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本課的四個生字,能夠正確、規范地書寫。
2.初步了解詩句的意思,能用自身的語言描述這兩首古詩的情景,感受詩人表達的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
3.有感情地朗誦兩首詩,并背誦。
二、設計意圖與設計思路分析
教學中,力求體現“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的設計思路,同時也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充沛體現“授之以漁”的過程。
第一步,談話導入,初讀解題知作者。
1.調動學生已有的古詩積累,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
2.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就“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的問題充沛發表自身的見解,其實也就為后來的古詩學習需要的方法作出鋪墊。
3.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知曉作者的資料,為理解古詩的意境提供有效依據。
第二步,細讀討論明詩意。
1.一讀,詩文讀通順。
自由讀、齊讀、指名讀,選用多種方式朗讀古詩,讓學生充沛熟悉詩文,掃除生字障礙,同時自主解決局部難點。
2.二讀,討論明詩意。
啟發學生借鑒已有的古詩學習經驗進行自學。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以“你都讀懂了哪些地方?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能不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為學習任務,在多次自讀、指名讀的基礎上進行自學、交流。
第三步:誦讀想像悟詩情
要學生品讀詩人的內心,激起學生與詩人情感的共鳴,這一環節往往受學生生活閱歷的影響,有一定難度,因此,配樂誦讀詩歌,使學生在音樂的渲染中入情入境地想像畫面,把自身當作詩人,體會當時的心境,使學生更深入,更確切地掌握詩人的情感。
一首古詩的學習,是為更多古詩的“不學習”,因此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帶著這些方法進行第二首古詩的自學,并有所收獲才是目的。在第二首古詩的學習當中,要敢于放手,充沛尊重學生自學的效果,引導學生更好地從內心感受古詩的意境。
三、學情分析
因為學校一直堅持開展“古詩誦讀”的活動,這兩首古詩大多數學生早就接觸過,所以并不陌生。對于剛剛步入四年級的學生,在古詩上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年齡小,但也有一定的自學的能力,小組的合作意識、討論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所發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同學們以前都學過很多古詩,你認為我們要讀懂一首古詩,都需要了解哪些知識?(板書:題目、詩人、詩意、詩情)那么我們就試著來讀懂第一首古詩。
(二)學習《鳥鳴澗》
1.板書課題,齊讀,你從題目中都了解到什么?
(重點在鳴、澗二字的字義理解上)
2.這首詩是誰寫的?出示圖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嗎?誰能簡單地為我們介紹一下這位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看來,同學們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了詩人的情況。完整板書:初讀解題知詩人)
3.大家喜歡這首詩嗎?我們一起大聲讀一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自由朗讀,指名讀,齊讀。)
看來同學們已經把詩讀通了,那怎樣才干把它讀懂呢?你們有沒有好的方法?
(熟讀法、結合注釋法、查資料、結合上下文、邊讀邊悟、結合插圖等方法。)
4.小結:看來過去的學習大家已經積累了許多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運用這些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把你讀明白的和小組同學交流,不明白的標志出來,在小組里討論解決。最后請每個四人小組的組長把同學們對詩句意思的理解歸納起來,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自學、交流:
(1)哪些地方讀懂了?
(2)有沒有沒有解決的問題?
(3)誰能把全詩的意思說一說?過渡:看來,同學們在細細的朗讀討論過程中運用自身的方法把詩意弄明白了。
(完整板書:細讀討論明詩意)
6.記得我們在介紹詩人的時候,提到:唐宋八大家中的蘇軾對王維的評價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那么,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請同學們邊讀邊想像,說說在你腦海中都出現了什么樣的景物、怎樣的畫面?
7.交流,重點理解小鳥是被什么給驚嚇了?為什么會這樣?作者在山林里的心情是怎樣的呢?(體會當時山林的靜謐和作者閑適的心情、對明月和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通過再次有感情地誦讀,同學們想像到當時的情景,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心情。
(完整板書:誦讀想像悟詩情)
8.我們一起帶著作者當時的心情來誦讀這首古詩。
(三)學習《暮江吟》
1.總結學法:哪位同學來總結一下,剛才我們是怎樣學習《鳥鳴澗》這首古詩的?
(初讀解題知作者;細讀討論明詩意;誦讀想像悟詩情)
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暮江吟》。(板書課題。)
2.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自學《暮江吟》。
3.交流學習體會:
歡迎同學們進入“學古詩挑戰賽”,出示挑戰等級。
三星級:說說題目的意思,介紹作者的資料。(重點解釋暮、吟)
四星級:描述這首詩的情景。(重點理解“殘陽”“瑟瑟”“可憐”的意思)
五星級:帶著作者當時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畫出這幅情景。
4.小結學生的表示。
(四)總結
1.兩位詩人選擇了靜、夕陽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月夜的美景。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句?
2.教師推薦有關“月”的古詩,供學生課下的誦讀、學習。
五、教學反思
一、拒絕解剖,執著于個體感受
古詩文的語言與現代語言有著較大距離,學生自主理解難度較大。經常是教師不厭其煩地告訴學生此詞何意,彼句怎解,寫作特點如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云云。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的時間和空間都很少,多的則是被動的聽取和記錄。
優秀的中國古詩,語言精煉,意蘊含蓄。正如19世紀英國著名文藝批評家拉斯金說:“每一部偉大作品的精華局部,總是無法把它解釋得很清楚,因為它好,所以它好!币虼嗽诮虒W這兩首古詩時,我并不將詩文“解剖”得支離破碎,并不“字求其訓,句索其旨”,而是堅持粗講。僅僅抓幾個比較生疏的字詞,如這兩首古詩中的“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僅僅抓住古今意思不同的特殊詞“可憐”一詞的理解;僅僅抓住那些富于傳神的關鍵性詞語,如:“夜靜春山空”中的“空”“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從而保存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二、尊重個體的吟詠誦讀
對詩句有了大概理解之后,接下來最重要的是熟讀。而熟讀對小學生來說,最具效果的莫過于誦讀。這個過程更多的應該是學生個人誦讀的過程。因此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量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一的齊讀。這樣才不至于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讀書興趣,才干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身的語言中來。
三、借助想像,引導學生感受意境美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發明新形象的過程。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充沛發揮“想像”的作用,還原再現詩中描繪的場景,使學生進入詩境,解決因古詩時空跨越度大而給小學生帶來的學習困難。如教“月出驚山鳥”這詩句,我緊扣“驚”字,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似乎同詩人一同觀山中春夜的月出、鳥鳴,顯示出了春澗的極度靜謐和純潔之美。如在《暮江吟》一詩中,我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和“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想像紅日西沉,一彎月牙悄然東升,一派和諧、寧靜的江邊美景,再指導學生以喜悅的心情感受全詩。
[《古詩二首(鳥鳴澗、暮江吟)》 教案教學設計(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8.清明的古詩教案
10.古詩春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