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張衡》教學設計 (S版三年級下冊)

發(fā)布時間:2017-10-26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張衡》是一篇人物故事,講的是我國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的事。課文通過對地動儀發(fā)明過程的介紹,贊美了張衡認真研究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為我國科學事業(yè)做出的卓越貢獻。課文8個自然段,主要包含四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講張衡不相信鬼神,經(jīng)過認真研究發(fā)明了地動儀。第二部分,介紹了地動儀的構造和用途,這部分為課文的重點。第三部分,介紹公元138年的一次地震,地動儀作了準確的報告。第四部分概括說明張衡發(fā)明了地動儀的意義。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的經(jīng)過和意義,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

2、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3、鼓勵學生仿照第4自然段的寫法,介紹自己熟悉的事物。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fā)明地動儀的經(jīng)過和意義,培養(yǎng)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地震電影片斷,問學生這是什么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現(xiàn)象你有什么感受?

教師:剛才播放的就是地震,這是一種令人十分恐懼的自然現(xiàn)象,它對自然界的破壞相當厲害。在距今2000年左右的東漢時期,人們還不能正確的認識它,(出示地動儀圖片)張衡經(jīng)過研究,發(fā)明了一種用于地震的儀器--地動儀,為我國的科學事業(yè)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人們對地震有了新的認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張衡》。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課前你收集了哪些資料?向大家匯報一下。

看到這個題目,你想提出什么問題?教師梳理問題。

[讓學生觀看地震的現(xiàn)象,對地震有一個認識,對體會古人類對地震的看法有著重要的作用,課前收集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收集資料的能力。]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由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多讀幾遍,想辦法記住他們。

出示生詞、生字,檢查交流。交流識字方法。分段讀課文,讀后評議。

說一下,本課主要講了什么?

[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細品課文,讀中感悟。

本課寫張衡發(fā)明了地動儀,那么哪段話主要寫了地動儀。我們就先來學習地動儀。

1、學習地動儀樣子和作用。

自由讀第四段,想一想這部分寫了什么?指名讀這一部分,其它同學體會地動儀的樣子和作用。

自由讀這一部分后,匯報交流地動儀的樣子和作用。

思考,作者是怎樣寫得這么好的?他先寫了什么,又寫了什么?體會寫作順序。再讀這一段。

[設計思路] 對地動儀的樣子和作用進行透徹的學習和探究,通過正確理解課文,朗讀體會,準確把握地動儀的樣子和作用,對于培養(yǎng)學生愛科學,有著積極的作用。對于后面仿寫這一段起到了鋪墊作用。

2、體會發(fā)明的過程。

這么精制的地動儀是怎么發(fā)明出來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讀第2、3段。

當發(fā)生地震時,當?shù)氐娜藗冇惺裁幢憩F(xiàn),會怎么想,怎么做?

但是,張衡卻沒有這么做,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研究時遇到了什么困難,他是怎么做的?

[設計思路] 通過讓學生走進文本,在閱讀時,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設想當時人們對張衡的看法,體會研究時遇到的困難和他的做法,正確認識張衡,體會他對科學的態(tài)度。

3、學習地動儀的作用。

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出來的地動儀管用嗎?人們對這個地動儀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讀讀第7自然段。這個時候大家會怎么說?

你覺得張衡是個怎樣的人?請你對張衡說一兩句話。

[設計思路]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感受作品思想內(nèi)容,能結合體驗,結合自身的思想,真正從內(nèi)心領會作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從而獲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這是閱讀所追求的境界。由文章中的作者到自己,將張衡的愛科學的思想轉化動力,使學生真正受到愛科學的教育。

四、從讀到寫,提高能力。

1、回顧第四段的寫作方法。

2、仿寫自己熟悉的東西。寫完后交流。

[設計思路]第四自然段是一個寫物的好例子,文章按照先介紹樣子,再介紹作用的方法來介紹,在介紹樣子時按照先總體后部分,從上到下的順序來寫,非常值得我們來學習。因此把這個訓練放在這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教學反思:

時下“感悟”“體驗”這兩個《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概念是語文教師使用得極多的。然而,在什么前提下什么時候,怎樣讓學生說感悟說體驗,才能收到教學實效,不流于形式,不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則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在教學時,張衡在研究地動儀時當時人們的看法,他研究時所遇到的困難,銅球落下去之后人們的議論紛紛,驗證準確后人們對地動儀的贊嘆,以及自己對地動儀對張衡的贊美都說出來,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fā)情感上的共鳴。給足時間參與讀,給足時間參與說。為了滿足學生參與說的愿望,讓學生回答問題,發(fā)表見解外,讓學生輪流,給學生提供極好的語言鍛煉機會。對于后進生千萬不可忽視,要盡量讓他們參與回答,給他們“應屬于自己的權利”發(fā)展語言,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參與的自信心。只有面向全體學生,把課堂教學的有效時間讓給學生,才真正是在課堂教學中做到惜時如金。

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利用閱讀教學來給學生提供寫作的借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不僅強調(diào)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進行語言和習作素材的積累,而且提倡對積累的運用。而我們教師的一大任務就是指導學生在課內(nèi)外閱讀中進行積累并使運用積累經(jīng)常化、日常化,使學生掌握有效地積累和運用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積累和運用的習慣,讓學生從有意識地到自如地驅(qū)遣積累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讓學生的積累真正成為他們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精神家園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仿寫第四自然段,做到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

小學生正處在兒童時期,兒童時期的不成熟性正是兒童發(fā)展可塑性、潛在性的基礎。他們的發(fā)言往往是天真幼稚的,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難免有失偏頗。教師的態(tài)度首先是對他們的尊重,對生命的關懷,對他們早期智慧的敏感、驚喜與支持,同時又給予“潤物細無聲”的影響,不失時機地進行適當?shù)闹笇Ш蛶椭?/p>

[語文S版:《張衡》教學設計 (S版三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語文s版開天辟地教案

2.語文S版窮人課件

3.語文s版搭石課件

4.語文S版《神鳥》教學課件

5.s版搭石課件

6.語文s版下冊教學計劃

7.語文s版珍珠鳥課件

8.S版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

9.語文S版一年級語文上《看書》課件

10.s版程門立雪教學課件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亚洲色大全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在人线播放午夜免费 | 综合精品天天夜夜久久 |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 | 亚洲熟女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 天天免费看国产一区二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