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縣福集鎮中心校 趙朝輝
班主任當到五年級,這期開學,我沒有當班主任了。半期以來,我發現學生明顯沒有以前跟我親了。就語文作業來說,也沒有以前認真了。 我在反思自己無果的情況下,求助了我的一學生:我叫她了解班上喜歡上語文學科的有多少,喜歡完成語文作業的有多少。如果不喜歡,原因是什么?如果不想做語文作業,那喜歡什么樣的語文作業?
第二周,結果反饋回來:一半的學生喜歡上語文課,3/5的學生不喜歡語文作業,原因是語文作業經常寫什么讀后感之類的作文,他們不喜歡。有的學生根本逃避,不跟問的同學講,似乎很神秘。我分析,可能不僅僅是不喜歡語文課,或者不喜歡語文作業這么簡單。我在想;我的學生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接下來,我做了另外一件事: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紙,我問了兩個問題:1.除了學習,目前你還有哪些最關心的問題得不到解決?2.你希望語文老師是怎樣的?第二天,調查收起來,我載成了一個冊子,對問題進行了整理。我發現我的學生真的了不起:除了學習以外,他們關注的東西很多,許多是我意想不到的。同時,我深感學生的思想沉重,背負的東西很多。男生普遍關注天體知識,也關心生活中的小事。但女生關注的就多了:與家人的關系,與親戚朋友的關系,與同學的相處;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我覺得這還成了我的一個大問題,我如何來跟他們一一解決?有的我沒有能力解決,因為知識面的問題;有的我無法解決,比如家庭中的問題,但我想我會想一些辦法:如把這些問題拿來在班隊活動課討論等。這第二個問題簡直叫讓我大開眼界:有跟我提意見的,有提建議的。綜合起來,學生需要“有幽默感”的老師占的比例很大,希望老師是嚴格的,希望老師理解學生,多與他們進行交流。
我覺得我豁然開朗了: 我的學生六年級了,他們自認為長大了,他們需要老師的理解,他們需要老師真正走進他們的心。如果一個個學生交流,一個個問題回答,我想會拖得很久,我想了些辦法:共同的問題在班上集體解答,如關于如何與父母溝通,如何與同學交往等;涉及到家庭問題的,我希望與他們面對面交流。但有的學生覺得有些問題不好開口,于是我采用了用筆交流,可以跟我寫紙條,可以在作業本上寫,我一一回復。第一次解答問題時, 我首先說的一句話是:同學們,“高處不勝寒”哪!??學生迷惑了,怎么解釋?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了,他說:“老師,我知道,比如你學習好,其他同學就嫉妒。”其他學生還是迷茫的樣子, 我說:“那好,就從剛才文山同學這個例子說起,如果大家都不以我為朋友,害怕我,不想和我交流,不跟我做朋友,我會感到很孤獨,我這種感受就可以叫做“高處不勝寒”哪!其實我真的很詫異,個別的孩子居然能有這種感受,他們竟會對這個詞有所理解。
我在思考:除了教書,作為人格豐滿的生活者、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幸福生活的創造者的教師,我們究竟還應該做些什么?現在的孩子,心里究竟背負了多大的壓力?家長與孩子之間,究竟有過多少交流?孩子究竟需要些什么?這些問題我還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我正在做一些事情。我爭取每天用一定的時間與學生進行個別交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管是心理的、家人的、朋友的,我爭取從朋友的角度與他們進行交流。同時我告訴他們,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我一定會回復的。個別與家長缺少溝通,或者不好溝通的,我會與家長取得聯系,幫助他們。我覺得從孩子身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學會生存》一書中的一段話就能說明問題:在馴化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總是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在解放教育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作為受教育者的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重新‘誕生’。同時,他還必須向受教育者建議:他應當作為教育的受教育者必須‘死去’,以便作為教育者的教育者而重生。這是一個往來不絕的連續過程。尊重孩子,向孩子學習,應該成為一個孜孜不倦的教育行動。
作為教師,如果走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境界,實則悲哀;能與學生成為朋友,那將是幸福的。這正是“孩子是歌,需要聆聽;孩子是舞,需要欣賞;孩子是花,需要澆灌;孩子是樹,需要培育。”如能陶醉于輕“歌”漫“舞”之境,掩映在紅“花”綠“樹”之間,孩子的生命將會體現出愉快成長的個性化、多樣化。自從開始做這件事情起,我感覺我的生活充實了許多。孩子們愿意與我親近了,很多知心話愿意與我交流了,他們學習的熱情高漲了。確實,教育是一門感動的藝術,是靈魂的回頭,是一種春風化雨的過程。教師只有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長,在錘煉中升華,在探索中進步,在積識中成智,才能在奉獻中快樂,在分享中成長。
作者郵箱: zhaozhaohui880@163.com
[走出高處不勝寒的境界(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愛的最高境界
5.境界同義詞是什么
6.春晚小品《境界》臺詞
10.文秘公文寫作的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