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下面是語錄網小編Lynn整理的經典語錄。(更多語錄信息請關注語錄網)
1. 對自己好點,因為一輩子不長;對身邊的人好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2. 很多事物,沒有得到時總覺得美好,得到之后才開始明白:“我們得到的同時也在失去.”
3. 不要因為寂寞而錯愛,不要因為錯愛而寂寞一生.
4. 人人都會錯過,人人都曾經錯過,真正屬于你的,永遠不會錯過.
5. 并不是每個故事,都有結局.
6. 生活,其實沒有什么大不了.
7. 難過的時候,原諒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人而已,沒有必要把自己看的這么堅不可摧.
8. 做一個快樂的女子,一定要快樂,不快樂也要制造快樂,笑容不一定能使世界綻放,卻可放松緊繃的胸膛
9. 假如你想要一件東西,就放它走.它若能回來找你,就永遠屬于你;它若不回來,那根本就不是你的.
10. 面對,不一定最難過.孤獨,不一定不快樂.
11.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12. 能夠慢慢培養的不是愛情,而是習慣
13.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云為雨,為虹為霞……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4. 人生如戲,角色早就定了,有人永遠是打手,有人永遠挨打。 ——余秋雨 《吾家小史》
15. 這里正是中華歷史的荒原: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咆哮時的怒目,丟盔棄甲后的軍旗。隨著一陣煙塵,又一陣煙塵,都飄散遠去。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6. 這種自衛和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實現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他們消除了志向,漸漸又把這種消除當作了志向。安貧樂道的達觀修養,成了中國文化人格結構中一個寬大的地窖,盡管有濃重的霉味,卻是安全而寧靜。于是,十年寒窗,博覽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與社會交手不了幾個回合,便把一切沉埋進一座座孤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
17. 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干和脆折。 ——余秋雨 《文化苦旅自序》
18. 早晨喝幾口木蘭的清露,晚上吃一把秋菊的殘朵。只要內心美好堅定,即使便是面黃肌瘦也不覺甘苦。我拿著木根系上白芷,再把薜荔花蕊串在一起,又將蕙草纏上菌掛,搓成一條長長的繩索。我要追尋古賢,絕不服從世俗。 ——余秋雨 《譯離騷》
19. 長大了知道世間本有太多的殘酷事,集中再多的善良也管不完人類自己,一時還輪不到牛。然而即使心腸已經變得那么硬也無法面對斗牛,因為它分明把人類平日眼開眼閉的忘恩負義,演變成了血淋淋的享受。 ——余秋雨 《行者無疆》
20. 為什么把擇定終身的職責,交給半懂不懂的年歲;為什么把成熟的眼光,延誤地出現在早已收獲過的荒原? ——余秋雨
21. 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把人性神化,付諸造型,又用造型引發人性,于是,他成了民族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在它的環抱里神人交融、時空飛騰,于是,它讓人走進神話,走進寓言,走進宇宙意識的霓虹。在這里,狂歡是天然秩序,釋放是天賦人格,藝術的天國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佛教理義 已被美的火焰 蒸餾,剩下了儀式應有的玄秘、潔凈和高超。只要是知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接受它的洗禮和熏陶。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2. "人世間最有吸引力的,莫過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發出的生命信號。這種信號是磁,是蜜,是渦卷方圓的魔井。沒有一個人能夠擺脫這種渦卷,沒有一個人能夠面對著它們而保持平靜。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3. 偉大見勝于空間,是氣勢;偉大見勝于時間,是韻味。古羅馬除氣勢外還有足夠的韻味,使它的氣勢也沁水籠霧,千年不燥。 ——余秋雨 《行者無疆》
24. 所謂偉大的時代,也就是誰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時代。 ——余秋雨 《借我一生》
25. 我不敢對我們過于龐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卻希望自己筆下的文字能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 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6. 在迪倫馬特筆下,羅慕洛斯面對日耳曼人的兵臨城下,毫不驚慌,悠然養雞。他容忍大臣們裹卷國庫財務逃奔,容忍無恥之徒誘騙自己家人,簡直沒有半點人格力量,令人生厭。但越看到后來越明白,他其實是一位洞悉歷史的智者。如果大車必然要倒,妄圖去扶持反而是一種騷擾;如果歷史已無意于羅馬,勵精圖治反而是一種反動。 ——余秋雨 《行者無疆》
27. 妓生涯當然是不值得稱贊的。蘇小小的意義在于,她構成了與正統人格結構的奇特對峙。再正經的鴻儒高士,在社會品格上可以無可指摘,卻常常壓抑著自己和別人的生命本體的自然流程。這種結構是那樣的宏大和強悍,使生命意識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嶺的圍困中變得恣肆和怪異。這里又一次出現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論:社會污濁中也會隱伏著人性的大合理……反之 ,社會歷史的 大光亮,又常常以犧牲人本體的許多重要命題為代價。《西湖夢》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8. 上海人的寬容并不表現為謙讓,而是表現為各管各。在道德意義上,謙讓是一種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義上,各管各或許更貼近現代寬容觀。承認各種生態獨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認到可以互相不相聞問,比經過艱苦的道德訓練而達到的謙讓更有深層意義。為什么要謙讓,因為選擇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讓你就要與你爭奪。這是大一統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點。為什以可以 各管各,因為 選擇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誰也不會吞沒誰。這是以承認多元世界為前提而派生出來的互容共生契約。 ——余秋雨 《文化苦旅》
29. 最讓人動心的是苦難中的高貴,最讓人看出高貴之所以高貴的,也是這種高貴。憑著這種高貴,人們可以在生死存亡的邊緣上吟詩作賦,可以用自己的一點溫暖去化開別人心頭的冰雪,繼而,可以用屈辱之身去點燃文明的火種。 ——余秋雨 《山居筆記》
30.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
31. 面對誣陷,不要反駁,不要申訴。不要企圖與誣陷者對話,不要企圖讓旁觀者憐憫。沒有陰影的高樓,一定還未曾建造;沒有藤纏的大樹,一定還氣節未到。 ——余秋雨 《北大授課》
32. 在夜雨中與家人圍爐閑談,幾乎都不會拌嘴;在夜雨中專心攻讀,身心會超常地熨貼;在夜雨中思念友人,會思念到立即尋筆寫信;在夜雨中挑燈作文,文字也會變得滋潤蘊藉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3.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風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余秋雨 《陽關雪》
34. 人生,只要還有一線希望,就還有無限的可能。 ——余秋雨 《霜冷長河》
35. 再小的個子,也能給沙漠留下長長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讓歷史吐出重重的嘆息。 ——余秋雨 《文化苦旅》
36. 熟悉也有毛病,容易失落初見時驚艷的興奮,忘卻粗線條的整體魅力,目光有仰視變為平視,很難說是把握得更牢了,還是松弛了把握。這就像我們交朋友,過于熟悉就變成尋常溝通,有時突然見到他翩然登臺或宏著面世,才覺得要刮目相看。 ——余秋雨 《行者無疆》
37. 許多更強烈的漂泊感受和思鄉情緒是難于言表的,只能靠一顆小小的心臟去慢慢地體驗,當這顆心臟停止跳動,這一切也就杳不可尋,也許失落在海濤間,也許掩埋在叢林里,也許凝練于異國他鄉一棟陳舊樓房的窗戶中。 ——余秋雨 《山居筆記》
38. 既然大樹上沒有一片葉子敢于面對風的吹拂、露的浸潤、霜的飄灑,整個樹林也便成了沒有風聲鳥聲的死林。 ——余秋雨 《山居筆記》
39. 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終會有一天從熱鬧中逃亡,孤舟單騎,只想與高山流水對晤。走得遠了,也許會遇到一個人,像樵夫,像路人,出現在你與高山流水中,短短幾句話,讓你大驚失色,引為莫逆之交。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會失去他,同時也就失去了你的大半生命。 ——余秋雨 《關于友情》
40. 一切達觀,都是對悲苦的省略 ——余秋雨 《行者無疆》
41. 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云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后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凄怨靈魂。 ——余秋雨 《山居筆記》
42. 這些天我已經領悟了太多的沙漠和廢墟,太多的寺廟和洞窟,都是一樣,讓我閃躲,讓我諦聽,讓我發呆。 我讀過很多解釋它們的規范文本,但一走到它們眼前就覺得全然不對。寫得并不錯,但沒有把最重要的東西寫出來。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好像只能感覺,無法概括。一經概括,感受立即受損,而且往往損及靈魂。 ——余秋雨
43. 堂皇轉眼凋零,喧騰是短命的別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鑄上妖冶的印記。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4. 空虛的傲然傲然到了天際,枉然的雄偉雄偉到了永遠。 ——余秋雨 《行者無疆》
45. 干凈的痛苦一定會沉淀,沉淀成悠閑,悠閑是痛苦的補償,痛苦是悠閑的襯墊。 ——余秋雨 《千年一嘆》
46. 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身后正是沉默的原因。 ——余秋雨 《文化苦旅》
47. 青春的力量無可壓抑,即便是地獄也能變成天堂。 ——余秋雨 《行者無疆》
48. 你永遠奔馳在輪回的悲劇/一路揚著朝圣的長旗 ——余秋雨
49. 中國文化從來離不開社會災難。我借清初和清末的民族主義激情來討論中國文化的思維災難,借東北的流放者來討論中國文化的生存災難;借渤海國的興亡來討論社會災難與群體生命的關系;借蘇東坡的遭遇來討論社會災難與個體人格的關系;借岳麓書院來討論文化應該如何救助愚昧的災難,借山西商人來討論文化應該如何來救助貧困的災難。 ——余秋雨 《借我一生》
50. 再也讀不到傳世的檄文,只剩下廊柱上龍飛鳳舞的楹聯。再也找不見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吊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 ——余秋雨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