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提問

發布時間:2017-4-14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總是先布置幾個問題,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思考,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實施教學目標。它對教師講學生聽的“填鴨式教學”是一種革命,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和創新教育的要求,上述教學又明顯露出許多局限性。學生思考的問題都是教師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確定的教學目標、方法而設計的。不一定符合學生的學習水平、思維方式和內心需求。它似一只無形的手,控制著學生的思維方向,限制著學生的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阻礙著學生思維、個性的健康發展。同時,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極為不利。離開了教師,學生不能自主確定學什么,不懂得怎樣深入思考,說不出獨到的見解,提不出值得深思的問題。對此,我認為教學時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教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  

小學生天生就有著一雙智慧的眼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總愛“打破沙鍋”。但,那些發現往往是淺層次的,無序的。教學時,我充分利用學生好問的優勢,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從感知、感悟、鑒賞這三個層面引導學生掌握發現問題的方法,逐步形成善于發現問題的能力。  

一、感知層面  

感知是學生認知水平的最淺層面,它是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教學時,引導學生以課文題目、事情的來龍去脈、作者的創作方法等為切入點,進行思考。以對課文內容在整體上有個大致了解,為進一步感悟作好充分準備。  

1.緊扣文章題目。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煉地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有的準確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它是發現問題的有效切入點。可引導學生緊扣題目思考。如初學《草船借箭》時,學生提出:(1)誰向誰借箭?(2)是怎樣借箭的?(3)借到沒有?又如初學《獄中聯歡》時,學生提出:(1)監獄中怎么可以開聯歡會?(2)有哪些人參加了聯歡會?各表演了什么節目?  

2.追尋事情的來龍去脈。事情的來龍去脈包括時代背景、事情的前因后果等,它能促使學生理清課文層次,全面把握課文內容。可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思考。如初學《長征》時,學生提出:(1)紅軍是在怎樣的情況下長征的?(2)長征途中紅軍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克服的?(3)長征勝利沒有?  

3.體會作者的創作方法。創作方法主要包括寫作順序、表現手法、修辭等,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思考,有利于與作者產生共鳴。如初學《白楊》時,學生提出:(1)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記敘的?(2)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3)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辭?  

教學時,要給學生充足的朗讀時間,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才能為進一步發現打下扎實的基礎。否則,學生是很難有所發現的,必將使教學陷入尷尬的冷場。  

二、感悟層面  

感悟是學生認知水平的深層面,它是學生通過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自我加工,而獲得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理性認識。在學生對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導學生以困惑、情結等為突破口,深入探究,準確把握文章內涵。  

1.立足于自我困惑。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提出。它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極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學生提出:(1)課文主要寫的并不是爬山虎,為何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2)讓我十五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夏天變長了。是什么意思?(3)那片爬山虎總是那么綠。是什么意思?(4)作者為何兩次描寫滿墻的爬山虎?  

2.鐘情于千千情結。情感總是與認知相互交織在一起,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產生一定的情感體驗,或是喜悅,或是悲傷,或是痛恨……教師應善于捕捉鍥機,引導學生抒懷。如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時,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心潮澎湃,有的說:“我十分激動!”有的說:“我悲痛萬分!”有的說:“我慚愧極了!”有的說:“我無比痛恨!”我緊接著有引導:“你的情感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又投入了積極的思考之中。  

三、鑒賞層面  

鑒賞是學生認知水平的高級層面,它是人們對一個美好事物進行感受、理解、評判的過程,其內容主要包括語言、形象、情操等。在學生對教材有了準確的感悟后,可將欣賞和批判為立足點進行思考。在鑒賞過程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得以持續發展。  

1.引導欣賞。欣賞就是感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的樂趣。它有利于學生吸取課文的精華,可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成功之處進行思考,學會欣賞。如學完《落花生》后,學生提出:(1)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抓住議花生詳細描述,突出了重點。(2)作者拿桃子、蘋果、石榴和花生相比,鮮明地表現了花生默默無聞的可貴之處。(3)作者用樸素的語言生動地刻畫出了各個人物的形象。(4)作者運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現方法,即借花生的品質表明自己的心跡。  

2.鼓勵批判。批判是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做出系統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生活經驗進行評判教材。它有利于學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地學習知識。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批判課文的不足。如學完《窮人》后,學生指出:第二小節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應改為第一人稱“我”。學完《草原》后,學生提出:作者表現了草原人民好客,但只選擇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廣,應增加孩子們的活動。學完《鳥的天堂》后,學生提出:作者十分喜愛鳥的天堂,結尾卻只寫感到有一點兒留戀,不太恰當。學完《我的戰友邱少云》后,學生提出:課文開頭寫咳嗽一聲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敵人發現,而后面寫我扭轉頭一看和一股濃重的棉布焦味,敵人并沒有發現,不太真實。當然,學生的批判可能還很稚嫩,甚至是錯誤的。教師不能直接否定,應先給予贊賞,再引導學生討論提出的問題是否合理。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甚至形成爭論。只有在思維的碰撞中,學生才能形成深刻的體驗。  

讓學生發現問題,充分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技能和創新個性。然而,只有當發現的問題被提出時,一切才能成為可能。否則,那僅僅是發現而已。如流星,似閃電,再亮也只是瞬間,缺乏永恒的價值。教學中,許多學生正是如此,他們雖有新的發現,但往往羞于提出。學生不敢提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自信,不能確定自己的發現是否有價值,擔心由于不足而造成笑柄。特別是能力較低的學生,他們經歷了較多的挫折,自卑感強,自然不敢輕易表述。因此,只要我們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創設言論自由的氛圍,實現“對話”式教學,相信他們一定能敢于、勇于提出問題。 

 

[從創新的角度重新審視課堂提問]相關文章:

1.創新的課堂課件

2.看問題的角度

3.(從身為團員的角度)入黨申請書的范文

4.《看雪》課堂語錄

5.邊城的課堂課件

6.語言的角度賞析木蘭詩

7.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幾點策略的論文

8.小學教育高效課堂論文

9.課堂禮儀常識

10.匆匆課堂教案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日韩色老头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乱字幕 | 强奷乱码中文字幕熟无 | 婷婷网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 亚洲激情在线视頻 | 一级a一级a爰片免费免免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