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小語教學“耗時多,收效微”已是不爭的事實。盡管原因是眾多的,但我們教學上的弊端和失誤難辭其咎,也是不爭的事實。作為一名小語教師,痛心疾首之余,是否可以再審視一下我們的教學呢?
一、讀寫,多多就可益善?--未必!
誠如許多有識之士在眾多刊物或研討會上所呼吁的,多讀多寫是小語教學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然而,讀寫,多多就可益善嗎?許多教師或許頗有同感,在拼命鼓勵學生多讀多寫之后卻未見絲毫成效。翻閱教育心理學,我們不難發覺,盲目機械的多讀多寫是徒勞無功的,只有遵循教育心理學規律的多讀多寫,才能事半功倍。
1. 抽象,使知識概括化--多讀多寫的前站。
多讀多寫的目的不外是“積累-遷移-應用”,即讀中悟法,積累讀寫經驗,擴大知識背景;寫中練法,遷移讀寫經驗,形成讀寫技能。然而,積累并不是機械地儲存原始材料;遷移也不是自動的,所獲知識、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證它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得到遷移。賈德的概括化理論早已指出,“只有一個人對他的經驗進行概括,才可以完成從一種情境到另一種情境的遷移”。換句話說,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關鍵詞擴充法、找中心句法、求同求異等方法,從材料中抽象出基本的概括化的讀寫知識(特別是單元讀寫重點訓練項目),才能使散落在篇篇課文中的讀寫知識得以刨磨成耀眼的“明珠”,照亮遷移的“幽谷”。
2. 例證,使知識具體化--多讀多寫的回程。
不論是觀摩課,還是平常的教學,我們所見所做的不外是由“語言文字→讀寫知識”的分析與概括,常常被遺忘的是從“讀寫知識→語言文字”的知識具體化的路程。如此“半截子”教學,讀寫再多又有什么用?誠如心理學研究所表明的:“如果只用一個例子來解釋原則本身,學生就可能認為,只有這個例子適用于這個原則,其結果就只有很少的遷移效果”(美,索里)。我們只有在指導學生多讀多寫的時候注意引導學生聯系本組或其他文章,甚至他們自己的習作來印證已概括出來的讀寫知識,使概括化的讀寫方法得以回到具體語境中去深化,才能企望在知識的返樸歸真中,遷移讀寫知識,化知識為能力。
還有,為積累而多讀多寫,這應依據保持與遺忘規律,采用合理的識記方式,在“正確理解”與“快速記憶”、“有效保持”的前提下,實現知識與語感的厚積。
二、訓練,觸類就能旁通?--未必!
記得初為人師之際,或許是急功近利,或許是認識的膚淺,每當引導學生悟得某一讀寫方法,總是急于把同類的習題拋給學生,指望學生觸類旁通。然而,令人沮喪的是學生面對“如此相似”的習題竟然束手無策。前些時候,拜讀了索里的教育心理學,才幡然醒悟,原來遷移并不是自動的,即使兩種情境之間有同一性,還是不能保證遷移的出現;只有這個同一性被學生所感知,對它有清楚的認識,遷移才有可能實現。
1. 導分析,使新課題類化--觸類而旁通的船槳。
剖析許多例子,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解題發生困難或錯誤,大多是由于不善于從新課題中抽出與相關知識相同的要素,新課題不能類化,無法通過知識具體化的途徑來解決問題。如果我們善于引導學生對新出現的課題進行分析,并與本組課文或其他課文進行比較,去皮露骨,由表及里,找出新課題的的實質,找出新舊課題的關聯,就能把新課題納入已有的知識系統,在類化中觸類而旁通。
2. 導聯想,使舊知識再現--觸類而旁通的翅膀。
如果能夠由一件事物聯想到另一件事物,新舊課題的聯系便瞬間接通,新舊課題的同一性也就一目了然。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以新課題中的某些關鍵詞語為觸點,通過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和類屬聯想,找到事物之間的關聯,再現同類事物的有關知識,就能使在某一情境中學到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里,觸類也就旁通了。
三、導思,循循就是善誘?--未必!
再看看我們的課堂吧,40分鐘里哪位教師不在花費力氣“循循善誘”?孰不知,正是“雞毛蒜皮”式的循循善誘磨平了孩子創新的棱角,窒息了孩子智慧的火花!是的,學生難免會思路“熔斷”,然而,我們為什么不在“熔斷點”焊接,而非重新去架設線路?學生難免會錯過美妙的“景點”,然而,我們又為什么不在景點上“導游”,而非一路指指點點?學生難免會迷失學習的方向,然而,我們又為什么不在“十字路口”插上路標,而非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蒯福棣老師說得好,“課堂上教師要盡量講得少些,講在該講之處;問得少些,問在該問之處。”講得少卻講得精當,問得少卻問得神妙,這才是真正的“循循善誘”,這才是點石為金的藝術。
1. “航燈指引”導方向。
擺在孩子面前的篇篇課文,都擔負著一定的讀寫訓練任務,每個訓練項目之間又是環環相扣,由低及高,螺旋上升的。放任學生自流學習,學生難免會誤入迷宮,空手而回。我們應當圍繞重點訓練項目,結合課文重難點,設計一些精當的諸如學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學之類的導思導讀的習題作為“航燈”,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海洋中遨游。
2. “蛇打七寸”擊要害。
文有要穴,或為重點詞,或為中心句,或為關鍵段,具有挈領全文、揭示文旨之功,如同“蛇之七寸”。如果我們善于扣穴而擊,則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提領一頓,百毛皆順,也就無需喋喋然了。
3. “鋪橋修路”解疑點。
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正是學生憤悱之際、教師啟發之時。我們如果挈此時機,在思維阻塞點、新舊銜接處、學法關鍵上給予畫龍點睛的點撥,則啟而開其意,發而達其辭,破憤而通,變悱而達。
[小語教學勘誤雜談]相關文章:
1.讀書雜談教案
2.生活隨筆:幸福雜談
3.洗澡雜談(隨筆)
10.教學計劃與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