,急于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張愛玲《流言》
十三、極端病態與極端覺悟的人究竟不多。時代是這么沉重,不容那么容易就大徹大悟。這些年來,人類到底也這么生活了下來。可見瘋狂是瘋狂,還是有分寸的。——張愛玲《流言》
十四、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舞臺上有真的太陽,奇異的覺得非常感動。——張愛玲《流言》
十五、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準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衣架子罷了。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歷史上記載的聳人聽聞的美德——譬如說,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將它砍掉——雖然博得普遍的贊嘆,知識階級對之總隱隱地覺得有點遺憾,因為一個女人不該吸引過度的注意;任是鐵錚錚的名字,掛在千萬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氣里生了銹。女人要想出眾一點,連這樣堂而皇之的途徑都有人反對,何況奇裝異服,自然那更是傷風敗俗了。——張愛玲《流言》
十六、生命就像一襲華美的袍,卻爬滿了騷子。——張愛玲《流言》
【張愛玲《流言》簡介】相關文章:
張愛玲《流言》經典語錄09-20
張愛玲的散文作品流言11-29
張愛玲散文《流言》美段欣賞11-27
《永遠的張愛玲》簡介10-14
張愛玲傳奇簡介06-28
張愛玲金鎖記簡介07-22
張愛玲簡介及著作09-06
張愛玲的婚姻簡介11-07
《張愛玲傳》第十二章《流言》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