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春聯很是熟悉吧,春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年的重要習俗。你知道什么樣的春聯才能算得上是好的春聯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春聯,起源于桃符!疤曳保艽鷳覓煸诖箝T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彼,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明代,桃符才改稱"春聯"。明代《簪云樓雜話》中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城,觀賞笑樂,他還親自題春聯。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不曾貼春聯,便去詢問,知道這是一家閹豬的。朱元璋就特地為那閹豬人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聯意貼切、幽默。經明太祖這一提倡,此后春聯便沿習成為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貼春聯,也有個門當戶對問題,就是貼春聯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份和環境。我這樣說,可能會有人異議,說我頑固保守,不合民主自由潮流。不是向來有行業春聯嗎?行業春聯貼近行業性質特點,不僅起著廣告的作用,還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給人以特殊美的享受。
既然是行業聯,就要符合自己行業的性質特點,就要體現本行業的誠實誠信,絕不能說大話、說過頭話,這事關行業(企業、單位)形象,事關人們對其行業(企業、單位)的信任程度。即使個人家門口貼的春聯,也要注意避免言辭是巨人而行動是矮子的尷尬。曾有一戶家門前的水溝被污染得臭氣熏天,房子周圍光禿禿的盡是亂石,沒樹沒花草,門框上卻貼著一副春聯“門前綠水聲聲笑,屋后青山歲歲春”,不如貼一副“治山治水治家業,富國富民富精神”來得貼切些。 總而言之,撰寫春聯,書寫春聯,張貼春聯,都該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讓科學發展觀來率領大眾習俗輿論陣地,讓科學發展觀來創造大節氛圍,讓科學發展觀來貫穿所有人文活動;公意認識到:這是為避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窮折騰所該做的實事、這是為順利建設和諧小康社會所必須做的實事、這是有益于大眾的現在和將來所該做的實事。
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春聯,起源于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后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郁壘”的名字!罢乱蝗,造桃符著戶,名仙木,鬼所畏!彼裕宕堆嗑⿻r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蔽宕畤鴷r,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端问贰な袷兰摇氛f: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據五代后蜀國國君孟昶,在公元964年歲的除夕,讓他手下一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郁壘”,而且還擴展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內容。這就成了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即今春聯)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谷豐登的美好心愿。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后,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就想推廣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頒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戶戶都要用紅紙寫成的春聯貼在門框上,來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視,挨家挨戶察看春聯。每當見到寫得好的春聯,他就非常高興,贊不絕口。在巡視時見到一家沒有貼春聯,朱元璋很是生氣,就詢問什么原因,侍從回答說:“這是一家從事殺豬和劁豬營生的師傅,過年特別忙,還沒有來得及請人書寫!敝煸熬兔四脕砉P墨紙硯,為這家書寫了一副春聯:“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寫完后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里,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么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由此可見,“春聯”的得名和推廣,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頒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戶戶推廣開來的。
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
春聯,這一獨特的文學形式,源于中國古代,是中華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簡潔、優雅的語言,表達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對未來的熱切期盼,以及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繼承。
春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國漢朝。當時,人們在新春之際,會在門上貼上寓意吉祥的短句,用以祈求來年的平安和豐收。這一習俗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春聯。
春聯的起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在古代,人們深信“過年”(春節)是一年的開始,是新希望的起點。因此,在新春之際,人們會通過貼春聯的方式,表達對生活的美好愿景和對未來的熱切期盼。這些春聯或描繪自然景色,或寄托人生理想,或表達對家族、國家的祝福,語言優美,寓意深遠。
春聯的創作也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在短短的幾行字里,春聯融合了詩歌、書法和繪畫的藝術元素。好的春聯不僅要有深遠的寓意,還要有和諧的韻律和節奏,使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春聯的書寫也是一種藝術,好的書法能夠讓春聯更具有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春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世界文化的一大瑰寶。它以獨特的方式傳承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向世界展示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讓我們在新的一年里,繼續欣賞和創作這些美麗的春聯,傳承這份源遠流長的文化瑰寶。
【總結春聯的來歷和起源】相關文章:
關于春聯的起源01-31
春聯的起源及發展01-10
春聯的來歷01-30
春聯的來歷01-31
春聯的來歷及春聯故事01-06
關于漢字的來歷與起源06-06
貼春聯的來歷及寓意介紹01-03
教案:人類的起源和發展03-12
除夕的來歷和習俗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