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不講道理地揮拳的孩子才是壞孩子,而如果被這樣的孩子欺負,所有孩子都有還擊的權利。
文/子 子 專家支持/周令瑜(早期教育專家、作家)
孩子們與同齡人的互動中,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不愉快的矛盾,搶零食、爭玩具是小事,不高興就大打出手的小霸王才最難提防。盡管團結友愛、禮貌待人能令孩子內心更充實地成長,但這并不意味著打不還手地一味懦弱。當孩子被欺負,父母應教會他們必要的還擊,如此,才能讓孩子擁有處理矛盾的智慧和能力。
不還手,有禮貌?
我們都知道,孩童社會其實并非單純美好的理想國。這就如成人世界一樣,充滿不可避免的矛盾及沖突。而年幼的孩子卻并不可能具備自控及權衡利弊的能力,許多時候,孩子們并不知道該如何應對并不友善的小伙伴,特別是那些個性怯弱、內向文靜的孩子,和別人發(fā)生沖突時,多少總會吃些虧。
幾乎在被提倡的親子教育中,父母都會引導孩子要友善、懂禮貌,做個好孩子。而當這些友善知禮的孩子,有朝一日撲進父母的懷里,哭訴被其他小伙伴欺負、挨了打時,父母在揪心、氣惱之余,也往往會跟孩子一樣不知所措。
“女兒這幾天對去幼兒園非常抵觸,無論我怎么勸導,她都還是很不樂意。直到昨天我去接她放學,看見她小臉
上有一團非常明顯的紅印,神情也不如平時自在,才隱隱感覺到了不對勁。我問她,妞妞,你臉上的紅印,能告訴媽媽是怎么回事嗎?她想了一會兒,說,被康子杰打的,上周也被他推倒過一次,但因為她沒還手,老師看見了,就批評了康子杰,但同時也表揚了她有禮貌。女兒個性文靜,平時說話也不大聲,跟人打架,肯定是會吃虧的。”
成都的王雅玲在媽媽論壇發(fā)帖講述女兒被打時,顯得非常困惑:“我不否認,不打架的孩子是有禮貌的好孩子,可是老師的批評和表揚,并沒能制止孩子之間的沖突再次發(fā)生,女兒為此還在被欺負。女兒臉上的紅印,讓我覺得比有禮貌更重要的,就是她的還擊,這能保護她避免受到傷害。但我對她說,以后康子杰再欺負你、你就狠狠還擊時,她卻小聲說,老師說打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你也說過小朋友要懂禮貌……”
王雅玲束手無策的困惑,想必也是大多數父母的困惑。禮貌和揮拳,究竟哪個更重要?當父母們意識到后者更重要后,卻往往對已經習慣一味避讓的孩子,不知究竟該如何引導。
為什么要打架
為什么要打架?父母們更客觀一些就會明白,這除了能讓孩子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外,還能從中學會處理矛盾沖突的能力。而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但,當父母們遇到自己的孩子只懂趨避,就會想要追根溯源:孩子為什么不還擊?甚至害怕還擊?好吧,問題多半是出在父母自己身上--過于理想化地教導孩子,令他們形成了并不符合現實邏輯的價值觀。還有就是聯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多半也會覺得自己就是這么長大的,孩子打架,只是稀松平常的事,所以不論趨避與否,都會忽略必要的引導。
我們幾乎會聽見每對父母向孩子強調團結友愛、禮貌待人,卻很少發(fā)現他們能有效引導孩子如何應付那些“壞壞的小伙伴”。這種親子教育,會令孩子先入為主地產生我不可以打架、打架就是壞孩子、父母們不再喜歡我的念頭。
另一方面,孩子自身的個性如果天生就比較內向膽小,敏感的他們就會比外向的孩子擔心得更多:還擊就會失去伙伴、還擊可能被打得更疼、還擊會被老師批評等。所以越有趨避心態(tài)的孩子,在父母沒能引導其懂得自我保護的方法前,就很可能只懂忍讓、退避,也就越容易被欺負得更多。
而那些總是欺負別人、愛打架的孩子,他們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們同樣也是價值觀受到了不正確的影響。比如父母的相處模式,經常出現爭執(zhí)、甚至暴力行為,就會讓孩子也感覺到暴躁的情緒,并習得這種讓孩子誤以為可以解決問題的行為;或者看到一些動畫片、漫畫書中的打斗情節(jié),他們也會想要去模仿,覺得打架贏了就意味著一種榮譽,可以在小伙伴中充當領袖,并擁有對其他孩子發(fā)號施令的權力。
由此可見,不懂還手和喜歡打人的孩子,他們的行為都是由外界影響所決定,而這個外界影響的主因,就是父母言傳身教的方式。這就好比兩種極端,不懂還手的孩子,將來可能在需要做決定時猶豫不決,也少以主動爭取機會,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喜歡打人的孩子,則可能脾氣暴躁,因沖動釀成禍端……
所以,讓孩子學會打架,不僅僅只針對生性怯弱的孩子,所有父母都應該讓孩子明白,學會打架,并不是用來恃強凌弱、霸道蠻橫的手段,而是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而且這一定是在對解決爭執(zhí)進行諸多嘗試后,不得已而為之的事。
最好的回擊
打架的孩子不是壞孩子,不講道理地揮拳的孩子才是壞孩子,而如果被這樣的孩子欺負,所有孩子都有還擊的權利。要讓孩子懂得一味退讓并不可取,首先父母就不要一邊倒地告訴孩子“不要打架”,而是告訴他們要“怎樣打架”。
這并不是說得像不久前在網上大熱的視頻,“史上最厲害的小孩打架”那樣,沒事兒就訓練孩子們互相打個你死我活,誰都知道,這種極端之舉只會讓孩子心靈扭曲。不論何時因為何事引導孩子,都是循序漸進的事兒。
“從我兒子交朋友起,我就一直很留意他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的情況。等到他小學入學后,我就告訴他,如果有人動手打了你,那么你就要毫不猶豫地打回去。但你要想清楚,不是每個孩子你都能打得過,而且打架也并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所以動手前,你要想辦法避免這種對雙方都不利的行為。”
48歲的龐麗儀是北京一家早教機構的幼教,她一直力挺要教孩子學會打架,但同時也要講究方式方法:“我觀察過孩子之間的爭執(zhí),很多時候,孩子之間推一把、打一下,大多是沒有多少惡意的。只要不是天生就攻擊性強的孩子,打架也是爭執(zhí)不休后的行為,在爭執(zhí)的這段時間內,孩子就有足夠的時間開動腦筋,選擇多種方法來處理。兒子念二年級時,班里的小霸王要搶他的文具用,并威脅說,你不給我,我就要打你。兒子就說,如果你打我,我就會把你打得更疼。但如果你跟我交換,那我可以考慮讓你用我的自動鉛筆。結果不言而喻,盡管兒子并不想用小霸王的東西,但這無疑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
最好的回擊,其實也就意味著孩子掌握主導權,迅速做出化解沖突的決定。父母告訴孩子如何打架的原則后,剩下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去發(fā)揮。
專家觀點 別急于介入孩子的沖突
不少父母由于護子心切,會不知不覺把孩子間的沖突想象得過于嚴重,認為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忍不住就會挺身而出。其實,父母過早干預孩子的沖突,就剝奪了孩子和同伴溝通協調、解決沖突的機會。
面對攻擊,當孩子的語言能力還達不到有效溝通水平時,孩子當然有還擊的權利。而當孩子的語言溝通能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父母就要引導孩子用“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對于個性強悍的孩子,要側重引導孩子注意友好和謙讓;對溫順、柔弱的孩子,要側重引導孩子懂得守住規(guī)則、不畏強大。弱勢的孩子被欺負時,父母不是完全撒手不管,要給孩子自己處理沖突的時間,如果孩子處理不好,家長最終還是要出面的。
比如孩子和對手的力量相差太遠,孩子經過自己的努力不能爭取到自己的“權益”,家長就要出面干預,給予孩子最強有力的支持,讓孩子并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
但家長出面不是拉開孩子了事,而是要做兩件事:
第一,強調規(guī)則。守住規(guī)則,孩子就可以認識到,不用做不必要的謙讓。譬如孩子被打,家長就要告誡孩子們:“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文明的行為。”如果是被搶,就要強調“自己的東西自己支配,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可以拿”,并鼓勵孩子拿回自己的東西。
第二,承擔結果。要求打人的人向被打的孩子道歉,并且安撫被打的孩子。搶東西也是同理,一定要要求搶東西的孩子歸還東西并道歉,而不是由父母去要回來了事,否則孩子就會產生凡事找爸媽告狀的依賴性。多次這樣處理后,雙方孩子才會明白規(guī)則的嚴肅性,進而將規(guī)則吸收至內化,養(yǎng)成不輕易打破規(guī)則的習慣,并在未來的路上走得更穩(wěn)。
我們不可能護衛(wèi)孩子一生一世,有朝一日孩子總會離開我們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學會打架,學會自我保護和溝通協調是孩子適應社會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孩子遭遇沖突時不要立刻介入,請等等,再等等。
TIPS:打架的規(guī)則
1.不許主動欺負人。告訴你的孩子,要友善,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對你友善。所以隨時做好揮拳的準備保護自己,但絕對不許主動欺負別人;
2.要搞清楚再出拳。比如在幼兒園,當有其他小朋友捏孩子的臉、拍孩子的手時,要先弄清楚,是要欺
負你還是跟你鬧著玩兒。除非他們是兇巴巴、重重地做這些動作,同時還罵人,否則就管好小手,和他們繼續(xù)玩吧;
3.打人方法要得當。如果對方是大孩子或一群孩子,最好是跑開別還擊,或向大人們求助,因為根本
打不過。實在不能避免,就用力揪他們手臂和大腿上的肉,讓他們知道厲害;如果是更小的孩子,適當出拳嚇唬一下就好了,不要把別人弄傷;
4.能不打則不要打。能避免打架,并把對手變成朋友的孩子,一定是聰明的孩子。適當告訴孩子一些化解矛盾的方法,相信孩子一定能摸索出其中的道理。
[好孩子也要會打架]相關文章:
2.最會打魚的漁翁
5.在難過也要笑著的說說
6.吵架打架檢討書
10.跌倒了也要笑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