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篇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的書面材料,它在我們的學習、工作中起到呈上啟下的作用,不妨讓我們認真地完成總結吧。如何把總結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一、動能
如果一個物體能對外做功,我們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 Ek=mv2,其大小與參照系的選取有關。動能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物理量。是相對量。
二、動能定理
做功可以改變物體的能量。所有外力對物體做的總功等于物體動能的增量。 W1+W2+W3+=mvt2—mv02
1、反映了物體動能的變化與引起變化的原因力對物體所做功之間的因果關系。可以理解為外力對物體做功等于物體動能增加,物體克服外力做功等于物體動能的減小。所以正功是加號,負功是減號。
2、增量是末動能減初動能。EK0表示動能增加,EK0表示動能減小。
3、動能定理適用單個物體,對于物體系統尤其是具有相對運動的物體系統不能盲目的應用動能定理。由于此時內力的功也可引起物體動能向其他形式能(比如內能)的轉化。在動能定理中。總功指各外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這里我們所說的外力包括重力、彈力、摩擦力、電場力等。
4、各力位移相同時,可求合外力做的.功,各力位移不同時,分別求力做功,然后求代數和。
5、力的獨立作用原理使我們有了牛頓第二定律、動量定理、動量守恒定律的分量表達式。但動能定理是標量式。功和動能都是標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則分解。故動能定理無分量式。在處理一些問題時,可在某一方向應用動能定理。
6、動能定理的表達式是在物體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得出的。但它也適用于變為及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即動能定理對恒力、變力做功都適用;直線運動與曲線運動也均適用。
7、對動能定理中的位移與速度必須相對同一參照物。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汽車做勻變速運動,追趕及相遇問題
在兩物體同直線上的追及、相遇或避免碰撞問題中關鍵的條件是:兩物體能否同時到達空間某位置。因此應分別對兩物體研究,列出位移方程,然后利用時間關系、速度關系、位移關系解出。
(1)追及
追和被追的兩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離有極值的臨界條件。
如勻減速運動的物體追從不同地點出發同向的勻速運動的物體時,若二者速度相等了,還沒有追上,則永遠追不上,此時二者間有最小距離。若二者相遇時(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則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臨界條件;若二者相遇時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則被追者還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機會,其間速度相等時二者的距離有一個較大值。
再如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運動的物體追趕同一地點出發同向勻速運動的物體時,當二者速度相等時二者有最大距離,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運動的兩物體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運動的'物體,當各自發生的位移的絕對值的和等于開始時兩物體間的距離時即相遇。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運動學問題是力學部分的基礎之一,在整個力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講運動的初步概念,描述運動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貫穿了幾乎整個高中物理內容,盡管在前幾年高考中單純考運動學題目并不多,但力、電、磁綜合問題往往滲透了對本章知識點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圖像問題頻頻出現,且要求較高,它屬于數學方法在物理中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一章運動的描述
專題一:描述物體運動的幾個基本本概念
◎知識梳理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的改變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它包括平動、轉動和振動等形式。
2.參考系:被假定為不動的物體系。
對同一物體的運動,若所選的參考系不同,對其運動的描述就會不同,通常以地球為參考系研究物體的運動。
3.質點: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它是在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為使問題簡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僅憑物體的大小不能視為質點的依據,如:公轉的地球可視為質點,而比賽中旋轉的乒乓球則不能視為質點。 ’
物體可視為質點主要是以下三種情形:
(1)物體平動時;
(2)物體的位移遠遠大于物體本身的限度時;
(3)只研究物體的平動,而不考慮其轉動效果時。
4.時刻和時間
(1)時刻指的是某一瞬時,是時間軸上的一點,對應于位置、瞬時速度、動量、動能等狀態量,通常說的“2秒末”,“速度達2m/s時”都是指時刻。
(2)時間是兩時刻的間隔,是時間軸上的一段。對應位移、路程、沖量、功等過程量.通常說的“幾秒內”“第幾秒內”均是指時間。
5.位移和路程
(1)位移表示質點在空間的位置的變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線段的長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當物體作直線運動時,可用帶有正負號的數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時表示其方向與規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則相反。
(2)路程是質點在空間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在確定的兩位置間,物體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與質點的具體運動過程有關。
(3)位移與路程是在一定時間內發生的,是過程量,二者都與參考系的選取有關。一般情況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當質點做單方向直線運動時,二者才相等。
6.速度
(1).速度:是描述物體運動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時速度:運動物體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體在某段時間的位移與所用時間的比值,是粗略描述運動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與位移方向相同。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與物體不同的`運動階段有關。
③v=s是平均速度的定義式,適用于所有的運動,t
(4).平均速率:物體在某段時間的路程與所用時間的比值,是粗略描述運動快慢的。 ①平均速率是標量。
②v=s是平均速率的定義式,適用于所有的運動。 t
③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等的,只有物體做無往復的直線運動時二者才相等。 ◎例題評析
【例1】物體沿直線向同一方向運動,通過兩個連續相等的位移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1=10m/s和v2=15m/s,則物體在這整個運動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分析與解答】設每段位移為s,由平均速度的定義有
v=2s?t1?t22vv2s?12=12m/s s/v1?s/v2v1?v2
[點評]一個過程的平均速度與它在這個過程中各階段的平均速度沒有直接的關系,因此要根據平均速度的定義計算,不能用公式v=(v0+vt)/2,因它僅適用于勻變速直線運動。
【例2】.一質點沿直線ox方向作加速運動,它離開o點的距離x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
32x=5+2t(m),它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為v=6t(m/s),求該質點在t=0到t=2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和t=2s到t=3s間的平均速度的大小。
【分析與解答】當t=0時,對應x0=5m,當t=2s時,對應x2=21m,當t=3s時,對應x3=59m,則:t=0到t=2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1?x2?x0=8m/s 2
x3?x2=38m/s 1
[點評]只有區分了求的是平均速度還是瞬時速度,才能正確地選擇公式。
【例3】一架飛機水平勻速地在某同學頭頂飛過,當他聽到飛機的發動機聲音從頭頂正上方
0傳來時,發現飛機在他前上方與地面成60角的方向上,據此可估算出此飛機的速度約為聲
速的多少倍? t=2s到t=3s間的平均速度大小為v2?
【分析與解答】設飛機在頭頂上方時距人h,則人聽到聲音時飛機走的距離為:3h/3對聲音:h=v聲t對飛機:h/3=v飛t
解得:v飛=v聲/3≈0.58v聲
[點評]此類題和實際相聯系,要畫圖才能清晰地展示物體的運動過程,挖掘出題中的隱含條件,如本題中聲音從正上方傳到人處的這段時間內飛機前進的距離,就能很容易地列出方程求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主要知識點
(一)運動的描述
1.內容標準
(1)通過史實,初步了解近代實驗科學產生的背景,認識實驗對物理學發展的推動作用。
例1了解亞里士多德?關于力與運動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方法。
例2了解伽利略?的實驗研究工作,認識伽利略有關實驗的科學思想和方法?。
(2)通過對質點?的認識,了解物理學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點,體會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3認識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把物體看成質點。
(3)經歷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
例4用打點計時器?、頻閃照相或其他實驗方法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
例5通過史實,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體運動?所用的實驗和推理方法。
(4)能用公式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
2.活動建議
(1)通過實驗研究質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從中了解空氣對落體運動的影響。
(2)通過查找資料等方式,了解并討論伽利略對物體運動的研究在科學發展和人類進步上的重大意義。
(二)相互作用與運動規律
1.內容標準
(1)通過實驗認識滑動摩擦?、靜摩擦?的規律,能用動摩擦因數?計算摩擦力。
(2)知道常見的形變,通過實驗了解物體的彈性,知道胡克定律?。
例1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所用彈簧的形狀及使用目的(如獲得彈力或減緩振動等)。
例2制作一個簡易彈簧秤?,用胡克定律解釋其工作原理。
(3)通過實驗,理解力的合成與分解,知道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區分矢量與標量,用力的合成與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例3研究兩個大小相等的共點力在不同夾角時的合力大小。
(4)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與物體質量、物體受力的關系。理解牛頓運動定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
例4通過實驗測量加速度、力、質量,分別作出表示加速度與力、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的圖像,根據圖像寫出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式。體會探究過程中所用的科學方法?。
例5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說明物體所受的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5)認識單位制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意義。知道國際單位制中的力學單位。
例6在等式?中給定k= 1,從而定義力的單位。
2.活動建議
(1)調查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利用靜摩擦?的事例。
(2)通過各種活動,例如乘坐電梯、到游樂場乘坐過山車等,了解和體驗失重與超重。
(3)根據牛頓第二定律,設計一種能顯示加速度大小的裝置。
(4)通過聽講座、看錄像等活動,了解宇航員的生活,了解在人造衛星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嘗試設計一種在人造衛星或宇宙飛船上進行微重力條件下的實驗方案。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一、運動學的基本概念
1、參考系: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都是相對于參考系在而言的。通常以地面為參考系。
2、質點:
(1)定義:用來代替物體的有質量的點。質點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學的抽象。
(2)物體可看做質點的條件:研究物體的運動時,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研究結果的影響可以忽略。且物體能否看成質點,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物體可被看做質點的幾種情況:
①平動的物體通常可視為質點。
②有轉動但相對平動而言可以忽略時,也可以把物體視為質點。
③同一物體,有時可看成質點,有時不能.當物體本身的大小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不能忽略時,不能把物體看做質點,反之,則可以。
【注】質點并不是質量很小的點,要區別于幾何學中的“點”。
3、時間和時刻:
時刻是指某一瞬間,用時間軸上的一個點來表示,它與狀態量相對應;時間是指起始時刻到終止時刻之間的間隔,用時間軸上的一段線段來表示,它與過程量相對應。
4、位移和路程:
位移用來描述質點位置的變化,是質點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是矢量;
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
5、速度:
用來描述質點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是位移與通過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其定義式為,方向與位移的方向相同。平均速度對變速運動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2)瞬時速度:是質點在某一時刻或通過某一位置的速度,瞬時速度簡稱速度,它可以精確變速運動。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它是一個標量。
6、加速度:用量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義式為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與速度的變化量方向相同(注意與速度的方向沒有關系),大小由兩個因素決定。
補充:速度與加速度的關系
1、速度與加速度沒有必然的關系,即: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也大;
(2)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也大;
(3)速度為零,加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4)加速度為零,速度不一定也為零。
2、當加速度a與速度V方向的關系確定時,則有:
(1)若a與V方向相同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增大。
(2)若a與V方向相反時,不管a如何變化,V都減小。
二、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及其應用
1、定義: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速度的變化都相等的直線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基本規律,可由下面四個基本關系式表示:
(1)速度公式
(2)位移公式
(3)速度與位移式
(4)平均速度公式
3、幾個常用的推論:
(1)任意兩個連續相等的時間T內的位移之差為恒量
△x=x2-x1=x3-x2=……=xn-xn-1=aT2
(2)某段時間內時間中點瞬時速度等于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一段位移內位移中點的瞬時速度v中與這段位移初速度v0和末速度vt的關系為
。
4、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比例式(2)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中的幾個重要結論:
①1T末,2T末,3T末……瞬時速度之比為:
v1∶v2∶v3∶……∶vn=1∶2∶3∶……∶n
②第一個T內,第二個T內,第三個T內……第n個T內的位移之比為:
x1∶x2∶x3∶……∶xn=1∶3∶5∶……∶(2n-1)
③1T內,2T內,3T內……位移之比為:
xⅠ∶xⅡ∶xⅢ∶……∶xN=1∶4∶9∶……∶n2
④通過連續相等的位移所用時間之比為:
t1∶t2∶t3∶……∶tn=
三、自由落體運動,豎直上拋運動
1、自由落體運動: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的下落運動,因為忽略了空氣的阻力,所以是一種理想的運動,是初速度為零、加速度為g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自由落體運動規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④下落到地面所需時間:
3、豎直上拋運動:
可以看作是初速度為v0,加速度方向與v0方向相反,大小等于的g的勻減速直線運動,可以把它分為向上和向下兩個過程來處理。
(1)豎直上拋運動規律
①速度公式:
②位移公式:
③速度—位移公式:
兩個推論:
上升到最高點所用時間:
上升的最大高度:
(2)豎直上拋運動的對稱性
如下圖,物體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A、B為途中的任意兩點,C為最高點,則:
(1)時間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中從A→C所用時間tAC和下降過程中從C→A所用時間tCA相等,同理tAB=tBA。
(2)速度對稱性
物體上升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與下降過程經過A點的速度大小相等。
【注】在豎直上拋運動中,當物體經過拋出點上方某一位置時,可能處于上升階段,也可能處于下降階段,因此這類問題可能造成時間多解或者速度多解。
四、運動的圖象,運動的相遇和追及問題
1、圖象:
(1)x—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位移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②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③圖線斜率的意義: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速度的大小;
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物體方向。
④兩種特殊的x-t圖象
勻速直線運動的x-t圖象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若x-t圖象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則表示物體處于靜止狀態。
(2)v—t圖象
①物理意義:反映了做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②圖線斜率的意義:
a.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大小表示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的大小
b.圖線上某點切線的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③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意義:
a.圖象與坐標軸圍成的面積的數值表示相應時間內的位移的大小。
b.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上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正方向;若此面積在時間軸的下方,表示這段時間內的位移方向為負方向。
③常見的兩種圖象形式:
a.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與橫軸平行的直線
b.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的直線
2、相遇和追及問題:
這類問題的關鍵是兩物體在運動過程中,速度關系和位移關系,要注意尋找問題中隱含的臨界條件,通常有兩種情況:
(1)物體A追上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則A追上B時必有,且。
(2)物體A追趕物體B:開始時,兩個物體相距x0,要使A與B不相撞,則有
易錯現象:
1、混淆x—t圖象和v-t圖象,不能區分它們的物理意義
2、不能正確計算圖線的斜率、面積
3、在處理汽車剎車、飛機降落等實際問題時注意,汽車、飛機停止后不會后退
五、力/重力/彈力/摩擦力
1、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
②改變運動狀態.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①滑動摩擦力:
說明:
a. 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為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②靜摩擦: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0 靜摩擦力的具體數值可用以下方法來計算:一是根據平衡條件,二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 (4)注意事項: a.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易錯現象: 1.不會確定系統的重心位置 2.沒有掌握彈力、摩擦力有無的判定方法 3.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錯誤 六、力的合成和分解 1、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為代數法,即規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 (2)共點力的合成: 1、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3、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求、的合力公式: 注意: (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兩個分力成直角時,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 注意事項: (1)力的合成與分解,體現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合成與分解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種方法,用合力來代替幾個力時必須把合力與各分力脫鉤,即考慮合力則不能考慮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時只考慮分力,而不能同時考慮合力 (3)共點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范圍是:|F1-F2|≤F合≤Fl+F2 (4)共點的三個力合力的最大值為三個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為零 (5)力的分解時要認準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實際效果,按實際效果來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體上的所有力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坐標軸上,分解最終往往是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總的合力) 易錯現象: 1.對含靜摩擦力的合成問題沒有掌握其可變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確分解力 3.沒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七、受力分析 1、受力分析: 要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著手,其常規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力就會變為各個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易錯現象: 1.不能正確判定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 2.不能靈活選取研究對象; 3.受力分析時受力與施力分不清。 八、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1、物體的平衡: 物體的平衡有兩種情況:一是質點靜止或做勻速直線運動;二是物體不轉動或勻速轉動(此時的物體不能看作質點) 2、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①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物體的加速度為零 ②平衡條件:合力為零,亦即F合=0或∑Fx=0,∑Fy=0 a、二力平衡:這兩個共點力必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b、三力平衡:這三個共點力必然在同一平面內,且其中任何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即任何兩個力的合力必與第三個力平衡 c、若物體在三個以上的共點力作用下處于平衡狀態,通常可采用正交分解,必有: F合x= F1x+ F2x + ………+ Fnx =0 F合y= F1y+ F2y + ………+ Fny =0 (按接觸面分解或按運動方向分解) ③平衡條件的推論: 當物體處于平衡狀態時,它所受的某一個力與所受的其它力的合力等值反向; 當三個共點力作用在物體(質點)上處于平衡時,三個力的矢量組成一封閉的三角形按同一環繞方向。 3、平衡物體的臨界問題: 當某種物理現象(或物理狀態)變為另一種物理現象(或另一物理狀態)時的轉折狀態叫臨界狀態。可理解成“恰好出現”或“恰好不出現”。 臨界問題的分析方法: 極限分析法:通過恰當地選取某個物理量推向極端(“極大”、“極小”、“極左”、“極右”)從而把比較隱蔽的臨界現象(“各種可能性”)暴露出來,便于解答。 易錯現象: (1)不能靈活應用整體法和隔離法; (2)不注意動態平衡中邊界條件的約束; (3)不能正確制定臨界條件。 九、牛頓運動三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公式: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一節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力和力的圖示力定義: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單位:牛頓,簡稱牛(N)。力的圖示定義:可以用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它的長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頭)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所在的直線叫做力的作用線。定義: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公式:G=mg重力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重心定義:一個物體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的一點。質量均勻分布的物體,常稱均勻物體,中心的位置只跟物體的形狀有關。質量分布不均勻的物體,中心的位置除了跟物體的形狀有關,還跟物體內質量的分布有關。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第二節彈力彈性形變和彈力形變定義: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形狀或體積發生改變。彈性形變:物體在形變后能恢復原狀的形變。彈力定義: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的`力的作用。彈性限度:物體受到外力作用,在內部所產生的抵抗外力的相互作用力不超過某一極限值時,若外力作用停止,其形變可全部消失而恢復原狀,這個極限值稱為“彈性限度”。產生彈力的物體是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指向形變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幾種彈力壓力和支持力拉力重力重力胡克定律彈力的大小跟形變的大小有關系,形變越大,彈力也越大,形變消失,彈力隨之消失。公式:F=kxk彈簧的勁度系數,單位是牛頓每米(N/m)。第三節摩擦力摩擦力:連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滾動摩擦力: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靜摩擦力定義:兩個物體之間只有相對運動趨勢,而沒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靜摩擦力的增大有個限度,最大值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剛剛開始運動時的拉力。只要一個物體與另一物體間沒有產生相對于運動,靜摩擦力的大小就隨著前者所受的力的增大而增大,并與這個力保持大小。滑動摩擦力定義: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滑動的時候,所受到的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方向:沿著接觸面,跟物體的相對運動方向的方向相反。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成正比。公式:F=μFNμ動摩擦因數,它的數值跟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的材料有關。第四節力的合成合力:一個力,如果它產生的效果與幾個力共同作用時產生效果相同,那么這個力就叫做幾個力的合力。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于某一物體,對物體運動產生的效果相當于另外的幾個力同時作用于該物體時產生的效果,則這幾個力就是原先那個作用力的分力。力的合成定義:求幾個力的合力的過程。平行四邊形定則:兩個力合成時,以表示這兩個力的線段為鄰邊做平行四邊形,這兩個鄰邊之間的對角線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余弦定理:F=F1+F2+2F1F2cosθ共點力共點力一個物體受到幾個外力的作用,如果這幾個力有共同的作用點或者這幾個力的作用線交于一點,這幾個外力稱為共點力。既不作用在同一點上,延長線也不交于一點的一組力。222非共點力第五節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定義: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矢量相加的法則三角形定則矢量把兩個矢量首尾相接從而求出合矢量的方法。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求和時按照算術法則相加的物理量。標量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2)理解: ①它說明了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慣性與物體的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運動狀態無關)。 ②它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③它是通過理想實驗得出的,它不能由實際的實驗來驗證。 2、牛頓第二定律: 內容:物體的加速度a跟物體所受的合外力F成正比,跟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理解: ①瞬時性:力和加速度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②矢量性:加速度的方向與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③同體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是針對同一物體(同一研究對象) ④同一性:合外力、質量和加速度的單位統一用SI制主單位⑤相對性:加速度是相對于慣性參照系的。 3、牛頓第三定律: (1)內容: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 (2)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它們是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不是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質相同.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屬同種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賴性:它們是相互依存,互以對方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可疊加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產生其效果,不可求它們的合力,兩力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 4、牛頓運動定律的適用范圍: 對于宏觀物體低速的運動(運動速度遠小于光速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是成立的,但對于物體的高速運動(運動速度接近光速)和微觀粒子的運動,牛頓運動定律就不適用了,要用相對論觀點、量子力學理論處理。 易錯現象: (1)錯誤地認為慣性與物體的速度有關,速度越大慣性越大,速度越小慣性越小;另外一種錯誤是認為慣性和力是同一個概念。 (2)不能正確地運用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物體的運動過程中速度和加速度等參量的變化。 (3)不能把物體運動的加速度與其受到的合外力的瞬時對應關系正確運用到輕繩、輕彈簧和輕桿等理想化模型上。 5、力: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②改變運動狀態。 6、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 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7、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 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8、動量 (1)沖量:I=Ft沖量是矢量,方向同作用力的方向。 (2)動量:p=mv動量也是矢量,方向同運動方向。 (3)動量定律:F合=mvt–mv0 9、機械能 功:(1)W=Fs cos(只能用于恒力,物體做直線運動的情況下) (2)W=pt(此處的“p”必須是平均功率) (3)W總=△Ek(動能定律) 功率:(1)p=W/t(只能用來算平均功率) (2)p=Fv(既可算平均功率,也可算瞬時功率) 10、動能:Ek=mv2動能為標量. 11、重力勢能:Ep=mgh重力勢能也為標量,式中的“h”指的是物體重心到參考平面的豎直距離。 12、動能定理:F合s=mv-mv 13、機械能守恒定律:mv+mgh1=mv+mgh2 14、對勻速圓周運動的描述: ①.線速度的定義式:v=(s指弧長或路程,不是位移 ②.角速度的定義式 ③.線速度與周期的關系 ④.角速度與周期的關系 ⑤.線速度與角速度的關系:v=r ⑥.向心加速度 15、(1)向心力公式:F=ma (2)向心力就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合外力,在計算向心力時一定要取指向圓心的方向做為正方向。向心力的作用就是改變運動的方向,不改變運動的快慢。向心力總是不做功的,因此它是不能改變物體動能的,但它能改變物體的動量。 高一物理的學習方法 1、注意到物理與日常生活、生產、現代科技密切聯系,息息相關。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的物理現象,用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識,如:喝開水時、喝飲料時、鋼筆吸墨水時,大氣壓幫了忙;走路時,腳與地面間的靜摩擦力幫了忙,培養對物理的興趣。 2、聽課過程中要聚精會神、全神貫注,學習期間,在課堂中的時間很重要。提高聽課的針對性。預習中發現的難點,就是聽課的重點;對預習中遇到的沒有掌握好的有關的舊知識,可進行補缺,新的知識有所了解,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 3、一定要多思考,不一定要使用題海戰術,但一定要勤于思考,物理對邏輯思維要求較高,多思考可以逐漸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4、一定要去理解所學的東西,物理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讓你去領悟其中的道理。一味地去記憶這些干癟的考點,卻沒有領悟到定理表達的相關含義,那將會越學越費勁。 5、一定要將初中的知識和高一所學的聯系起來,將相關的定理和定義進行結合,給出相關的證明。因為物理學科本身就是實驗加練習的過程,將抽象的物理轉換為你理解以上的“具體”學科,才能夠獲得進一步學會物理學科本身涵蓋的知識。 6、在學習某個新的知識點的時候,一定先去將相關的公式和定理記憶,記住了再進行下一步的計劃。物理不像數學,其真正的公式和定理相對來說比較少,而真正考察的內容就是自己的公式和定理的應用能力。 7、一定要去理解定理和定義相關的內容,要知道其所以然,比如去記憶滑動摩擦力的時候,就直只是干癟地去記憶摩擦力的計算公式,知道摩擦力與壓力和動摩擦因素有關,并沒有理解其擴散出來的概念,比如什么情況下才能有摩擦力,有了摩擦力,沒有動摩擦因素相關的時候,如何進行相關的計算。 8、認真觀察物理現象,分析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和原因。要認真做好物理學生實驗,學會使用儀器和處理數據,了解用實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要通過觀察和實驗,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1.在曲線運動中,質點在某一時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線上這一點的切線方向。 2.物體做直線或曲線運動的條件: (已知當物體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產生加速度a)(1)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相同,則物體做直線運動;(2)若F(或a)的方向與物體速度v的方向不同,則物體做曲線運動。 3.物體做曲線運動時合外力的方向總是指向軌跡的凹的一邊。 4.平拋運動: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計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分運動: (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將做勻速直線運動; (2)在豎直方向上物體的初速度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 5.以拋點為坐標原點,水平方向為x軸(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豎直方向為y軸,正方向向下. 6.速度 ①水平分速度: ②豎直分速度: ③t秒末的合速度 ④任意時刻的運動方向可用該點速度方向與x軸的正方向的夾角表示 7.勻速圓周運動:質點沿圓周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通過的圓弧長度相同。 8.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v:質點通過的弧長和通過該弧長所用時間的比值,即v=s/t,單位m/s;屬于瞬時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方向為在圓周各點的切線方向上 9.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非勻速曲線運動,因而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2)角速度:ω=φ/t(φ指轉過的角度,轉一圈φ為),單位rad/s或1/s;對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3)周期T,頻率:f=1/T (4)線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間的關系: 10.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一個指向圓心的合力,向心力只改變運動物體的速度方向,不改變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描述線速度變化快慢,方向與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12.注意: (1)由于方向時刻在變,所以勻速圓周運動是瞬時加速度的方向不斷改變的變加速運動。 (2)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方向總指向圓心,是一個變力。 (3)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受到的合外力就是向心力。 13.離心運動: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在所受的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的情況下,就做逐漸遠離圓心的運動萬有引力定律及其應用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0.這表示力F對物體做正功。如人用力推車前進時,人的推力F對車做正功。 (3)當α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時,cosα例如,豎直向上拋出的球,在向上運動的過程中,重力對球做了-6J的功,可以說成球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說了“克服”,就不能再說做了負功 4.動能是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表達式 5.重力勢能是標量,表達式 (1)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是相對于選取的參考面而言的。因此在計算重力勢能時,應該明確選取零勢面。 (2)重力勢能可正可負,在零勢面上方重力勢能為正值,在零勢面下方重力勢能為負值。 6.動能定理: W為外力對物體所做的總功,m為物體質量,v為末速度,為初速度解答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明確它的運動過程。 ②分析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和各力做功情況,然后求各個外力做功的代數和。 ③明確物體在過程始末狀態的動能和。 ④列出動能定理的方程。 7.機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彈力做功,沒有任何外力做功。)解題思路: ①選取研究對象----物體系或物體 ②根據研究對象所經歷的物理過程,進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斷機械能是否守恒。 ③恰當地選取參考平面,確定研究對象在過程的初、末態時的機械能。 ④根據機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進行求解。 8.功率的表達式:,或者P=FV功率:描述力對物體做功快慢;是標量,有正負 9.額定功率指機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大輸出功率,也就是機器銘牌上的標稱值。實際功率是指機器工作中實際輸出的功率。機器不一定都在額定功率下工作。實際功率總是小于或等于額定功率。 10、能量守恒定律及能量耗散 1、受力分析: 要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所處的環境(與多少物體接觸,處于什么場中)和運動狀態著手,其常規如下: (1)確定研究對象,并隔離出來; (2)先畫重力,然后彈力、摩擦力,再畫電、磁場力; (3)檢查受力圖,找出所畫力的施力物體,分析結果能否使物體處于題設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否則必然是多力或漏力; (4)合力或分力不能重復列為物體所受的力. 2、整體法和隔離體法 (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不考慮整體內部之間的相互作用力。 (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的物體系中假想地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物體對其它物體的作用力。 (3)方法選擇 所涉及的物理問題是整體與外界作用時,應用整體分析法,可使問題簡單明了,而不必考慮內力的作用;當涉及的物理問題是物體間的作用時,要應用隔離分析法,這時原整體中相互作用的內力就會變為各個獨立物體的外力。 3、注意事項: 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解決力學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 (1)彈力和摩擦力都是產生于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之間,因此要從接觸點處判斷彈力和摩擦力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則根據彈力和摩擦力的.方向,畫好這兩個力. (2)畫受力圖時要逐一檢查各個力,找不到施力物體的力一定是無中生有的.同時應只畫物體的受力,不能把對象對其它物體的施力也畫進去. 易錯現象: 1.不能正確判定彈力和摩擦力的有無; 2.不能靈活選取研究對象; 3.受力分析時受力與施力分不清。 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力必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力的三要素。用一條有向線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來的方法叫力的圖示。 按照力命名的依據不同,可以把力分為 ①按性質命名的力(例如:重力、彈力、摩擦力、分子力、電磁力等。) ②按效果命名的力(例如:拉力、壓力、支持力、動力、阻力等)。 力的作用效果: ①形變;②改變運動狀態.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G=mg,方向豎直向下。作用點叫物體的重心;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質量均勻分布,形狀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其幾何中心處。薄板類物體的重心可用懸掛法確定,注意:重力是萬有引力的一個分力,另一個分力提供物體隨地球自轉所需的向心力,在兩極處重力等于萬有引力.由于重力遠大于向心力,一般情況下近似認為重力等于萬有引力. 3、彈力: (1)內容:發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跟它接觸的且使其發生形變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彈力。 (2)條件:①接觸;②形變。但物體的形變不能超過彈性限度。 (3)彈力的方向和產生彈力的那個形變方向相反。(平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過研究點的曲面的切面;點面接觸處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面、繩子產生的彈力的方向沿繩子所在的直線。) (4)大小: ①彈簧的彈力大小由F=kx計算,②一般情況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所受的其他力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確定. 4、摩擦力: (1)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面粗糙、有彈力作用、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三者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觸面相切,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但注意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運動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還可能成任意角度. (3)摩擦力的大小: 說明:a、FN為接觸面間的彈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為滑動摩擦系數,只與接觸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關,與接觸面 積大小、接觸面相對運動快慢以及正壓力FN無關。 ②靜摩擦:由物體的平衡條件或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與正壓力無關. 大小范圍0 (fm為最大靜摩擦力,與正壓力有關) 靜摩擦力的具體數值可用以下方法來計算:一是根據平衡條件,二是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合力,然后通過受力分析確定. (4)注意事項: a、摩擦力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同,也可以與運動方向相反,還可以與運動方向成一定夾角。 b、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負功,還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運動的方向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d、靜止的物體可以受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運動的物體可以受靜摩擦力的作用。 易錯現象: 1.不會確定系統的重心位置 2.沒有掌握彈力、摩擦力有無的判定方法 3.靜摩擦力方向的確定錯誤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力的合成和分解 1、標量和矢量: (1)將物理量區分為矢量和標量體現了用分類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矢量和標量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遵從不同的運算法則:標量用代數法;矢量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 (3)同一直線上矢量的合成可轉為代數法,即規定某一方向為正方向,與正方向相同的物理量用正號代人,相反的`用負號代人,然后求代數和,最后結果的正、負體現了方向,但有些物理量雖也有正負之分,運算法則也一樣,但不能認為是矢量,最后結果的正負也不表示方向,如:功、重力勢能、電勢能、電勢等. 2、力的合成與分解: (1)合力與分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它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相同,這個力就叫做那幾個力的合力,而那幾個力叫做這個力的分力。 (2)共點力的合成: 1、共點力 幾個力如果都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上,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2、力的合成方法 求幾個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①若和在同一條直線上 a.同向:合力方向與、的方向一致 b.反向:合力,方向與、這兩個力中較大的那個力向。 ②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3、平行四邊形定則: 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這兩個力的有向線段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它的對角線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及方向,這是矢量合成的普遍法則。 注意:(1)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從平行四邊行法則。 (2)兩個力的合力范圍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兩個分力成直角時,用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數。 注意事項: (1)力的合成與分解,體現了用等效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 (2)合成與分解是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而引入的一種方法,用合力來代替幾個力時必須把合力與各分力脫鉤,即考慮合力則不能考慮分力,同理在力的分解時只考慮分力,而不能同時考慮合力. (3)共點的兩個力合力的大小范圍是 |F1-F2|≤F合≤Fl+F2. (4)共點的三個力合力的最大值為三個力的大小之和,最小值可能為零. (5)力的分解時要認準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實際效果,按實際效果來分解. (6)力的正交分解法是把作用在物體上的所有力分解到兩個互相垂直的坐標軸上,分解最終往往是為了求合力(某一方向的合力或總的合力). 易錯現象: 1.對含靜摩擦力的合成問題沒有掌握其可變特性 2.不能按力的作用效果正確分解力 3.沒有掌握正交分解的基本方法 第一節探究形變與彈力的關系 認識形變 1.物體形狀回體積發生變化簡稱形變。 2.分類:按形式分:壓縮形變、拉伸形變、彎曲形變、扭曲形變。 按效果分:彈性形變、塑性形變 3.彈力有無的判斷:1)定義法(產生條件) 2)搬移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不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3)假設法:假設其中某一個彈力存在,然后分析其狀態是否有變化。 彈性與彈性限度 1.物體具有恢復原狀的性質稱為彈性。 2.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完全恢復原狀的形變,稱為彈性形變。 3.如果外力過大,撤去外力后,物體的形狀不能完全恢復,這種現象為超過了物體的彈性限度,發生了塑性形變。 探究彈力 1.產生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會對與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力的作用,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的接觸面,與引起形變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子彈力沿繩的收縮方向;鉸鏈彈力沿桿方向;硬桿彈力可不沿桿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通過兩物體的`接觸點并沿其接觸點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量x成正比,即胡克定律。 F=kx 4.上式的k稱為彈簧的勁度系數(倔強系數),反映了彈簧發生形變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串聯:1/k=1/k1+1/k2并聯:k=k1+k2 一、物體受力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物體的受力情況不同,物體可處于不同的運動狀態,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正確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是研究力學問題的關鍵,是必須掌握的基本功。 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主要是根據力的概念,從物體的運動狀態及其與周圍物體的接觸情況來考慮。具體的方法是: 1.確定研究對象,找出所有施力物體 確定所研究的物體,找出周圍對它施力的物體,得出研究對象的受力情況。 (1)如果所研究的物體為A,與A接觸的物體有B、C、D……就應該找出“B對A”、“C對A”、“D對A”、的作用力等,不能把“A對B”、“A對C”等的作用力也作為A的受力; (2)不能把作用在其它物體上的力,錯誤的認為可通過“力的傳遞”而作用在研究的對象上; (3)物體受到的每個力的'作用,都要找到施力物體; (4)分析出物體的受力情況后,要檢查能否使研究對象處于題目所給出的運動狀態(靜止或加速等),否則會發生多力或漏力現象。 2.按步驟分析物體受力 為了防止出現多力或漏力現象,分析物體受力情況通常按如下步驟進行: (1)先分析物體受重力。 (2)其研究對象與周圍物體有接觸,則分析彈力或摩擦力,依次對每個接觸面(點)分析,若有擠壓則有彈力,若還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則有摩擦力。 (3)其它外力,如是否有牽引力、電場力、磁場力等。 3.畫出物體力的示意圖 (1)在作物體受力示意圖時,物體所受的某個力和這個力的分力,不能重復的列為物體的受力,力的合成與分解過程是合力與分力的等效替代過程,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時認為是物體所受的力。 (2)作物體是力的示意圖時,要用字母代號標出物體所受的每一個力。 二、力的正交分解法 在處理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復雜問題上的一種簡便的方法:正交分解法。 正交分解法:是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互相垂直的方向分解,其目的是便于運用普通代數運算公式來解決矢量的運算。 力的正交分解法步驟如下: (1)正確選定直角坐標系。通常選共點力的作用點為坐標原點,坐標軸方向的選擇則應根據實際情況來確定,原則是使坐標軸與盡可能多的力重合,即是使需要向兩坐標軸分解的力盡可能少。 (2)分別將各個力投影到坐標軸上。分別求x軸和y軸上各力的投影合力Fx和Fy,其中: Fx=F1x+F2x+F3x+…… ;Fy=F1y+F2y+F3y+…… 注意:如果F合=0,可推出Fx=0,Fy=0,這是處理多個作用下物體平衡物體的好辦法,以后會常常用到。第2章的..高中物理‘加速度’,一般都是指‘勻加速度’,即,加速度是一個常量 1、加速度a與速度V的關系符合下式:V==at,t為時間變量,我們有a==V/t 表明,加速度a,就是速度V在單位時間內的平均變化率。 2、V==at是一個直線方程,它相當于數學上的y=kx(V相當于y,t相當于x,a相當于k) 數學知識指出,k是特定直線y=kx的斜率,直線斜率有如下性質: (1)不同直線(彼此不平行)的斜率,數值不等 (2)同一直線上斜率的數值,處處相等(與y和x的數值無關) (3)直線斜率的數值,可以通過y和x的數值來求算: k==y/x (4)雖然k==y/x,但是,y==0,x==0,k不為零。 仿此,(1)不同運動的加速度,數值不等 (2)同一運動的加速度數值,處處相等(與V和t的數值無關) (3)運動的加速度數值,可以通過V和t的數值來求算: ==V/t (4)雖然a==V/t,但是V==0(由靜止開始云動),t==0,但a不為零。 .變加速運動中的物體加速度在減小而速度卻在增大,以及加速度不為零的物體速度大小卻可能不變.(這兩句怎么理解啊??舉幾個例子? 變加速運動中加速度減小速度當然是增大了,只有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一致那么速度就是增加的,與加速度大小沒有關系,例如從一個半圓形軌道上滑下的一個木塊,它沿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是減小的,但速度是增加的。 加速度在與速度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才改變速度的大小,有加速度那么速度就得改變,如果想讓速度大小不變,那么就得讓它的方向改變,如勻速圓周運動,加速度的大小不變且不為0,速度方向不斷改變但大小不變。 剎車方面應用題:汽車以15米每秒的速度行駛,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在0.8s之后才能作出反應,馬上制動,這個時間稱為反應時間.若汽車剎車時能產生最大加速度為5米每二次方秒,從汽車司機發現前方有危險馬上制動剎車到汽車完全停下來,汽車所通過的距離叫剎車距離.問該汽車的剎車距離為多少?(最好附些過程,謝謝) 15米/秒加速度是5米/二次方秒那么停止需要3秒鐘 3秒通過的路程是s=15-3-1/2-5-3^2=22.5 反應時間是0.8秒s=0.8-15=12 總的距離就是22.5+12=34.5 原先“直線運動”是放在“力”之后的,在力這一章先講矢量及其算法,然后是利用矢量運算法則學習力的計算。現在倒過來了。建議你還是先學一下這這章內容。 要理解“加速度”,首先要理解“位移”和“速度”概念,位移就是物體運動前后位置的變化,即由開始位置指向結束位置的矢量。 速度就是物體位移(物體位置的變化量)與物體運動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速運動(叫變速運動),速度就又有瞬時速度和平均速度之分,平均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位移與時間的比值;瞬時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速度。 加速度就是物體速度的變化量與物體速度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如果物體不是勻加速運動(叫變加速運動),加速度就又有瞬時加速度和平均加速度之分,平均加速度就是作變速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段位移上),速度變化量與時間的比值;瞬時加速度就是物體在某一點或某一時刻的加速度。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的關系 ●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著直線運動,而且保持加速度不變,這種運動叫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分類: 3、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 實驗小車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由此可知,無論Δt取何值,無論在什么時間階段,Δt對應的速度變化Δv都相同,即Δv/Δt不變,則物體的 加速度不變。所以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是一條傾斜直線。在數學函數圖象中,Δv/Δt叫做圖象的斜率,故v-t圖象的斜率表示物體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的加速度的大小。 一、時刻與時間間隔的關系 時間間隔能展示運動的一個過程,時刻只能顯示運動的一個瞬間。對一些關于時間間隔和時刻的表述,能夠正確理解。例如:第3s末、3s時、第4s初……均為時刻;3s內、第3s、第2s至第3s內……均為時間間隔。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二、路程與位移的關系 位移表示位置變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的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三、運動圖像的含義和應用 由于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解題的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的有x-t圖象和v—t圖象。 1.理解圖象的含義:(1)x-t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的變化規律。(2)v—t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2.了解圖象斜率的含義:(1)x-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速度。(2)v—t圖象中,圖線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萬有引力定律:引力常量G=6.67×N?m2/kg2 2、適用條件:可作質點的兩個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若是兩個均勻的球體,r應是兩球心間距。(物體的.尺寸比兩物體的距離r小得多時,可以看成質點) 3、萬有引力定律的應用:(中心天體質量M,天體半徑R,天體表面重力加速度g) (1)萬有引力=向心力(一個天體繞另一個天體作圓周運動時) (2)重力=萬有引力 地面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高空物體的重力加速度:mg=Gg=G<9.8m/s2 4、第一宇宙速度————在地球表面附近(軌道半徑可視為地球半徑)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的衛星的線速度,在所有圓周運動的衛星中線速度是的。 由mg=mv2/R或由==7.9km/s 5、開普勒三大定律 6、利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天體質量 7、通過萬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公式計算環繞速度 8、大于環繞速度的兩個特殊發射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含義) 運動圖象(只研究直線運動) 1、x—t圖象(即位移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始位置。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靜止,曲線表示物體作變速直線運動。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圖象(速度圖象) (1)、縱截距表示物體的初速度。 (2)、傾斜直線表示物體作勻變速直線運動,水平直線表示物體作勻速直線運動,曲線表示物體作變加速直線運動(加速度大小發生變化)。 (3)、縱坐標表示速度。縱坐標的絕對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縱坐標的正負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負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積表示位移。橫軸上方的面積表示正位移,橫軸下方的面積表示負位移。 實驗: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 1、兩種打點即使器的異同點 2、紙帶分析; (1)、從紙帶上可直接判斷時間間隔,用刻度尺可以測量位移。 (2)、可計算出經過某點的瞬時速度 (3)、可計算出加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6 1、功 (1)功的概念: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一段位移,我們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計算式: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W=Fscosα。 (3)功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簡稱焦,符號是J。1J就是1N的力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lm位移所做的功。 2、功的計算 ⑴恒力的功:根據公式W=Fscosα,當00≤a<9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正功;當α=900時,cosα=0,W=0,表示力的方向與位移的方向垂直,力不做功;當900<α<1800時,cosα<0,W<0,表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者說物體克服力做了功。 (2)合外力的功:等于各個力對物體做功的代數和,即:W合=W1+W2+W3+…… (3)用動能定理W=ΔEk或功能關系求功。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做功過程一定伴隨能量的轉化,并且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發生轉化。 3、功和沖量的比較 (1)功和沖量都是過程量,功表示力在空間上的積累效果,沖量表示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效果。 (2)功是標量,其正、負表示是動力對物體做功還是物體克服阻力做功。沖量是矢量,其正、負號表示方向,計算沖量時要先規定正方向。 (3)做功的多少由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及力和位移的夾角三個因素決定。沖量的大小只由力的大小和時間兩個因素決定。力作用在物體上一段時間,力的沖量不為零,但力對物體做的功可能為零。 4、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的特點 ⑴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段時間內做的總功可能為正、可能為負、也可能為零。 ⑵一對互為作用反作用的摩擦力做的總功可能為零(靜摩擦力)、可能為負(滑動摩擦力),但不可能為正。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09 高一物理必修一的知識點總結08-20 (精選)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3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2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3-02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6-27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1-09 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03-23 高一物理知識點總結必修二06-2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07-04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8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9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0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1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2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3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4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