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因此,讓我們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
兩大準則: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婦女權利受限
性質: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響深遠的原因:
1.統治范圍廣,傳播遠
2.比較完善,系統性,邏輯性強,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類共同準則
4.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之不斷修正
5.其發達是羅馬統治者尊重法學,尊重法學家的結果
高中歷史有效復習方法
一、改善記憶效率的策略
普及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們主要利用歷史第二課堂,開設高中歷史復習記憶微型講座,邀請在記憶心理學方面有專長的老師講解人腦記憶的科學知識,也適時地讓少數在這方面學有心得的學生現身說法。當然,記憶心理學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指望通過幾次講座就能讓學生諳熟其規律是不現實的。為了能夠讓學生持久關注這一問題,課題組成員還分工編印了名為“探究人腦記憶奧秘,改善歷史記憶效能”的小冊子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一步學習和消化。
二、杜絕滿目地背誦
高中歷史課外書看得太多太雜溶劑記不住,甚至混亂你原本已經記住額高中歷史知識,這個現象在我們當時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覺特別嚴重,這是個誤區。
三、調動各種感官
實踐告訴我們,記憶時若只有一種感官單通道地記憶,效果遠不如多種感官協調參與好。高中歷史復習有效復習所以在記憶高中歷史知識時,除了用眼看、用耳聽、用腦想外,還應多動口、多動手,以增強記憶效果。當然,歷史記憶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們只有在今后的教研實踐中充分調動廣大師生,不斷挖掘校本資源,才能把“如何改善歷史記憶效率”這一工作進一步做細做實,為實現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高中歷史高效復習技巧
理解記憶:
對于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把握教材: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征、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于“兩稅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么特點?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尋找規律:
平時的`復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征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2
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新政權的成立的背景:
(1)背景: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建立新政權迫切需要。
(2)黨的工作重心轉移:七屆二中全會:
、僦饕獌热荩褐泄驳墓ぷ髦匦霓D移;全國勝利后,中共的基本政策以及總任務等。
、谝饬x:解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
2、新政權的籌建
(1)新政協會議:
主要內容:國名、國旗、國歌;《共同綱領》、《新政協組織法》、《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3、成立:時間、國家性質、中央政府等。
4、意義:略。
二、開創政治建設新階段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地方人代會的建立:意義:為全國人代會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基礎和組織基礎。
(2)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會召開。
①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其具體內容是: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國家主權、公民的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確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得得方向和途徑。
評價:體現出兩大基本原則: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性質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
②意義: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來。
2、中共領導下的.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
(1)背景:第一屆全國人大的召開,政協會議代行全國人大職權任務結束。
(2)確立:1954年12月,政協二次會議通過。
(3)發展:1956年后,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確立
1、原因:
(1)歷史原因:大雜居,小聚居。
(2)現實原因:保證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保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發展。
2、正式確立:《五四憲法》規定在民族自治區劃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等。
3、概況:五個自治區。
4、意義:實現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愿望,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團結,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四、知識拓展與補充
1、新中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人大、政協、民族區域自治等。
2、八個民主黨派:致公黨、農工黨、民盟、民進、民建、九三、臺盟、民革等。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3
漢字與中國書畫
了解漢字的演變
起源: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圖畫文字”,商代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演變:
A演變過程為: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B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
了解古代中國的書法家
書法與漢字相伴而生。中國書法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主要書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
楷書:具有實用價值。魏晉時期的鐘繇、王羲之;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
草書: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東晉王羲之、王獻之;唐代的張旭、懷素等。
行書:兼具楷書的規矩和草書的放縱,既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4
1、歷程
(1)夏、商、西周時期以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由官府壟斷。
(2)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
(3)西漢武帝以后,煮鹽、冶鐵、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都收歸官辦。
2、特點
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它憑借國家權力,征調優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產不計成本,產品大多精美。
3、地位
中國的官營手工業素稱發達,在冶金、制瓷、絲織等諸多行業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地位。
4、表現
(1)冶金業
、僖便~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中國人已掌握了冶銅技術;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
②冶煉鋼鐵技術: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這一領域眾多的發明創造,如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鋼鐵冶煉技術和產量,在16世紀以前一直世界。
(2)制瓷業
、偕坛瘯r已燒制出原始瓷器
②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郾背療龀墒斓陌状
、芴瞥研纬赡锨啾卑變纱笾拼上到y
、菟纬袊拼杉夹g大放異彩,瓷窯遍布全國各地,并出現了五大名窯
、廾髑鍟r期瓷器種類豐富,青花瓷、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3)絲織業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并有了絲織品。
、谏坛瘯r已有了織機,能織出多種絲織品。
、畚髦軙r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
④西漢政府設在長安的東西織室有數千工人。
、萏瞥z織技術高,以輕盈精湛著稱,還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圖案風格。
⑥宋朝絲織品品種繁多,織錦吸收了花鳥畫中的寫實風格,圖案生動活潑。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設在蘇杭等地的`織造局生產的絲織品超過前代,特別是細密精致的緞,成為清朝絲織品的代表。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5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原因: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國力增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經過:
1)1894年7月25日,豐島戰役,甲午戰爭爆發;
2)9月中旬,平壤戰役大敗;
3)黃海之戰,日本海軍完全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6
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1、古代商業發展:
、偕坛郝殬I商人和最早貨幣產生
②周朝:商業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鄞呵飸饑核缴讨饾u取代官商成為商人主體;商業繁榮,形成了許多都會
④隋唐:長安、洛陽、揚州等成為聞名中外的商業大都會;對外貿易發達;城市里坊市分開
、菟纬簩ν赓Q易發達;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鋪隨處可設,農村中出現草市;打破日中為市限制,出現曉市、夜市
、廾髑澹河楷F出許多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如徽商、晉商
2、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偕虡I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斷地發展。
、谏虡I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
、垡越z綢之路和陶瓷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發達,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興盛,明后期逐漸衰落。
、苌虡I長期受到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商人的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而未能占據中國古代經濟的主導地位。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7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后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后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8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泛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后,列強憑借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并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吁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9
一、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挫折
1、背景:
(1)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建立
(2)八大的有益探索
①內容:正確分析國內的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加強國內各民族的團結;重申中共與各民主黨派的“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健全法制,使黨和政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強調堅持民主集中制,發揚黨內民主,反對個人崇拜。
、谠u價:是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個良好的開端。
2、重大挫折:十
(1)原因:對國內外形勢的錯誤判斷。
(2)導火索: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3)標志:中共的《五一六通知》
(4):1968年9月,各地造反派奪取各級黨政領導權,建立新的權力機關——革命委員會。評價這是國家政治體制的大倒退。
(5)影響:民主法治遭到嚴重踐踏,全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之中。具體表現:
、偃嗣翊泶髸贫仍獾絿乐仄茐。②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摧殘。
(6)評價
1、背景:
(2)中共和國家的工作徘徊。
2、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內容:實現了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撥亂反正。
、偎枷肷希航夥潘枷,實事求是。
、谡紊希和V闺A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和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劢M織上
、芙洕希鹤龀鰧嵭懈母镩_放的偉大決策。
3、評價:偉大的轉折。
開創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中國從此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國家政治建設從此進入到一個新時代。
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背景:改革開放后。
2、史實:
(1)1980年,《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體現出中共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設想。
(2)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修訂,成為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3),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
(4),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了憲法,與此同時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也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0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制,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賴鴷蓞⒆h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诳偨y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③法院擁有司法解釋權,掌握司法權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專制的出現)
2.特點: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民主制
3.意義
、偎鞘澜缟系谝徊勘容^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②體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僭试S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爆發埋下伏筆
、诓怀姓J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5.局限: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傩姓䴔鄽w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總統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诹⒎鄽w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①共和派掌握實權,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诠埠驼w的確立,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中歷史怎么復習比較好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把握好自己的節奏,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不要人云亦云,隨大流。有的學生在學習中因為在復習過程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導致前面部分沒弄懂,后面的部分也沒有學好,因此建議學生在寒假階段通過自學復習或者一對一針對性的輔導來彌補知識上的缺陷,把握好自己的節奏。
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勤思多問,不要因為面子問題不敢發問,新東方一對一宋苗苗老師建議學生在弄不懂的問題上多問同學,多問老師?忌俗约翰粩嗟乜偨Y經驗之外,最重要的是要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及時地去向老師請教,要做到每個知識點清清楚楚,每個概念明明白白。希望同學們都可以充分利用寒假這段時間,高效復習。
歷史復習的技巧方法
1、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對內容掌握的不好多花時間,復習要系統化。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于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件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至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會得到相應的提高。
3、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1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1、背景:
(1)國際:美蘇兩大陣營的冷戰對峙。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
(2)國內:政權鞏固、經濟恢復、建設等。
注意:兩大陣營的對立是當時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
2、原則: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3、方針:
(1)另起爐灶:
內容:不承認到新建立。意義: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體現出獨立自主的原則。
(2)一邊倒:
內容是站在社會主義陣營,意義有利于捍衛革命成果、國家主權等。
(3)打掃屋子再請客:先清除,再建立。
4、外交活動:
(1)中蘇友好交往史實:
(2)意義:對于加強和鞏固中蘇兩國的友誼和合作,保障新中國的國防安全與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外交思想的成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背景:
(1)50年代,國際緊張局勢趨于緩和。史實?
(2)國內建設的需要。那些需要?
2、提出:
(1)首次提出:1953年,標志?
(2)成熟完善:標志1954年。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相處等。
4、意義:
(1)影響深遠,是新中國外交思想的成熟的`標志。
(2)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三、走向國際舞臺(主要成就):
1、日內瓦國際會議:
(1)內容:朝鮮半島、印度支那問題。
(2)中國以什么身份參加的?以五大國身份參加的。
(3)結果:朝鮮半島的問題沒有達成協議,但簽署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
(4)該協議的意義:從而結束了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長達八年的殖民戰爭,進一步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
2、萬隆會議:
(1)背景:1955年,亞非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
(2)時間:1955年。地點:印尼的萬隆。
(3)主要參加國:亞非新獨立的國家。
(4)性質: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
(5)主要內容:共同關心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發展問題。
(6)中國代表團長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意義: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7)本次會議的重大意義是什么: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間友好合作的精神。)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2
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及其實踐
一、一國兩制的構想
1、早期方針:武力統一到和平統一、三通;倡導國共第三次合作等。
2、提出:
(1)20世紀80年代初
(2)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正是通過。
3、意義:是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尊重歷史和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一向大膽的、創造性的戰略構想。
二、港澳的回歸
1、條件:時機成熟。
(1)一國兩制共享的提出。
(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
2、港澳回歸(略)
(1)香港回歸:(2)澳門回歸:
3、意義:
(1)標志著:中國國土上徹底結束了外國列強的占領。
(2)開創了港澳與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
(3)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包圍國際社會以和平統一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提供了新的范例。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
1、緩和:1979年實現了兩岸正式的;稹1980年三通放松。
2、進展:1992年達成“九二共識”。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交流與合作。1995年發表重要講話《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是解決臺灣的綱領性文件。
3、展望:
(1)有利形勢: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導。兩岸的經濟交流日益廣泛并蓬勃發展。
(2)不利形勢:島內勢力;外國反華勢力等。
(3)解決原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平統一方針。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13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美國聯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
2.獨立之初,美國是松散的邦聯制,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3.華盛頓等人受啟蒙思想影響,希望建立統一而強大的共和制國家
二、基礎:美國1787年憲法的制定
1.主要內容
(1)聯邦制
①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有機結合(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各州可以在不違背憲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權)
②聯邦權力高于各州權力
(2)三權分立
、賴鴷蓞⒆h員和眾議院組成,掌握立法權
、诳偨y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軍隊總司令,掌握行政權(對憲法負責)
、鄯ㄔ簱碛兴痉ń忉寵啵莆账痉
(三者獨立平等,互相制約,有利于防止專制的出現)
2.特點:分權與制衡;聯邦制;民主制
3.意義
、偎鞘澜缟系谝徊勘容^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基礎。
、隗w現了分權與制衡原則,以避免權力過于集中,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③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間大州和小州之間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定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4.局限性
、僭试S奴隸制的.存在,為美國內戰爆發埋下伏筆
、诓怀姓J婦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權利,沒有真正解決人權問題
5.建立:1789年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美國的聯邦制共和政體開始確立起來。
三、兩黨制
1.形成
19世紀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國兩黨制形成的重要時期。
19世紀50年代中期,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政黨的對峙格局最終形成。
2.特點:兩黨對壘交替執政
3.實質
兩黨本質上都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團
4.作用
兩大政黨控制了國會,也左右著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
兩黨交替執政,成為美國共和政體的一大特色
兩黨相互監督,可以限制當權政黨濫用權力
兩黨輪流執政,一定程度上可促使其不斷調整政策,滿足民眾的某些要求,從而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
5.局限:兩黨制下的兩黨都以大財團為政治依靠,不可避免的出現貪污賄賂及金錢政治。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發展:
一、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
1.背景
(1)政治:18世紀法國是歐洲典型的君主專制國家,社會矛盾尖銳
(2)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家反對專制,抨擊神權,號召人民爭取自由和民主
2.過程
(1)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2)1792年法國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此后,共和制和君主制進行了長期的反復斗爭。
(3)1870年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垮臺,第三共和國建立。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通過: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2)內容:
、傩姓䴔鄽w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及軍隊統帥,由國民議會選出,任期7年,可連選連任?偨y有權任命高級官員締結條約實行特赦。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诹⒎鄽w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參議院由間接選舉產生,眾議院由普選產生。參議院有權否決眾議院的決議案。
(3)作用:
、俟埠团烧莆諏崣,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②共和政體的確立,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知識點總結06-26
【經典】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11-07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6-28
高一的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7-18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1-17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2-08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4-30
高一必修一的歷史知識點總結10-01
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04-07
高一歷史重點知識點歸納總結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