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當前農村的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怕寫作文的現象。其原因主要是教師受傳統作文教學模式的束縛,沒有培養好學生的寫作興趣,以及學生的閱讀量少,知識積累不多和課堂作文教學缺乏有效的指導等方面的原因。
〖關 鍵 詞〗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模式改革;循序漸進
新課標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它是學生生活、思想和語言的綜合訓練,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文難,作文難,一提作文心就煩”也是廣大農村學生的心聲和苦惱:他們苦于無內容可寫,苦于不知道怎樣去寫,怎樣寫才能寫好。每每談到作文教學,教師也經常憂心忡忡。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我們必須認真反思作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多方面尋找原因并思考對策。
一、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作文要早起步,晚約束,“興趣是第一位老師”,確實,學生嘗到了寫作的趣味,甜味,像剛學步一樣走好了寫話(甚至一二年級就開始拼音寫話)這一關,話不在乎多,長則七八句,短則兩三句,只要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引導學生學著去寫觀察到的事物,用心寫出自己想到的感覺,學生會覺得想寫,有的寫了,這寫作的大門就已經向學生打開了。以后,寫作教學就能一路好走。
㈠、讓學生在演講培養興趣
從每天的語文課中,或者早讀、晨會的時間中擠出幾分鐘時間給學生提供一個“兩分鐘演講”的機會,每天安排 2~3 人,要求中心明確、用詞準確、表達完整、語句連貫。能力較差的同學允許先做一些筆頭的準備;顒颖旧淼娜の缎宰匀粫䦷訉W生的寫作積極性,他們喜歡這種新穎、簡短,沒有多少壓力的訓練形式,他們期待演講中教師欣賞的目光和同學們熱情的掌聲,隨著活動的進行,他們想說、想寫的自然就更多了,作文的興趣也就更濃了。
㈡、讓學生從課外讀書活動中激發興趣
我安排每周進行一次課外讀書活動,活動中傾向一些語文知識薄弱的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展示他們的能力,給他們更多表現的機會,如請他們說說自己對所讀文章的理解,不定期展示他們的讀書筆記等,以激發他們寫作的興趣。
㈢、以鼓勵的評語喚起學生的信心
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時,要留心學生的進步,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在評語中應該指出來,給予肯定的贊揚。有時優點并不容易發現,甚至要教師帶著放大鏡去看。即使是對學生習作中的不足之處,也應該用一種商量式的評語。如:“這個詞是不是可以換一個?”“這句話太長了,用標點把它們分開行嗎?”等。而要盡量避免一些判決書式的冷冰冰的評語。如:“語句不同,條理不清,中心不明確”等。會挫傷孩子的寫作積極性和自信心。要盡可能讓學生從老師的評語中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閃光點,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能力感和成就感,讓他們感到自己能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表揚鼓勵決不是盲目的吹捧、廉價的贊揚,而是事實求是,恰如其分,同時也不排斥滿腔熱情地指正。例如有這樣一段評語:“你的文章如春雷般喚醒沉睡的大地,為新的一天增添新綠……”很有詩意,也很美,但對小學生來講,太深奧了,不懂其中蘊含的真正意思。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獎其一長。”把握好鼓勵為主的原則,寫好評語,讓學生體會到寫作的成功和樂趣。
正是通過這些努力使原本作文能力欠缺的學生有了成功的體驗,找回了作文的信心,提高作文的興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開始暢所欲言,不再將作文當作負擔了,變“要我寫”為“我要寫”,愿意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二、教給學生寫“真”的本領
學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有一個重大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現在作文都是假話連篇。這也不能全怪學生,因為現在許多教師十分看重學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和技巧,至于內容是否真實則全然不顧。為了達到教師這要求,學生只能自己編故事,甚至于抄故事。于是,就會出現一次作文多個學生做同一件事,就連時間都一樣的,感受一樣,體會一樣。筆者曾經初接手一個班,有一次布置學生寫一篇關于同學之間發生的事,結果居然有二十多個同學都寫了與同桌的一件事,一件因為尺子導至兩個不和,后又因為教師的教導而握手言和事。當學生都寫出這樣一篇作文時,難道這不是教育的悲哀嗎?所以這一年來,我對學生作文的第一要求就是作文要寫“真”,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說的話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寫下來,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要說“誠實的自己的話”,而不是“鸚鵡學舌”。同時,在作文教學中、生活中還應該多尊重孩子的獨特感受和個性體驗。例如有一學生在寫有關雨的作文,有一句是這樣寫到:雨點急忙親吻著大地。我們不應以簡單的對錯去判斷,而應欣賞表達的獨特性,鼓勵詩意化語言的運用,讓作文寫真的宗旨落到實處。
三、培養學生寫想像作文
到了高年級,作文要求也就高了。學生能寫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還停留在單純的描摹事物的形狀、顏色、用途或敘事過程上,就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不能吸引學生。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弊寣W生張開想像的翅膀,任思維馳騁,想得越新奇越好。讓學生深深懂得:誰能富于聯想,誰的想像豐富,誰的作文水平就高。有些課文表面已結尾了,但深思卻蘊意深長,此時教師恰當地因勢利導,便是培養學生想像力的捷徑。
例如《雨中》一課,寫那位姑娘還未來得及說聲謝謝,人群就散去了,馬路上又恢復了安靜。這時,姑娘望著那一大筐紅紅的蘋果一定會心潮起伏,激動不已。這其實也正是作者有意留下的供讀者去進行想像的空白。于是,我便引導學生展開想像:蘋果回到貨車上以后,姑娘的心情怎樣?她臉上的表情怎樣?她會想起什么做些什么呢?然后以《蘋果回到貨車上以后……》為題,讓學生進行想像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讓學生互相評改作文
作文批改,是語文教師的一大沉重負擔,白天改不完晚上改,在校改不完帶回家改。相信許多教師都會有這樣的同感,花的精力和時間很多,可是學生所得卻很少。為什么呢?筆者認為,原因很簡單,因為作文批改陷入傳統的學生作文,教師批改,互不聯系的落后狀態中。批改批改,批批改改。教學論告訴我們,作文批改應當是師生共同的思維活動,應當是信息傳遞和交流的過程。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自改的能力。”他還說,養成了自改習慣和能力,將“一輩子受用不盡。”。把作文的批改權還給學生,才是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規律的,才是真正對學生負責的做法。因此,在批改作文方面,筆者作了這樣的嘗試,讓六年級的學生參與到作文批改當中,讓學生互評作文。
筆者經過嘗試發現,指導學生互評作文益處甚多:同學之間要互評作文,必然就要認真閱讀甚至研究別人的文章,在閱讀中就是一種交流、學習、思考的過程,也是一種提高的過程,在閱讀點評的過程時又不斷領會別人的長處,學習借鑒別人的長處。其二 讓學生及時互評作文,雖然不能真的代替教師批改,但卻能縮短了由教師一個人批改評判的時間,能讓教師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輔導學生寫作。實踐表明,讓學生互評作文,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在作文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思維的積極性,而且參與批改的過程就是再學習和再提高的過程,它促使學生在感性 和理性結合上產生新的飛躍,寫作水平在實踐中獲得提高,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總之,我們作為鄉村小學老師,要從農村實際出發,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注意積累、樂于交流、勤于動筆等良好習慣,指導他們把生活實踐、鄉土素材與作文實踐聯系起來,使他們由怕作文發展到愛作文,會作文,寫好作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林崇德.小學語文教學心理學[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3]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編寫組編.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7月第1版.
[5]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A教育課程改革通識培訓叢書新課程與學習方式的變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改變模式,提高農村小學作文教學效益]相關文章:
1.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2.小學作文教學課件
5.小學作文教學計劃
6.小學作文教學論文
9.我們都在改變
10.改變命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