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語文活動課的設計
江蘇省江陰市環南路小學 華 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際中學會學習。”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正是語文教學創造性、實踐性的體現,也是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為此,小學語文活動課受到了廣大語文教師和教育理論工作者的關注,更受到了小學生的歡迎,成為語文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何使語文活動課的設計更科學、更合理、更受學生青睞呢?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目標全面化
語文活動課是活動課的一種,但又不僅僅是活動課,而是“語文+活動”的課程。它突出表現為語文學習在活動中進行,讓活動貫穿始終。為此,在設計語文活動課的目標時,既要將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的培養目標有機整合,又要重視學生收集、運用、創造信息能力的訓練,還要關注學生的合作和創新精神、競爭意識、情感熏陶、品德教育、心理素質訓練等,發揮活動的多重功能,使每項活動都能真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如學習了蘇教版第十一冊課文《長江之歌》后,我班開展了《我愛你,長江》的系列活動。活動分為四步:(一)學生搜集描寫長江的詞語、詩、詞、歌、文、圖、音像等信息,并匯總下發,讓學生讀、背;(二)組織學生到長江邊活動,并拍攝錄象;(三)上語文活動課,展示前兩個活動成果。活動課通過“走近長江(展示信息)--暢游長江(初步運用信息)--依戀長江(綜合運用下系信息)--贊美長江(創造信息)”這幾步進行;(四)總結拓展,小組合作展示研究成果。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學生豐富了有關長江的語言積累,培養了搜集、處理、運用和創造信息的能力,并進一步了解了長江的博大和壯美,激發了學生愛長江、愛家鄉、愛中華的情感。活動中,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競爭意識也得到進一步培養。
二、設計主題化
語文活動課雖然沒有具體的教學大綱和教材,也沒有什么固定的教學模式,但絕不等于可以放任自由,隨心所欲,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和課程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安排,并在一個確定的主題統率下,開展一系列的活動,這樣才能使活動課精彩紛呈,富有成效。
四月的第一個星期,我班舉辦了“安徒生童話周”。活動設計如下:(一)向全班學生征集本次主題活動的會標和吉祥物,由學生從候選作品中投票決定。(二)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了解安徒生生平、創作經歷和作品。(三)邀請童話作家到班級舉行講座,接受小記者采訪。(四)教師公開上童話賞析課。(五)在班內舉辦“故事會”“朗誦會”“表演賽”等。評選“故事大王”“朗誦能手”;開展“安徒生童話續編大獎賽”,評選出“童話大王”。(六)匯報表彰會。各小組將前階段的活動成果作一個展示。可以以故事、表演劇、朗誦、歌舞等形式匯報,也可以以小報、班級童話集、讀書心得等形式展示,最后老師表彰先進。這樣的主題活動,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漲,極受歡迎。
三、形式多樣化
語文活動課的操作形式不能一成不變,一定要多種多樣,讓孩子們有新鮮感、好奇感,對語文活動課充滿向往,欲罷不能。
1、競賽型 有計劃地開展語文競賽活動,對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極大的作用。競賽可在不同范圍、不同場合隨時舉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誰是兒歌王、成語大串聯、歇后語大獎賽、格言警句大家背、古詩中找春天、小小朗誦會、寓言故事新編、名句接龍、小小辯論會、課本劇表演賽、長文速讀賽等等。語文競賽活動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愛上語文。
2、表演型 小學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課文中的角色,通過表演課本劇或童話劇,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在某些課文的情節空白、濃縮處,拓展想象,在富有創造性的表演過程中培養想像力,促進語言發展,增強自信和勇氣。如學習了《小露珠》《半截蠟燭》等課文后,我組織學生自己創作、設計、表演課本劇,惟妙惟肖的表演獲得了小觀眾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3、游戲型 愛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最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學了蘇教版的《黃山奇松》《煙臺的海》《九寨溝》《廬山云霧》等精美的課文后,我和學生一起設計了小導游的游戲,請學生當導游,其余的學生做游客。導游挑自己最喜歡的景點給大家介紹。游客可隨時向導游提問,至于詞語接力、開火車、找朋友、救字游戲、語文大沖浪等游戲,更是我們的保留曲目,常玩不衰。
4、辯論型 小學生好勝心強,不服輸,常常為了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爭得面紅耳赤。根據這一特點,我們課上常開展一些小小的辯論會。學生為了在辯論中立于不敗之地,辯論前積極準備資料,編寫提綱,辯論中唇槍舌戰,既鍛煉了品頭表達能力和思維的敏捷性,又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如學習《最大的麥穗》后,同學們為“生活中我們應該追求最大的麥穗”和“生活中我們不應該追求最大的麥穗,而應該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展開了精彩的辯論;學完《九色鹿》,又為該不該救調達這樣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小人爭論不休;《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三借巴蕉扇》等課文,都曾引發了孩子們一場場生動而激烈的辯論。其觀點之鮮明,用詞之精彩,辯護技巧之高超,令我佩服不已。
5、賞析型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水平,可開設一些賞析型的活動課。如學了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我讓學生尋找關于冰心的介紹、資料、作品等,并拓展了她的《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小桔燈》等名篇,讓學生更了解冰心,喜愛冰心。再如,學完蘇教版第十冊《望月》一課后,我發現學生對其中描寫月色美的一段課文特別感興趣。于是,就讓同學們去搜集名家對月色的描寫。學生們找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寄小讀者?通訊九》,沈從文的《邊城》、巴金的《春》、峻青的《老水牛爺爺》等名篇的片斷,我特地增加了一節欣賞課。課上,同學們有滋有味地讀片段,爭先恐后地談感受,還配上音樂、圖畫進行欣賞,有的還爭著做小老師帶著大家一起讀、背。情難自抑時,我再讓學生動筆隨意寫點兒什么,各種描述或贊美月亮的句子從同學們筆端徐徐流淌出來,清新自如,引人入勝,真有些朱自清、沈從文的味道呢。有幾位同學還創作了詩和歌詞,令同學們贊不絕口。
6、綜合型 即把比賽、表演、游戲、調查、匯報等各種形式恰如其分地融合在一起,上一堂綜合課,如前面所例舉《我愛你,長江》就是一堂綜合型的語文活動課。學完《草原》,有的老師設計了《走進草原》,學了《恐龍》,設計了《我知道的恐龍》等語文綜合活動課中。
語文活動課的形式多種多樣,調研型、故事型、演講型、討論型、操作型、閱讀型等。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特長、學生的喜好、課文涉及的內容挑選合適的形式展開活動。
四、過程活動化
長期以來,語文課都是老師偏重講解、提問和分析,學生則“君子動口不動手”,因而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直得不到鍛煉。語文活動課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它主要表現為學生在活動中動手操作,動腦思維,動口表達,多種感覺器官密切配合,協調活動,通過看、聽、說、議、誦、贊、辯、唱、跳、畫、拼、擺、量、剪等多種形式,在做中學,動中悟,教、學、做合一,使語文訓練實而見活,動而有序,真正體現以活動促發展的教學理念,從而擺脫課堂教學慣用的講解、提問等手段,使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學習古詩《絕句》時,我一邊指導學生誦讀,一邊啟發想象,引導學生給詩配畫,再借畫讀詩,學生學得輕松活潑,情趣盎然。學習《剪枝的學問》后,我讓學生回去種盆月季。過段日子,嘗試著給月季剪枝。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剪枝的方法,領悟了“減少是為了增加”的道理。《快樂的節日》《長江之歌》等課文的學習,可變讀為唱,讓學生獲得更直接、更生動的感悟。
五、學生主體化
語文活動課十分強調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實踐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性。在活動中,教師的作用是指導、點撥、咨詢、協調和幫助,學生始終應當是主體,要全程、全員參與:自己選擇內容形式、自己設計、自己組織、獨立完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環節中:(1)活動前資料的搜尋、整理。(2)活動中,自我設計、自我表現、自我創造。(3)活動后,自我總結、自我評價。
“五一”長假期間,某班學生完成了一項他們自己倡議、自己商榷、自己布置的“特別作業”:每人設計一本有關“五一”的小冊子,內容包括:1.自行設計一張封面,題目自擬。2.介紹“五一”的由來。3.摘抄有關勞動的詩歌。4.介紹勞動模范的故事.5撰寫有關勞動的習作一篇。開學后的語文活動課上,全班同學設計的小冊子都參加了展評,學生投票選舉出《“五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五一”的對話》獲最佳創意獎;《走近“五一”》等獲最佳設計獎;《紅火火的“五一”》《“五一”,我對你說》等獲最佳編寫獎。這項“特別作業”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然,語文活動課不能僅僅為活動而活動,應當遵循“在活動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指導下活動”的原則。這樣的語文活動課才會使學生學有所得,其樂融融。
[談語文活動課的設計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成語活動課教案
6.團隊活動課教案
7.影視活動課教案
9.小學活動課教案
10.科學活動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