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三年級語文說課稿合集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說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科利亞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评麃喌谝淮瓮诓坏侥鞠皇窃趺此伎嫉模评麃啅倪@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评麃嗂に伎嘞牒髮π』锇檎f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說教法
我們強調一堂好的語言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主動獲取。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精讀課文的教學,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合作學習。要提倡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指導,圍繞重點開展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閱讀的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三、說學法
根據以上教學方法,學生可采用“問一問,說一說,讀一讀”的方法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皢枴弊约翰欢牡胤,“說”自己理解地內容,“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學生始終在教師的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原則。
四、說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ǘ┲v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ㄈ绻敵醢严渥与S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右呀浲诘煤苌盍,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ā皡s”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W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
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保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趤砹渴酵诓坏侥鞠。
、劾麃喠课宀酵诘侥鞠。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ㄟ@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边@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ㄒ驗榭评麃啅淖约和谀鞠坏倪^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保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ㄎ覀冏鍪虑,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ㄈ┥罹空n文,理解課文前后內客的內在聯系
1.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么?”從文中哪些詞語看出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在變化?
。1)“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是說科利亞在埋木匣時年齡還小。
。2)“在那兒住了差不多四個年頭!边@里講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間經過了四年的時間。
。3)“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边@是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利亞長大了,步子也變大了,算術也學得多了。
(4)“科利亞也拿來鏟子,從家門口起量了十步,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沒找到匣子。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科利亞量了五步,又動手挖起來,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結:我們讀課文必須把文章的前后內容聯系起來讀,并邊讀邊想,才能真正讀懂課文。
。ㄋ模┎贾米鳂I
說說學完這篇課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書設計
15 科利亞的木匣
。ㄋ哪昵埃┞裎鍤q 步子小 十步
。ㄋ哪旰螅┩诰艢q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變化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7課《奇怪的大石頭》,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一、說設計理念;二、說對教材的解讀;三、說教學方法;四、說教學過程;五、說板書設計。
一、設計理念:
在新課標指導下,我本著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真實基礎為教學起點,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為目標,力求為學生創設愉悅、輕松、自主、開放的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語言,凸現語文本體,在濃濃的語文味中弘揚人文,積淀精神;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
下面,我就以人為本、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讀
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小時候玩耍時,對家鄉的一塊巨石產生了疑問,在老師和父親都未能解答的情況下,通過自己多年的研究終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來。
本文脈絡清晰,圍繞奇怪的巨石,作者將捉迷藏、向老師和父親請教、在英國求學、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時空發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體現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遵循刪繁就簡抓本位的原則,依據教材和低年級語文教學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會認8個生字,會寫12個字。正確讀寫奇怪、嚴嚴實實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自讀自悟、小組合作、教師指導下讀懂課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并學習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動腦、執著求索的可貴品質。
據新課標要求和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把讀懂課文,引導學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來的過程,領會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的作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是通過對話來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的,抓住對話來體會李四光的思考是層層深入的,李四光的問題是很有邏輯性的,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1、教法: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方法的設計十分重要,據新課標基本理念,針對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本課我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和讀中感悟式的教學方式,采用情感朗讀理解法和直觀教學的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過程中。
2、說法:根據教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中注重向學生滲透自讀自悟、合作探究的學法指導,整體把握、品詞析句、朗讀感悟等方法,悟出效,激活思,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教學過程:
本著教重啟發,學重思維感知的教學原則,為了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優化教學過程。下面我以第一課時為例來談教學環節的'設計:
。ㄒ唬┲苯咏翌},質疑導入
板書課題,齊讀,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針對學生的質疑,總結有價值的問題:大石頭怪在哪里?和李四光是如何思考和解決自己的疑問的?
【引導學生質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困惑的焦點,幫助教師把握學情,然后以學生的自主提問組織教學程序,以學定教,圍繞這樣兩個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增強學生課堂的主體性、自主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豐厚初讀,能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初讀環節上,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切切實實地接觸文本,在與文本充分接觸中自主識字,走進文本,做到不讀熟,不開講。隕等字音難點注意引導學生在語境中整體認讀。新課標中第二學段目標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對于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這是存在一定難度的,也是需要我們在平時扎扎實實訓練的。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講了什么?學生的回答可能會比較繁瑣和片面,此時我將逐步引導學生概括:主要人物是誰、做了什么事、結果怎樣?這樣,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時也提高了整體把握文本的能力。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本節課的設計其來有二:一是結合我校的《加強課外閱讀,提高學生自讀自悟能力》,第二,本課位于第一單元,學生已經學過,所以我把這節課的教學定位在上一節“大閱讀課”上,而這正是符合課標要求,加強學生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課內得法,課外受益。
說說教材:
《做一片美的葉子》是我國著名兒童作家金波爺爺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詩,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當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一下子被文章的意韻深深吸引,越讀越喜歡,盡管知道這篇文章有好多名教師執教過,自己的教學構思很難超越他們,但因喜歡還是選擇這篇課文作為自己閱讀課的文本。
說說目標:
1.在讀中品詞品句,感受葉和樹的和諧美。
2.在讀后片段仿寫,體驗讀和寫的和諧美。
說說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币虼,課堂上除了讓學生美讀課文,還欣賞了金波的另外一篇相類似的美文,通過朗讀體會到文章的美,努力實踐以學生的“美文朗讀”替換教師的“繁講冗析”,用師生間充滿靈性的朗讀、對話營造詩情新課堂,讓學生樂學愿學。針對教材,針對目標,這堂課的教學我們從三個版塊推進:
版塊一:賞讀舊文,悟情悟理
我一直認為,語文課堂教學是離不開詩意的學習氛圍的,因此,開課伊始,我說:“同學們,這就是我們可親可敬的金波爺爺,他最喜歡小朋友了,這一輩子為我們寫了很多優美的詩歌,編寫了好多好多好聽的童話故事,其實,同學們也讀過金波爺爺的文章,就是我們學過的《做一片美的葉子》。”當金波畫面出現,當學生身置此景,話語便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門似春之柴扉,輕輕洞開。
接下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圍繞最能打動自己的句子最能引起自己共鳴的句子反復品讀,用自己小小的心靈去感受文字背后深邃的意境。在這里攫取一小片段與大家分享:
當學生找出這句話時,我通過課件展示葉在不同季節的不同形態,比如“肥美”、“嫩綠”、“飄零”,然后把文本的這段話變為豎行,成為了詩的格式。色彩鮮明的畫面、與書本不同的句型,都喚起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喚起孩子們內心對美的`向往和追求。
版塊二:品讀新文,陶情冶性
當學生閱讀的欲望完全被調動起,我及時推薦 金波老人在《做一片美的葉子》系列散文詩中的另一篇文章《綠葉》,讓孩子們運用剛才學習的方式合作學習。此時,當學生“零距離”觸摸、品味作品時,已不再是一個毫無主見、毫無思想的人,閱讀轉化一種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在這個環節的末尾,當學生充分品讀后,課件出示這樣一個畫面:在樹葉的片片繁茂中,我說:“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片美的葉子,班集體、學校、家鄉、祖國就是一棵美的大樹,就讓我們努力去做一片美的葉子吧!痹趦灻赖囊魳仿曋,師生共同朗讀《綠葉》。
版塊三:動手實踐,拓展延伸
品讀完兩篇文章,要求學生能按照課文第一部分仿寫一段話,此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在仿寫中感受文字的美,體會文章的內涵。
說說自己的幾點感受:
今天我所向大家闡述的,是自己和學校同事在這半個月來研究這節課,在研究信息技術如何有效地與學科整合的痛并快樂著的蟬蛻過程。
正如開始所說,文章語言優美,但蘊涵的道理對于三年級孩子來講是有一定難度的。那么,如何讓剛上三年級的學生從文字中去品味文章內涵,如何上好這節課,我拿著書無從下手,也翻閱了大量資料,不怕告訴大家,第一次試教時只上了十分鐘就上不下去了,含著淚請求校長要結束試教。接下來的幾天,我一直都處在一種煩躁、焦慮、無助、茫然、困惑的狀態中,甚至有過逃避的念頭。在領導、同事姐妹般的擁抱、鼓勵下,在大家的共同學習中,我慢慢悟出其深刻的內涵:
1、“整合”中的“整”,有“調整”、“重整”、“整治”、“整改”等豐富內涵。
2、“整合”的目的和意義不僅是為了發揮信息技術的工具功能,而是賦予了新的教育意義
3、通過“整合”促進教學模式的變革,“整合”,是為了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即培養學生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反思之前的教學設計,整個教學環節還是教師在牽引學生,學生在教師預設的情景中被動學習,而不是主動探究。當初的設計意圖,只是想通過運用信息技術營造詩情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感受文章的意韻,感悟文章的內涵,而忽略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忽視了該如何將現代信息技術整合與優化課堂教學相結合。
于是,有了現在呈現給大家的這節課。說真的,且不問我這節課的獎項如何,我想說,在參與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實踐中,我收獲了。真的,這,就足夠了。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讓學生懂得關愛別人,做一個富有愛心的人,是三年級語文上冊最后一個單元的主題。愛是什么?該怎樣去表達?則是我在這一單元學習中引領孩子思考的問題。
《好漢查理》是這一單元中的一篇文章。本課通過講述一個自稱好漢的調皮男孩查理在幫助一個小女孩杰西的同時,也得到杰西的理解和尊重。在兩個人互相友好的幫助中,查理也改正了自身缺點,下決心做一個真正好漢的故事。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理解和尊重這種關愛的`重要性。
知識與能力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
2、從事件的發展中發現查理的變化。
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這個故事的學習,要讓大家明白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消除戴“有色眼鏡”看人、給人定位的不好現象,互相關愛。
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突破
重點
1、讀懂課文內容,體會查理和杰西各自的思想感情。
2、理解查理發生變化的原因。
難點
理解查理在與杰西的交往中發生變化的原因。
教學突破
課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讓學生自己多讀多討論,理解好漢查理從眾人眼中的調皮孩子到小女孩杰西眼中的好伙伴的變化,從思考、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明白查理決心做一個真正好漢的原因。
二、教法解析
1、學生自讀課文,結合老師的問題在和同學的討論中讀懂課文。
2、教師幫助學生理出事情的發展順序,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體會查理的變化及原因。
教師準備
1、仔細研讀教材,整理課文內容,精心準備相關課文問題。
2、準備多媒體課件
三、學情解析
我班現在共有學生51人,基礎都比較薄弱。尤其是閱讀方面,由于平時所涉獵的范圍比較狹窄,加之以前訓練較少,閱讀理解能力偏弱。
三年級的學生,需要鍛煉默讀能力了。為了下學期更好的教學,需要在本學期最后的時間里加緊朗讀、默讀能力的培養提高。本課的教學中應以學生多讀多想多思為主,教師應擺正心態,避免過多占用學生的時間。
學生準備
預習文中加拼音的字詞。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狼和鹿》是一個關于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群,捕殺兇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饑荒、疾病流行。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作者按“平衡——失衡——道理”的思路來構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統一。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蔥綠,小鳥歌唱,鹿群嬉戲,惡狼出沒,歡樂與危險同在,進攻與提防并存,組成了自然統一體。失衡--狼被捕殺,災難降臨。文章從兩個方面展開敘寫:一是人們組成狩獵隊捕殺兇狼,消滅鹿群的天敵;二是鹿群從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長,造成嚴重饑荒和疾病流行。最后得出生態平衡至關重要的道理。課文寓自然科學知識與生動的故事中,通過形象的描述,具體的數據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憑借對課文的朗讀感悟,知道事物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破壞生態平衡將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
【說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的主要教學思路是:以讀為主線,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課文。在一幅幅鮮明畫面,一個個具體數據的對比中悟情明理。通過討論,讀書比賽等多種形式,采用電教手段,創造一個聲、色、形有機結合地教學情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此,我準備分二課時完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第二課時:精讀感悟,體情悟理。
【說教學重點、難點】
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在讀讀、議議、比比中突破重點、難點。讓孩子們在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課文,明白課文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具體說一說第二課時是如何突破重點、難點的。
【說教學過程】
一、興趣導讀,讀中入境。
興趣是孩子們最好的老師。在揭題之后,創設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是怎么樣的呢?讓學生帶著興趣讀第一小節。接著問“你喜歡這樣的森林嗎?說一說你的理由!睂W生可以喜歡森林的生機勃勃,喜歡鹿的活潑美麗。學生也可以不喜歡森林中狼的貪婪和兇殘。這樣的設計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現個體發展、展現其問題解決能力的舞臺,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思路說說自己的看法。
“凱巴伯森林當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讓學生自由去讀一讀,通過具體的數據體現人們捕殺狼數量之多。
二、讀中對比,讀中悟情。
第三小節課文中出現的“自由王國”讓三年級的`學生動理解有一定的難度,而理解加上引號的“自由王國”更是困難了。教學時我準備這樣去突破這一難點:“凱巴伯森林從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國,鹿在那兒怎樣自由生活的?這一自由王國真的是鹿的自由王國嗎?”通過這二個有層次的問題讓學生明白:狼被消滅后,鹿無憂無慮地生活。但另一方面,正因為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毀,病毒傳染。接著讓學生把一、三小節對比,體會狼被捕殺前后森林和森林中的鹿有何不同。引導學生想像森林被毀,鹿群生病的樣子。學生在兩兩對比中引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從中感悟、體會、理解。
三、合作學習,說話明理。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讓學生自讀這一小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系文中的句子說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大壞蛋”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蘊含的道理。學生自由地將自己的發現、想法和結論進行交流和共享。教師在其中只是一個顧問,一個參謀,一個引導者。最后課堂延伸,學科整合。不過,這里的處理,我沒有抓住課堂上的生成資源:學生的理解有偏差,教師的引導沒有體現出來,而只是進行了總結。
以設計森林警示牌的形式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教師可適當介紹有關生態平衡的知識,再請學生談談生活中沒有注意生態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事例。課后收集這樣的事例。這樣就拓寬了學生學習語文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的相互交叉中,滲透整合,開闊視野,獲得現代社會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第二課時的教學首先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讀中入境。然后讓學生在讀中對比,讀中悟情,組織指導學生合作學習,說話明理。最后課堂延伸,學科整合?傊寣W生在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中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課堂教學中,如果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學習方法等得到最大的發展和提高便是我莫大的欣慰!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4號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冀教版教材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第12課《伙伴》。我說課的內容分為六部分。
一、教材分析
第三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受真情”,《伙伴》這篇課文講述的是發生在獵人和他的伙伴——獵狗、烏鴉之間的故事。它們互相關心,彼此牽掛,很多細節都令人感動。這個故事會引發學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結交朋友,如何和朋友友好相處等現實問題,對學生很有人生指導意義。
二、學情分析
學生課前預習本課,了解了課文大意,能夠正確的朗讀課文,但對重點生字詞的理解有所欠缺。對文中“伙伴”一詞的內涵理解比較片面。 基于以上分析,我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五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掌握十一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中講了關于“伙伴”的哪些事。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勾畫重點語句,情感朗讀,來理解課文。
2、鼓勵學生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談出自己的體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理解課文,體會伙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伙伴之間的情意,與伙伴友好相處。啟發學生思考“怎樣才是真正的伙伴”。
四、教學重點:
要讓學生體會文中“伙伴”間的關心、幫助與牽掛,珍愛生活中的“伙伴”間的情誼,重新認識自己身邊的伙伴。
五、教學方法
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交流,以朗讀促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礎上,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經歷談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孩子們已經預習本課,了解大意,通過查字典、問家長,對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對不理解的詞語,初步理解它的意思。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增強獨立性,對課文有了初步了解,有利于深入了解課文內容,當堂鞏固知識。
第一環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直接出示課題《伙伴》,(板書:伙伴)。
今天我們來學習《伙伴》,仔細觀察這兩個字你有什么發現?(學生會說都有“單人旁”),老師再接著問,與什么有關呢?(學生會說與人有關),你們知道什么是伙伴嗎?(學生可能會說伙伴就是朋友,就是在一起玩的人)通過這樣的交流,既滲透了漢字教學,又了解學生對伙伴的理解程度,為下面的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環節:自讀課文、深入理解
。1)在預習的基礎上小組內檢查讀課文。在讀的過程中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決字詞。聯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小組合作解釋、師生共同理解等等,利用多種學習方法有效的進行自主、合作學習。
(2)接著檢查認讀情況,首先出示3個句子,然后出示8個詞,最后出示9個字,分別采用指名讀、開火車讀、小組讀、齊讀、自由讀等多種形式鞏固學生的認讀,為下面的學習掃清障礙。
(3)指名讀課文。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教師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講了幾個人物之間的幾件事?”的問題指導學生從兩方面把握故事:一是護林人馬哈多和獵狗救助烏鴉;二是烏鴉和獵人救助獵狗。(板書:馬哈多、獵狗、烏鴉)
這里的問題還隱含了獵人與獵狗、烏鴉之間的平等與真情。
第三環節:品讀課文,感悟文本,體會真情。
。1)在學生掃清字詞障礙并對課文主要內容有較好把握的基礎上,出示本課中心問題:“讀一讀,說一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他們是伙伴?是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體會到的,先用“——”畫一畫,并把自己的理解、想法、感受寫在旁邊,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在這個環節中,我鼓勵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并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自學與小組合作,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只在學生有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指導,保證學生自我思考和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充分體現 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圍繞中心問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
。2)學生匯報交流討論結果。在引導學生交流過程中,讓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進行感悟。(讀幻燈片)
比如:通過“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里,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感受三個伙伴在一起和諧幸福的生活。
通過重點語句“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得了大病”等,來讓學生感悟馬哈多對獵狗的關心和牽掛,(板書:牽掛)。從“焦急不安”中可以看出他們三個誰也離不開誰,都把自己的伙伴裝在心里
。ū经h節設計的目的是,挖掘重點詞語、句子進行感情滲透,讓學生體會伙伴在一起的快樂,及伙伴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
。3)當學生談到“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時,同時出示:“烏鴉叼著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的在后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痹谶@設計了多義詞的教學,讓學生說一說“究竟”一詞在兩個句子中的不同意思。可以通過換詞的辦法,讓學生弄清楚第一個究竟是“到底”的意思,第二個究竟是“怎么回事”的意思,初步感知多義詞。
原來,可愛的獵狗掉進枯井,井太深,爬不出來。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體會到烏鴉為救獵狗不辭辛勞地在家與枯井間奔波,正是在烏鴉的關愛下,獵狗才活了下來,也可以說是愛心使獵狗獲得了新生,從中可以看出烏鴉對伙伴的關心,愛護。)(板書:關愛)。
(對學生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通過朗讀將理解深化。)
。4)馬哈多看著她的兩個好伙伴,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全班齊讀最后一段,體會馬哈多為什么流下淚水?
。ㄊ菫楂C狗失而復得而流下的.欣喜的淚,是看到兩個好伙伴和睦相處、互相關愛而流下的激動的淚,是為三個伙伴又可以在一起富有詩意的生活而流下的欣慰的淚。)
(5)第一課時結束后,我會布置一個這樣的作業:請小組內的同學分工合作將這個故事排演成課本劇。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學生興趣,排演課本劇的過程就是對課文內容再理解的過程。
第二課時:
第四環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請幾個小組展示課本劇,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生生間的評價,更要滲透“以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
第五環節:結合實際,體驗感情
。1)從課文故事引發開去,理解“伙伴”的含義!巴瑢W們,學了這篇課文后,你覺得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伙伴呢?請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睂W生的理解從學習本課之前“在一起玩就是好朋友”的層面將上升到“伙伴應該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進步,能夠和諧相處,在一起很幸福”的層面。(板書:互相幫助)緊接著請學生以“伙伴是”進行寫話練習。這樣的設計既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又幫助學生深刻感受到了伙伴之間的相互關心和彼此牽掛,珍惜伙伴之間的情意,與伙伴友好相處。)(板書:彼此關心)
。2)我認為教師的教學決不能“就課論課”,而應該站到真正為學生的成長負責的高度。所以我會引導學生思考“作為朋友,你為你的伙伴做過些什么?”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學會和伙伴和睦相處,彼此關心,互相幫助。
交朋友是學生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雨果曾說過“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但有句名言說的好“偽裝的朋友要比兇惡的敵人更壞”,所以文章學到這,為了升華主題引起孩子們的思索,我會給學生出示《農夫與蛇》的故事,讓學生閱讀后再來談一談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交朋友。(出示圖片)
。ㄎ疫@樣設計的目的是將文本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升華文本內涵,使學生學會思辨,懂得人與人之間既有像馬哈多、獵狗、烏鴉一樣真心關懷對方的真情,但如果交友不慎也會遇到像蛇一樣對幫助自己的人反咬一口的人。所以交朋友應該睜大明亮的眼睛,交益友而非損友。)
第六環節:鞏固練習
本課出現了多義詞,了解多義詞能幫助我們更準確的理解文章和表達情感,所以在此環節我設計了兩個練習。首先出示兩組句子,讓學生通過反復讀感受“講究”、“麻煩”兩個詞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接著加大難度請學生用“驕傲”的不同意思各說一句話。這個練習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交流合作中完成,讓孩子們的思維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第七環節: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在識記生字時,重點指導“巡” “邏”兩個字,我會問學生這兩個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學生會說都有走之旁)再問走之旁與什么有關?(走之旁是由“走”字變化而來的,因此與行走有關)。接著問這兩個字是什么結構?(學生會說半包圍結構)因此在書寫時要先里后外,再指導筆順筆畫。
以上就是我對《伙伴》這篇文章的說課。蕭伯納曾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我們每人仍只有一個蘋果;如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人就有了兩種思想!彼裕M魑活I導、老師能提出寶貴建議,因為我渴望有像您一樣的良師益友。
謝謝!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三年級說課稿02-11
《語文》說課稿08-30
《語文》說課稿05-10
語文說課稿語文說課稿范文05-04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03-12
三年級語文《石榴》說課稿09-10
三年級語文《掌聲》說課稿07-19
小學語文三年級說課稿06-14
三年級語文說課稿09-10
三年級語文《小蝦》說課稿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