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
【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一、了解《城南舊事》作者及其作品的常識,掌握快速提取書中信息的方法。
二、從環境、人物、情節三個角度細致分析本書,認識三要素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重難點)。
三、體會本書獨特的藝術魅力、雋永的語言風格(重難點)。
【教學準備】
一、學習課文《遲到》,認識作者,品析作者的語言風格。
二、學生用兩周左右的時間閱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城南舊事》,教師了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三、教師整理學生完成的閱讀單,理清教學重難點,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驪歌悠揚--舊知別韻引入境
導入:在婉轉悠揚的驪歌《送別》的旋律中回憶學習過的課文《遲到》,并由此走進城南,走入舊事,跟著小英子一起,回到她那如夢似幻的童年。
【設計意圖:由學習過的課文舊知導入,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利用歌曲《送別》婉轉悠揚的旋律引導學生進入本書情境。】
二、快問快答--作者作品我知曉
運用知識競賽的方式考一考學生對這本書的基本認知。
第一組題: 與作者相關知識( 男女生比賽)。
小結:以上幾道題向我們介紹了一些作者的相關知識,請一位同學向大家整體介紹一下林海音。
第二組題:與本書有關知識(小組接龍答題)。
小結:這一組題向大家介紹了一些這部小說的相關知識--主體結構、主要人物和整體環境。
總結:引導學生關注書的封面、封底、目錄、導讀、序言,這些都是可以快速提取一本書的基本信息的地方,看書要先從這里看起。
【設計意圖:快問快答的方式可以有效激起學生興趣,調動課堂氣氛;設問從作家、作品兩方面系統整理了本書基本知識,有助于理清學生思路;引導學生學會從封面、封底等部分中提取信息是讀書方法的具體指導。】
三、你說我猜--人物形象記心間
(一)出示人物描寫,請學生讀后猜一猜是哪一位人物
1. 英子
對英子神態動作的描寫可以看出她的天真、頑皮、可愛、善良。書中類似表現還很多。
2. 秀貞
不像瘋子:衣服穿戴干凈整齊;
像“瘋子”:“愣愣地”神態描寫表現出她的精神恍惚。
3. 妞兒
外貌描寫表現出妞兒被疏于照顧;動作神態描寫表現出妞兒的卑微柔弱。
4.“ 厚嘴唇”
為什么用“厚嘴唇”稱呼他?學習“抓住外貌特點來表現人物性格”的方法。
5. 蘭姨娘
為什么突出對蘭姨娘容貌服飾的描寫?表現出她的美麗優雅和開朗活潑。
6. 宋媽
品讀兩段童謠,體會宋媽對孩子們的疼愛。
7. 爸爸
體會:父親的嚴與愛。
列出書中還有哪些人物?
思康、德先、黃板牙、小栓子、丫頭子、英子同學、小偷弟弟、媽媽……
(二)借助思維導圖理清人物關系
一長串名字中有些人是主要的,有些人是次要的,有什么好方法把人物關系理清?
1. 找準中心人物--小英子。
2. 試試看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理清人物關系, 完成任務單。
經過勾畫,這么一長串名字就變得清晰起來了,這種思維導圖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清人物的關系。
【設計意圖:“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之首,是一部小說的靈魂,鑒賞一部小說,首先要了解其中的人物關系和人物特點。“你說我猜”的方式新穎有趣,能有效激趣;通過品讀語言,了解人物描寫的角度和方法,能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特點;利用思維導圖,可以理清人物之間的復雜關系。三個步驟使學生得法、得言、得感。】
四、整體感知--主要情節巧串聯
(一)使用“串聯主要情節”的方法
以語文課上細讀過的《爸爸的花兒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為例,分組概括其他四個故事。(分組討論,完成學習單。)
(二)觀察每個故事的主要情節,發現共同點
每個故事都有英子,都是以第一人稱“我” 來觀察、記敘和描寫的。這就是自傳體小說的特點。
【設計意圖:“情節”是小說又一大要素, 幫助孩子理清情節并抓住主要內容是讀一本書的重要任務。五年級的同學對情節的把握不應只停留在復述,而應該具備一定的提煉和概括能力,主要情節串聯法是適用于這一學段學生的概括方法。通過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梳理情節,孩子們可以互相補充和評價,使情節把握更全面更準確,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升。】
五、身處其中--大小環境心分明
文字介紹時代大背景,圖片展示京味趣童年。
小結:時代背景--衰敗,是導致小說中好幾個人物悲慘命運的根本原因,書中始終縈繞著一股淡淡的憂傷,而那隨處流露出的京味童趣,又吸引著我們欲罷不能地往下讀。
【設計意圖:小說三要素中的“環境”往往是人物情節發展的決定因素,小學生對此很難有認識和體會。所以,這一教學環節不宜過細過深,老師引導學生簡單體會,告訴學生環境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學生能夠有在環境中理解把握情節和人物的意識即可。】
六、話題討論--與眾不同孩童心
(一)該不該叫秀貞瘋子
當我們再面對被別人稱為“瘋子”或者“傻子”的人的時候,要多一些體諒和愛心。
(二)“厚嘴唇”是好人還是壞人
不能將一個人簡單地分成好人或者壞人, 就像海與天交織在一起的時候,我們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
(三)宋媽愛不愛小栓子和小丫頭子
在愛與不愛的討論中,感受處于社會底層的女性的痛苦和無奈。
【設計意圖:在認識環境的基礎上通過對人物情節的深入思考引出話題,引導學生感悟社會環境的重要影響。】
七、感受情思--顆顆珠玉串童年
《城南舊事》有五個各自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又由不同的小節組成。那這五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到一起的呢?
(一)巧妙過渡
每個故事的最后和下一個故事的開頭有內容的重合,實現了自然過渡。
(二)線索連貫
6-12 歲,每一章都有年齡遞進。
這五個似乎并無關聯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個沿著時間發展、伴隨著英子成長而來的故事。線索人物“小英子”天真無邪、充滿好奇的眼光連珠串玉般地把它們連貫為一個完美整體。
【設計意圖:引導孩子找尋串起每一章節故事的線索,體會串珠式結構自成一體又互相聯系的獨特設計,感悟寫法。】
八、感悟魅力--用心書寫推薦語
小結:(配樂《送別》)《城南舊事》以它悲憫的情懷、細膩的情感、淡雅的文風、濃郁的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請同學帶著今天的收獲和感受再去讀一讀、品一品這本書,并為今后要去讀它的人寫一段書評或推薦語。
九、布置作業
(一)為本書寫一段書評或推薦語
(二)拓展閱讀本書后續的“散文精選”
(三)推薦閱讀《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
【設計意圖:感悟本書的藝術魅力,把課內的感悟延伸到課外的繼續深入讀寫。】
【板書設計】
《城南舊事》
兒童視角 人物
自傳體 悲憫情懷 情節
串珠式 成長離別 環境
【課后反思】
本課是一節基于整本書的閱讀課。針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怎樣在40 分鐘的一節課中進行整本書的閱讀鑒賞,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在我校兩位特級教師賈紅斌老師(語文科主任)和陳延軍老師(科研主任)的指導下,我反復研讀多個版本的《城南舊事》,把握這本書的基本要素,結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感知程度提取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在幾次修改之后,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方式。
這節課中,我力求做到了以下幾點:第一, 思路清晰、層層深入。把本課教學設計為八個步驟,這八個步驟可以體現出對這本書“引發興趣-基本認知-深入體會-感悟表達”的逐步深入的過程。第二,注重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這些閱讀方法,是開啟學生更廣更深閱讀的工具。第三,利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興趣。整節課,我設計了多種活動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情緒,使學生整節課都處在“城南舊事 清夢童年”的氛圍中,把這本書真正送進了學生的內心。
在教學過程中,也留下了一些遺憾,主要是40 分鐘的時間稍顯緊張,對這本書藝術魅力的品析還不夠深入。另外,教師還需要具備更深厚的閱讀積累、更富有感染力的臨場表達和更細致入微的解讀品析能力。
[城南舊事,清夢童年--《城南舊事》閱讀鑒賞教學設計與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城南舊事閱讀測試題
3.城南舊事測試題及答案
4.城南舊事摘抄大全
5.城南舊事好句摘抄
6.城南舊事的故事概括
7.城南舊事摘抄感想
8.城南舊事讀書隨筆
9.城南舊事教學教案
10.城南舊事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