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柳嘴鎮清溪小學 胡英
近年來,我校教師積極走進新課程,領悟新課標,并將新課標的精神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興奮地感受到領悟新課標真諦所帶來的喜悅,同時也遇到一些困惑,現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認識、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
一、對新課標理念的認識
(一)教師觀與學生觀的重新認識
(1)教師與學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體。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成功的喜悅,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這意味著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員、裁判員、教練員的角色。
(2)學生是主動發展中的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發展中的人,需要教師格外的關注,應當允許其差異發展,張揚個性,展示生機。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學應分外珍視他們對材料的多元反應,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師不再是以現成的答案框定學生思路,不再是以現成的教案圈定預設的線路,而是以學定教,合作探究;面對發展中的人,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和智慧的啟迪;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看作是可以無限開發和整合的資源庫。
(3)新型的師生關系的構建。新課程致力于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方面共同努力。教師與學生不單是學習的伙伴,還是主動學習的參與者,更是學習的組織者。
(二)對課程評價的全面認識
當前,由于考試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于考試的“指揮棒”作用,我總在想,課改與考試制度是否矛盾,考試制度始終會是課改的絆腳石。通過深入領會課標的新精神,才認識到考試只是評價的形式之一,考試并不等于評價。
(1)評價的內涵與外延豐富了考試。評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考試和分數,其實它直接滲透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生在師生交往中的教學評價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遠遠大于次數有限的考試及其分數。
(2)考試方法和手段本身并沒有錯。真正對學生產生影響的并不是考試分數本身,而是對于考試分數的詮釋和對考試結果的處理。我們應關注的是考試結果處理的問題。
(3)新課程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它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杜絕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鼓勵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來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的發展狀況,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二、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一)從課堂新用語看我校教師教學方式和觀念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舊的教學方式。我校的語文教師在學習了語文課程標準后,自覺地改進教學方法,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僅從課堂上出現的新的教學用語中就可見一斑。下面試析幾句最常用的課堂用語。
1.“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問:“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對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有充分的估計和了解,并按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尊重了學生這個主體,還和諧了師生關系。
2.“讀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讓你最感動的是什么?”──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整體感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當學生在深入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師問:讀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歡誰,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3.“你還有什么想法?你能具體說說(或寫出)自己的想法嗎?”──創造性思維要落實到創造性表達上。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語文教學應當鼓勵學生把創造性思維用規范、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及相應的對策嘗試
困惑一:我們倡導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但是,低段學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組是好學生一統“天下”,而學困生則“袖手旁觀”;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對策:在討論前,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形成集體的意見。(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困惑二:傳統觀念下的課堂環節觀與真實課堂教學的矛盾。以往的教學,考慮環節是否完美,是否緊湊。而真實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體驗、探索為主,由此產生許多預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問題,教師要改變固定課堂環節觀,做到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讓師生產生積極的交流,產生互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強烈,從而往往出現拖堂現象,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降低課堂效益的現象。
對策:我們嘗試引導學生共同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他的問題可放在課后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與老師,對于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困惑三:教材將“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它使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得更為充分,而在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則顯得導向欠明,這樣讓教師難以準確把握工具性訓練的度,尤其針對青年教師來說,就顯得難度更大,這便成為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
對策: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工具素質”,都不是獨立于語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們認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字要端端正正地寫,詞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響亮流暢地朗讀,話要正確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好文章要老老實實地背誦……當然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積累,擴大知識面。
[淺談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認識與實踐]相關文章:
1.秒的認識課件
2.線的認識課件
3.零的認識課件
4.除法的認識課件
5.倍的認識課件
6.線段的認識課件
7.倍的認識教案
8.噸的認識課件
9.9的認識課件
10.數的認識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