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知道故事內容,能復述這個故事。
2.能理解“掰、摘、抱”等動詞,感受動詞使用的準確性。
3.知道小猴子下山教給的道理:做事不能三心二意,見義思遷,應該一心一意。
4.能續編故事《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二、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能用“走到……看見……”的句式復述故事。
教學難點: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三、教學策略選擇(教法、學法)
情境法、游戲法、小組合作法。
四、教學資源準備
課件、卡片(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五、教學過程
第1~2課時
一、激趣引題
1.示圖,小朋友看,這是誰啊?喊喊它的名字吧。(猴子、小猴子)
2.聽過有關猴子的故事嗎?誰能看圖,猜出這個故事名。
猴子撈月,狐貍和猴子
3.今天,這兩個故事我們都不講,講一個比這個更有趣的故事。看老師補充題目:小猴子下山
4.自己把課題讀一讀。
二、初知課文,理清思路
1.小猴子下山的過程中,經過了一些地方,你能不能看圖就直接叫出這些地方的名字。
2.示圖
玉米地、桃樹下、瓜地、樹林
3.能不用上“一()玉米地”這樣的方法來說說小猴子下山的時候,它來到了()來到了()來到()最后回到山上去了。剛才我們知道小猴子下山去的路線。
4.能不能知道小猴子下山去干什么啦?怎么辦?讀課文。
5.理解思路:
掰玉米、扛玉米、扔玉米
摘桃子,捧桃子,扔桃子
摘西瓜,抱西瓜,扔西瓜
追兔子
6.理解動詞的特點:
(1)質疑不會讀的字。
(2)誰能用上動作,來讀一讀
(3)指生演一演“掰”的動作。
(4)師生合作邊演邊讀。
(5)練習:看老師做動作,你們來說動作,看誰厲害。
三、研讀重點段
1.接下來,我們就去玉米看看吧。
2.你看見了什么?
3.小猴子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4.小猴子心里很高興。
5.小猴子就掰了一個。
6. 小猴子扛著往前走。
7.誰得把這四句話合并成一句話?出示合并后的句子,大家趕快來讀一讀吧。
四、練習:把四句話合并在一句話。
丁丁按時起床。
丁丁洗臉刷牙。
丁丁吃完早餐。
丁丁高高興興去上學。
誰也能把這四句話合并為一句話。
出示句子:丁丁按時起床,洗臉刷牙,吃完早餐,高高興興去上學。學生讀。
1.師生合作讀:剛才我們看見了小猴子下山來,走到(一塊玉米地里),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心里十分高興,) 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2.引: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了一塊桃樹下。(出示第2自然段)自己讀讀看,你又看見了什么?
(引領學生說出桃樹又大又紅,這次非常高興是因為找到了最愛,讀出扔玉米的毫不猶豫。)
3.能不能看圖用上“小猴子扛著玉米,走到( ),看見( ),就( )。”
4.(出示第三幅圖)誰能編故事?(出示:小猴子捧著桃子,走到( ),看見( ),就( )。)
5.(出示第四自然段),看看你們填的對不對呢?學生讀。
6.(出示第五自然段),小猴子抱著個大西瓜往回走,大西瓜能回到山上嗎?它的什么老毛病又犯了?(三心二意的老毛病)結果?(出示句子,學生讀:兔子跑進森林不見了,小猴子空著手回家去了。)
四、提升主題
1.小猴子下山,本來是想干什么?(找吃的)結果呢?(兩手空空)是吃的沒有嗎?(不是)為什么會空手而回?(小猴子做事不專心,三心二意,想一出是一出,見義思遷)
2.經過了這次,小猴子一定得到了教訓。過了幾天,它又準備下山。下山之前,我覺得我們得跟小猴子說幾句話,不然,它又兩手空空回來了。你怎么跟他說?說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板書設計:
18.小猴子下山
知道做事不能三心二意
[部編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18課《小猴子下山》教案]相關文章:
5.小猴子下山課件
8.教科版一年級語文下冊《送陽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