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精選16篇)
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每個觀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樣的感受與想法,F在你是否對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
《我不是潘金蓮》的題材是訪民,馮小剛能夠把這個有點敏感的題材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知道訪民這個中國特有的現象和群體,對此應予肯定。為什么會造成訪民現象,這部電影揭露了一些原因,但沒觸及到根本。不管是導演馮小剛,還是編劇劉震云,可能也只能做到這一步,這其中既有他們自身的原因(如對體制的認知程度),也有電影審查制度的鉗制。
《我不是潘金蓮》說的是女主人公李雪蓮為了房子和二胎,與老公假離婚,沒想到弄假成真。李雪蓮去縣法院起訴,要求與老公復婚再離婚,法官王公道(枉公道)直接判定其假離婚為真離婚。李雪蓮就向法院院長荀正一(殉正義)、縣長史惟閔(死為民)告狀,遭到院長和縣長推諉。李雪蓮又去市政府門口靜坐,舉著一個寫著"冤"字的'牌子,市長蔡滬浜(護幫)讓人將其弄走,手下就派警察把李雪蓮給行政拘留了。
李雪蓮本來不想再折騰了,只要前夫給一個說法就行。沒想到她前夫不但沒給她一個說法,還罵她是潘金蓮,因為李雪蓮不是處女,結婚前與別人發生過性關系。不服氣的李雪蓮進京上訪,攔了首長的車,結果市長、縣長、院長都被撤職。李雪蓮不肯罷休,為了討個說法,繼續上訪了十多年,也沒什么結果,最后她前夫出車禍死了,才肯罷休。
看完了這部電影,我想到的第一個訪民是賈靈敏。賈靈敏與編劇劉震云是河南同鄉,劉震云對她的事跡可能也有所耳聞。與李雪蓮"沒事找事"不太一樣,賈靈敏是自家房子被強拆,然后去上訪,同時也向其他的被強拆戶普法,為此遭到當局嫉恨,招致牢獄之災。
黑色幽默是馮小剛和劉震云很擅長的,如片中李雪蓮要胡屠夫幫忙,胡屠夫說只要她愿意陪自己睡覺,干什么都行,當李雪蓮要他去殺市長、縣長、院長、法官和前夫時,胡屠夫泄氣地說,睡一覺就要殺五個人,這一買賣不值當。片子結尾,李雪蓮想不開了,找地方上吊自殺,被果園主碰到了,果園主就說,真要是想死,別死在他承包的果園,去死對頭老曹的果園里死,也算幫了他一個忙。
沒有揭露造成訪民現象的根本原因,這是電影《我不是潘金蓮》的最大缺陷。上訪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畸形制度,正是因為沒有法治才導致了這一畸形制度,如果有法治怎么可能會出現訪民這一龐大群體?當然,之所以沒有法治,是因為沒有民主。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2
很多人揪住電影中李雪蓮告狀的邏輯說事兒,實際上,是真的沒有抓住電影的主線,這本就是一個荒誕的故事。
中國導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馮小剛了,碩士論文寫的就是他,當年查各種資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給翻出來了,除了正兒八經的從業經歷外,還有不少八卦內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為一篇不算負面的報道耍流氓大鬧編輯部啊,再比如,在發布會現場大罵記者啊,不一而足。那時候覺得,這人雖然會寫會畫有點小才華,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會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血有淚,算得個性情中人。
從私人訂制以后,馮導演一直沒有導演作品,不過還是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拍手機廣告,參加各種綜藝節目,跟徐老師在節目上秀恩愛,順帶唱唱歌,中間還拿了個影帝。都說真導演拿作品說話,如果這些也算作品,那馮導還是以前的馮導,快言快語,想說啥說啥,馮導也不是以前的馮導,馮褲子沒事兒就哭的德行已經消失不見,隨歲月沉淀下來的,還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篤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蓮,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用圓形的畫幅來拍,不管效果咋樣,至少勇氣可嘉,就算他說這是為了什么中國風情畫的氛圍需要,你也千萬別信,這到底,還是不走尋常路的軸勁兒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這么多亂七八糟的節目,馮導想的說不定是,電影賠了就賠了,老子憑自己這張臉,也能先把計提預虧的錢賺回來。)
而且,這還是一部實打實的有關上訪的電影,劉震云敢寫沒啥,因為中國看書的永沒有看電影的多,審查相對要寬松些,但是馮小剛敢拍成一個中國無分級市場上的作品,還是需要相當的技巧與打通關節的能力。你換個小年輕來,實在不一定搞的定這個事兒,而且他們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個影視動漫業的朋友說的一樣,抄襲別人的.創意錢都嘩啦啦的來,誰他媽還多費一道工序去創新,結果就是小年輕們都開始厚著臉皮吃老本吃別人,竟然是老炮們另辟蹊徑,響應萬眾創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見老一輩對政策號召之積極吧。)
撇過上一句,不胡扯。鐐銬上跳舞,其實就是馮小剛一直以來擅長做的事情,這一點上,另外兩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導演是讓人失望的,霸王別姬、活著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他們已經不敢碰了,或者說,懶得碰了,第一沒噱頭,第二不賺錢,第三操作難度還大。凱歌當年拍孩子王,黃土地,電影詩人名號妥妥的,現在好好當詩人了,電影沒了;國師沒事就去導一導晚會,現在的作品也向晚會看齊了。唯有馮小剛,夜宴之后覺得自己還是回歸現實吧,而且還不嫌麻煩,還是愿意挑戰挑戰,拍一些自己想拍的東西,讓鏡頭在眉間心上過一遍,而不是讓鏡頭直接連上票房,這就不容易了。
對于電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說這種單筒望遠鏡的畫幅是不是能讓觀眾接受,單單范爺就是個軟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貍精還行,李雪蓮,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為人物性格復雜,而是她的個人形象已經固化,穿上農婦裝,看起來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訪。配角陣容還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盡顯。相比之下,圓形遮罩反而沒啥,拍的時候展現全景,剪輯以后變成了那么小的一丟丟,其實留下的,說不定都是精華。而且這種小圓縱貫全片,也為結尾的豁然開朗留下了很好的對照伏筆。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3
以前一直自詡為文藝青年,時不時的會發個風花雪月、傷春悲秋的朋友圈,以為那就是文藝了,后來才知道我這樣的充其量就是個青年。因為文藝青年應該具備的素養,我都不具備,比如對于電影的欣賞能力。暫且不上升到欣賞的層次吧,可就連興趣我都沒有,電影似乎對我而言一直就是可有可無的東西,不會緊趕著去看每一部新上映的電影,不會特別對哪一類電影偏愛,知道的名導也就是大眾都知道的那么幾個。所以每次想要看電影時只會去網上搜索評分高的、評價好的,而往往這樣篩選出來的電影都是有可看之處的,也確實能夠沖擊我的心靈,喚醒我的靈魂,引發我的思考。
昨天斷斷續續看完的《我不是潘金蓮》是馮小剛于2020年導演的片子,影片與我過去所看的電影在形式上就存在一個大不同。除了中間和末梢的一點故事外,其余的故事內容都被限定在圓框里展現。起初,還有點不太適應,因為整個屏幕只有那么一小塊地方有音色,其余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片漆黑,視覺感受性不是很好。但一旦適應過后,便會發現其中的構圖比例堪稱完美,隨便截一張圖都是極富意境的畫。而且相較于全屏的展現形式,圓框對于攝影的要求會更高,攝影比例的分割也會更難。也不禁想馮導為什么要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展示?翻閱評論,有許多人不喜,認為妨礙了他們的觀影,也有人為其辯護,說用圓框正是想象征望遠鏡和顯微鏡。我以為,馮導用這種方式是在追求畫面的極致。
影片的女主人公名叫李雪蓮,我在觀影之初對于她所抱有的情感是厭惡的,只覺得她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農村婦女。因為從法律層面來說,她與其丈夫的離婚確實為真,而她固執地認為那是假,只是她與其丈夫的口頭協定罷了。雖然被其丈夫所騙值得人同情,我也確實起了一點同情之心,但看到她一味地認為自己有冤,法院不公而層層向縣長、市長、直至最后到北京告狀,市長、縣長、法院院長因此被免職后,我初泛起的一點同情之心立即完全被厭惡所代替,甚至轉而同情被革職的市長、縣長和法院院長。因為法院沒有徇私枉法,也沒有貪贓受賄,他們依法辦事最后卻鬧得這樣一個下場,而縣長和市長雖然對其置之不理,但也無可厚非,可恰恰就是因為這樣的態度最后使他們丟了自己的烏紗帽。一切只因李雪蓮是一個人民群眾。
而此后十年,李雪蓮依然執著地在每年人大召開之時前往北京告狀。就因十年前的一告沒有將真離婚告變假離婚,就因她的丈夫秦玉河沒有因他騙她,也沒有因他說她為潘金蓮而受到任何懲罰。不禁問:值得嗎?縱使秦玉河百般不是,縱使你受盡恥辱,縱使你荒廢了十余年的生活,歸根結底,一切也是你自己因識人不清而造成的后果,又能怪誰呢?政府和法律也不能因你可憐而顛倒黑白呀?法和情不能統一!所以漸漸地,我又同情李雪蓮了,雖然她不講理,只喊冤,但那也是一個農村婦女僅存的無奈之舉。而在影片的最后,她道出告狀背后的真相是為了流掉的孩子,而不是房子時,我又覺得她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了。
影片令我印象較深的是后半段,因為一個小時左右的內容竟然出現了五次出人意料的轉折。第一次轉折是在連續告了十年狀的李雪蓮說不告狀了后,繼任的院長、縣長和市長竟通通不相信她的話,認為這是她的障眼法,所以李雪蓮為了不辜負他們的信任,改變主意,決定繼續告狀。第二次轉折,是在李雪蓮和趙大頭準備結婚并改變告狀的主意后聽到了他的電話,知曉了趙大頭與她結婚的真正目的是為了自己的兒子,所以與法院庭長勾結,拖住李雪蓮。第三次轉折是在縣長、院長、公安局長都為了逮住李雪蓮而去北京汽車站截人時,李雪蓮卻因身份證丟失而在中途下了車,壓根兒沒有去到北京。第四次轉折是李雪蓮病愈后去干果市場找表弟付醫藥費而被逮住時,縣長告知她的丈夫秦玉河已經去世。第五次轉折是李雪蓮心灰意冷,失去生活動力,準備上吊自殺時,被前來制止她的果農的一句話不在一棵樹上吊死而點醒。第一次轉折與第三次轉折,讓我覺得那一群所謂的領導竟像是跳梁小丑,為了保住自己頭頂上的帽子,頻頻上演一出出滑稽戲。最后一次轉折中,范偉扮演的果農所說的那一句不在一棵樹上吊死一語雙關,頓時解開了李雪蓮心中所有的郁結。因為十多年來,她的一切生活只剩下了告狀這一件事,苦苦執著卻沒有得到她想要的結果,臨了才醒悟:這又是何苦?
刪刪減減許久,最后才寫了這么一篇既不是觀后感又不是影評的文字,有時在寫文時感覺很困難,因為頭腦中明明有許多想法,但是無法把它組織整理成為一篇有結構的文字;蛟S是沒有受過系統的寫作訓練的緣故,一直以來,都是自娛自樂的寫法,許多時候都是想到哪兒便寫到哪兒。沒有嚴格按照什么散文、議論文、記敘文的文體來寫文。這樣的寫法不可取!因為我不是作家呀!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4
電影一開始我就覺得不到勁。李雪蓮去找王公道,在小說里是拎著半麻袋芝麻和一只老母雞,不是李雪蓮把門敲開的,而是老母雞把門叫開的。那種雞飛狗跳的場面,到了電影里變成了大半瓶香油和兩三根臘肉,香油和臘肉是不會叫喚的,感覺上就不到勁。
這種不到勁的失望一直持續到電影結束。電影整個給人的感覺是輕飄飄的,就是那種很想抓卻抓不到位的感覺,讓我心里發急。
電影將小說進行了不小的改編。把故事的發生地從河南延津縣,改成了江西光明縣。拐彎鎮還是那個拐彎鎮,但整個味道被毀掉了。電影里的拐彎鎮風景優美,像旅游景區,李雪蓮還神奇地開著牛骨湯館,人物統統說著別扭的方言,使得人物表現不到勁。
這一點至關重要,對比《一九四二》就能發現,故事發生地和人物語言是多么重要。作者劉震云的老家在河南延津,熟悉文學理論的人都知道,任何一個作家寫到一定程度,他最后可依賴的資源只能是自己的“原鄉”,且使自己盡可能地去表達真實的原鄉。
這的確屬于文學理論的范疇。在文學理論上,一個作家想寫出世界級的作品,他也只能從一個點位去出發。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叫童年記憶,類似血液,不管一個人怎么走動,永遠擺脫不了童年記憶。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有時做夢,童年仍然是夢的主題之一。一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只有無限地去接近原鄉、表達原鄉才能最深刻地去表達世界。其實這和很多記者寫深度新聞是一個道理,把一個點或人物理解和表達透了,你才能最深刻地表達好整個環境。
任何一個人都在漂泊,他不管走多么遠,最終都要尋找并回到他的原鄉。原鄉可以是故鄉,也可以是其他。比如同為河南籍并在北京生活的作家,劉慶邦的原鄉不是河南,卻是煤礦。閻連科也在北京,他的別墅曾被無情拆遷,他寫過一本《風雅頌》,那是典型的尋找原鄉的小說?杀氖,大多數人如《風雅頌》中的教授一樣,在他離開原鄉多年之后,回過頭發現原鄉已無處可尋了。
劉震云的原鄉就是他的故鄉河南延津。我們知道劉震云是以短篇小說《單位》等成名,那是北京的故事;此后他嘗試故鄉三部曲《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面和花朵》,寫得很沉,甚至凝滯,基本上是失敗的!妒謾C》和《我叫劉躍進》是從北京到故鄉的過渡,此后的《一句頂一萬句》甚至就分為“出延津記”和“回延津記”上下部,意圖是很明顯的。到了《我不是潘金蓮》,這種過渡和抵達已經完成。只有這樣,你才看出了劉震云式的表達。
任何一個作家到最后都要完成這種過渡和抵達,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要不然他就不會寫出最深刻的東西。同屬河南,閻連科的洛陽嵩縣和劉震云的新鄉延津的表達,差異也是很大的。嵩縣多山,風景不乏詩意,所以在閻連科的筆下,日光都是有色彩的。延津呢?我老家和延津不遠,一馬平川,甚至沒有什么稱得上景區的東西。好的作品,骨子里是有種詩意的。劉震云的厲害之處就是,他把故鄉粗糙的語言還原出了詩意。
《我不叫潘金蓮》這部小說的成功就在于語言。有文學評價者認為,這是中國最繞的一部小說,最繞的是語言。這種表達風格在《一句頂一萬句》中已經相當成熟了,為了說話,從一句話說成兩句話,從一件事說成兩件事,人與人本來毫無聯系,說著說著就發生了聯系,兩件事本來毫無關系,說著說著就有了關系,人和事本來毫無牽連,說著說著就有了牽連,并且事與事、人與事之間來回糾纏,繞著繞著就繞成了一部小說。
我很熟悉那里,相當一部分語境下,人真是那樣的。我記得小時候的傍晚,鄰居老鄧和別人議論鄧小平,當晚沒有說過人家,老鄧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深夜又起床拿著電燈去敲人家的家門,還要把理兒再說一說。傍晚說,那是閑扯淡;深夜說,那就成了打擾。這就把一件事說成了兩件事。類似這樣,你仔細去體會劉震云小說的語感,即便你的母語和劉震云的相差八千里,也能多少體會出一點詩意。這是語言和語感的魅力,電影很難表達。
電影把語感全破壞了,使這部作品就失去了魅力。語感這個東西很奇怪,在江西有江西的語感,江西的語感有江西語感的詩意,但那種語感會產生另外一種故事邏輯,而當然不是《我不是潘金蓮》的語感和故事邏輯。
電影表現不出劉震云小說語言的詩意,老想用鏡頭去找補,圓形給人逼仄造作的感覺,所以語言、故事、人物、表達全不到勁。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5
1725位觀眾力贊,平均三分鐘一次笑聲,“馮小剛這次講了一個好故事”。當地時間9月8日晚,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于第41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全球首度公開放映。導演馮小剛攜主演郭濤、大鵬悉數亮相。在此次入圍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蓮》被選為電影節官方推薦的45部不容錯過的佳片之一。
影片在多倫多首映的消息引發觀眾超高期待,1725張電影票提前售罄,放映現場過程更是反響熱烈。作為馮小剛導演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影片大膽使用圓形畫幅形式,方圓之間巧妙暗喻“鏡花水月”的中國式寓言更是收獲觀眾盛贊。
《我不是潘金蓮》入圍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消息一經公開,就引發了國內外媒體和觀眾的超高期待。在此次入圍的300多部影片中,《我不是潘金蓮》更是被選為電影節官方推薦的45部不容錯過的.佳片之一。此次影片全球首次放映不僅近兩千張票提前售罄,更有不少觀眾特地從多倫多之外的其他地區趕來,只為第一時間看到馮小剛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
中國故事驚艷國際 圓形畫幅暗喻“鏡花水月” 方圓盡顯中國式人情法治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而輾轉十年的荒誕故事,作為馮小剛導演暌違三年的最新力作。馮導表示,雖然每天都有很多劇本送來,但終于等到這一個值得拍的故事,既是回歸電影初心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
與以往作品不同的是,馮小剛首次在本片中大膽采用圓形畫幅進行拍攝。據悉,圓形的靈感來自于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風情畫,構圖和色調十分講究,不少觀眾表示看電影時有置身江南園林一步一景的視覺效果,新鮮之外非常賞心悅目,有觀眾評價道“攝影和美術簡直就是中國版的《布達佩斯大飯店》,太美了”“畫幅的變化跟情節結合得好棒!”圓形畫幅不僅是一次技術的嘗試,其背后另有含義,方圓之間似真似幻,觀眾們從圓形畫幅中看電影的形式巧妙暗喻了“鏡花水月”的荒誕寓言。
放映結束后,觀眾紛紛點贊“馮導真是太大膽了,不論是故事還是圓形形式,都是一次巨大的突破”“這部電影跟一般的喜劇不一樣,笑完還能有思考,馮導講了一個好故事”。馮小剛導演表示,希望借此向國際展示這個荒誕故事背后的中國式人情與法治,李雪蓮故事背后的道理值得觀眾們再度回味。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6
李雪蓮是主人公,令我不可思議的是她居然告狀告了十年。〉阶詈笪也琶靼祝瑸榈牟皇悄翘追孔雍图匐x婚,而是為了還未成形的孩子!
要說這明星陣容也是杠杠的。『芏辔叶颊J識,很熟悉哈哈。要說李雪蓮前夫也夠賤的!假離婚還和別的女人勾搭在一起,真心惡心的.。
電影中也有不可描述畫面(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我沒看到啊啊啊心疼ing)
要說這個官司也不大,就連北京領導都弄不好嗎?政府也太無用了吧!說到底還是因為政府人員,只對上面好,不對下面好,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果有一個人幫助李雪蓮,那么事情會發展到這種地步嗎?無用的政府,不論是在電影中還是現實中,如果人人都這樣,我們還有這個中國嗎?不早已是爛泥?
看完這部電影,我們也該反省自己,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歌詞也唱到,電影也看到,書中也寫到,人們也想到,難道大家就做不到嗎?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7
由馮小剛執導,于和偉、郭濤等大腕明星主演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已隆重上映數日,關注度很高,卻爭議不斷。
首先我要說的是,這部電影真實反映的內容和潘金蓮沒有半毛錢關系,但為何把片名定為我不是潘金蓮,想必其中的用意,觀眾都不言而喻,從這一點來看,當今社會關心什么,注重什么,便一目了然了!
故事的情節是這樣的:農村婦女李雪蓮意外懷孕了,已生育一子的她,為了避免身為化工廠的丈夫秦玉河丟掉工作,于是和丈夫商量好假離婚,等給二胎上了戶口,再復婚,雖然離婚是假的,但離婚證卻是真的。誰知“假離婚”半年之后,秦玉河卻和理發店的小米結婚了,并且,小米也懷孕了?蓱z的李雪蓮,那一刻死的心都有了,但死之前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殺了她的丈夫,她求助自己的弟弟不成后,與賣肉的老胡進行交換,讓對方幫助自己殺了丈夫秦玉河,便可以送上自己的身子,老胡不敢。
求親人,朋友無望后,她便開始求助社會,她告到縣法院,縣長那里,她只是希望有人能為自己說句公道話,證明自己當初是假離婚,證明自己前半身的付出和努力只是為了這個家。可憐的李雪蓮,不知道這些事只是家務事,家務事是講究證據的法律解決不了的。沒有證據證明她是假離婚,能證明的也只有她那個狼心狗肺的丈夫。
縣里告狀失敗后,李雪蓮身心交瘁,她只想讓秦玉河在眾人面前說出他們離婚的真相,她便不再告了,從此各過各的,老死不相往來,可那個不敢擔當,沒有人性的'前夫秦玉河還不負責任地說,“我看你就是個潘金蓮……”。
這個時候,活了半輩子的李雪蓮,丈夫沒了,兒子沒了,家沒了,還背上了一個讓中國人罵了幾千年的壞女人的名聲。這些對于一個有點思想的農村婦女來說,活著還不如死去,但在死之前,她要討個說法,討個公道。
從此,她踏上了一條上訪之路,她耗盡了20多年的青春時光,年年進京上訪,成了一個最棘手的上訪專業戶和邋遢臃腫的中年婦女。
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一句話,都是為了爭一口氣,而這背后的根源僅僅是源于她丈夫秦玉河對她說過的一句話——我看你就像個潘金蓮。
在他的眼里,李雪蓮只是一個傳宗接代的工具,你和我離婚,我可以再找“小米”。人家比你年輕,在某些方面比你更有優勢,至于你曾經為這個家付出了多少,這個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不但如此,為了你不再糾纏我,我還會在眾人面前說你就是個潘金蓮……
丈夫的背叛和無情,把一個手無寸鐵的婦女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地。
電影最后的結局,凡是和李雪蓮接觸過的官員,縣法院院長、審判員、專委,縣長以及市長,除了審判員職位太小,只受到處分外,其他所有人全被撤職,前夫秦玉河也出車禍死了。這些所有都表明李雪蓮的這場官司贏了,也贏得也從市到縣所有官員們的“尊重”?蛇@些是一個普通農村婦女想要的嗎?她想要的只是一個真相,一份她身邊最親的那個人對她的尊重(這個人是她曾認為在這個世上最值得信任的),一個簡單而又安全的家。
僅此而已!
不是潘金蓮的李雪蓮用一場看似“無理取鬧”的鬧劇,贏了官司,卻達上了自己后半輩子。其中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太多太多,難道一個農村婦女這么一點小小的要求就這么難滿足嗎?基層的官員遇到這種類似的問題能不能換個角度去解決?一個看似“無理取鬧”的上訪戶卻讓那么多官員受到牽連,值嗎?從社會層面上:女性做為社會的弱勢群體是不是更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當今社會的信訪制度可以慢慢改進,但以法治國,勢在必行!從個人層面上,做為社會個體的每一個人,不能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影響自己的一生。其實我們不是什么潘金蓮,我們誰都不是,只是我們自己!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8
有什么樣的規矩,就有什么樣的方圓。《我不是潘金蓮》必將是2016年,還可往前追溯的十余年里,最重要的電影之一。
一些人畜無害的文藝工作者,在亂花漸欲迷人眼之后,給自己下了不忘初心的強大心理暗示后,決定曲線救國。把稻粱謀足之后,再進行可持續發展。他們把這稱之為理想主義,而自己仍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的追夢人。無數美麗的現實告訴我們,他們的一切冀盼,只是從一個物質轉換成另一個物質。
馮小剛和他們不同,一開始,他的口號是為老百姓做足底按摩。等老百姓舒坦,他自己又不自在了。他曾說過,他之前所有影片所積累的財富、聲名和信譽,都只為一部電影做準備,那就是根據劉震云紀實小說改編的《一九四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馮小剛是一個還算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與陳凱歌、張藝謀先陽春白雪、后下里巴人的創作軌跡不同,馮小剛走向了他們的背面,他越來越嚴肅(也可以說馮小剛每一部影片的內部肌理都不是那么嬉皮笑臉),現在輪到了《我不是潘金蓮》。
從馮小剛的電視劇時代開始,馮小剛最重要的文學給養,來自王朔和劉震云。私以為,馮小剛其實更容易與劉震云互通款曲。雖然這兩位中國當代最優秀的作家都能極盡諷喻之能事,但就在王朔早期作品中,他所描述的生活再怎么熱氣騰騰,都有一種欲驅盡煙火的渾不吝和一種巨大的悵然。劉震云則善于在雞零狗碎間,道盡歷史與現實對人的雙重捆綁,且有著極強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敘事野心。
從預告片里,大家目前看到的畫幅為圓形,此畫幅最麻煩的是,給光影的聚焦帶來很大的難題。早期默片里也有類似圓形遮罩的用法,比如德國表現主義時期電影,但那種用法還是有陰影邊緣,借助陰影凝聚畫面焦點。2014年,墨西哥和比利時合拍的影片《路西法》也采用了圓形畫幅,是用制造濾鏡的方式來完成拍攝的。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9
劉震云的這本書我還沒看,只看了電影,說說我的觀影感受吧。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講述了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李雪蓮,為了糾正一句話,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打了十年交道,在十多年時間里,從鎮到縣,由市至省,再到首都,廣闊天地中,一路與形形色色的大男人斗智斗勇、周旋不斷。
在看的過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一樁假離婚變成了真離婚的案件,法官當初判李雪蓮敗訴也是正確的,都是按照法律條文辦事?墒菫槭裁磸泥l到鎮到縣到市,甚至到省,各級領導干部都那么怕李雪蓮去北京告狀呢?這樁案子里面又沒有存在濫用權力或者徇私舞弊等因素,當初法院并沒有判錯,李雪蓮怎么告都告不贏才對呀,而且大家這十多年來也一直在幫她解決問題,怎么大家都那么怕她去告呢?
看到了最后,馬市長的話使我恍然大悟,馬市長說:“我們是真想幫助李雪蓮呢,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呢,我看,還是后者居多吧。”
原來是大家都心里有鬼,生怕由此事牽連出其他的事情,擔心自己的帽子丟了,這才千方百計地阻止李雪蓮上京告狀。
而李雪蓮原來心底也有鬼,對外說當初假離婚是為了分到一套房子,有點跟去年上海夫妻假離婚買房的性質類似。真實原因卻是為了逃避計劃生育,因為已經生了一個孩子,所以假離婚之后再生一個孩子,然后再結婚?蓻]想到離婚之后男方不愿意結婚了,肚子里的孩子也流產了,按李雪蓮自己的說法是為了肚子里那未成形的孩子打官司。
人往往是趨利的動物,當一個人面對自身利益可能受到損失的情況下,他所做出的行為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無論行為或語言表現得多么冠冕堂皇。
可怕的是,當這種虛假的行為成了一種習慣之后,連他自己本人都信以為真了,甚至當成了一種生活的.動力。
就像當李雪蓮聽到秦玉河死了之后,一下子嚎啕大哭,秦玉河已成為她十幾年來的生活動力,秦玉河一死好像是內心的信仰倒了,一下子不知道為何還要繼續活下去,活下去的意義何在?墒乔赜窈赢敵跏撬某鹑税,李雪蓮當初恨不得殺了的人啊。
當恨銘記于心,久而久之在某種程度上便變成了愛,變成了心頭的朱砂痣,恨還值得嗎?
當然,電影里面還有其他的一些影射。比如當李雪蓮在市政府門口坐了三天,市長只說了句“把李雪蓮弄走,不要讓她繼續在門口坐著”,傳到下面話就變了,最后竟然把李雪蓮抓進了拘留所。
還有一個小插曲,便是李雪蓮跟大頭住賓館的時候,大頭硬要把李雪蓮上了,一開始李雪蓮百般抵抗,完事之后卻跟大頭說這是她活到現在感覺最舒服的一件事。
我認為這無關善惡。
不足之處,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還是不夠深刻,看完并沒有給人留下太大的思考空間,可能小說里有一些內容體現得不是很完善吧,當然小說我還沒看,也不好說什么。
再提到另一部電影,便是《驢得水》,挺震撼人心的,留下可思考的東西也很多很多,我看得很享受。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0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中國社會從人情向法制轉變的過渡期。看完整個影片,或許覺得情節發展稍顯夸張,可就是這樣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毫不隱晦的展示出當時社會的激烈矛盾。
影片中由張嘉譯飾演的馬市長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值得我們深思,李雪蓮一樁小小的離婚官司,為何會演變成長達十多年的`信訪壓力重擔?影片中涉及的公職人員沒有真正把為群眾解決問題放在首位,而是更害怕丟掉自己的帽子,所以一層推一層,層層推諉,層層躲避,最終導致李雪蓮上京告御狀,正如片中所講“把一粒芝麻變成了一顆西瓜,把一只螞蟻變成了一頭大象,把一個農婦變成了小白菜,最后修煉成白骨精!倍谑旰螅钛┥彵痉艞壛松暇└嬗鶢畹南敕,法院院長、縣長、市長都不相信,采用了各種夸張的手段來阻止李雪蓮進京上訪,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然而,最終李雪蓮放棄上訪,并不是因為公職人員將她的思想工作做通,而是得知了秦玉河意外死亡的事實(秦玉河是李雪蓮前夫,李雪蓮狀告的對象),沒有了被告,這個御狀怎么成立呢?于是有了影片尾聲,馬市長的經典話語,“事情的解決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而是靠一場意外事故畫上了句號。我們是真想幫助李雪蓮,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還是后者為多吧。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擔當,只對上面負責不對下面負責。其實啊,不對老百姓負責,就是對上級的最不負責。這個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個李雪蓮,還會來一個王雪蓮,先不要急著表態,回去思考思考,這也看出自己擔當的重要性嘍!
正如影片所說,作為公職干部的我們,在處理信訪事件時,要有職業擔當,真正對群眾負責,把為群眾解決問題放在處理事件的首要位置,這樣,“小白菜”才不會在當代出現。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1
《我不是潘金蓮》卻是擰巴的,硬是要反著來,這可能是很多文學改編電影的出發點。也是中國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徑。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為了離婚這檔子事兒,放下生活的其他面,專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這種苦,又是有別于傳統文學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讓別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質不是說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這么多年來,我都干了什么呢?”
《我不是潘金蓮》如果桎梏于把主題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思路上,一次揭發官場的真態,那顯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說馮小剛原意用一個本是“無理之人”,變成“有理之事”的創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費了這部電影。
我想電影里最妙之處,是小小兩個“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變了味兒,就成了觀眾心里都懂的生活經歷。一直以來,我們也是迫于這些本沒有的“強行壓制”,憧憬著幻想之光,才勉強能活下去。
旁人稱羨,假惺惺贊嘆退休院長夫妻恩愛白頭。老夫人惡狠狠一語道破攜手“活下去”的關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說到婚姻,李雪蓮的故事不止一個。那些年因為分房,生二胎而結婚,離婚,又復婚的“鬧劇”,大概又以新的形式來到了這些年。這種家常,無法區分“對錯”的,在這部電影里建立起“理直氣壯”的一面,在電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蓮的苦衷。
這個村婦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變成每個人的故事,甚至在每個階層,你都無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就是這個要了命的責任,成為了李雪蓮,甚至是和她交過手,或沒交到手的“緊張人物”的無形負擔。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無法適應這個悲慘世界里,弱肉強食那一套。她單純的有點“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擊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來拯救,最后“落得一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2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以主人公李雪蓮因為她丈夫和她假離婚變成真離婚而展開,并且貫穿全劇。
李雪蓮的丈夫說陳雪蓮是潘金蓮,陳雪蓮說我不是潘金蓮。
陳雪蓮因和丈夫為了在城里多分點房子而假離婚,但是當房子到手后,里面卻住了別的女人,假離婚也變成了真離婚。陳雪蓮不服氣,便要去法院告狀。后面的故事也應該是從這里真正展開。因為法院判被告一方勝訴,陳雪蓮并不服氣,于是開始層層向上申訴,由法院院長到縣長再到市長,最后告狀告到了北京。一路坎坷曲折,但是遇上了首長,并且層層下達,撤了市長縣長的職位,但是陳雪蓮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陳雪蓮一連告狀就是十年,十年后,又一次人代會將在北京召開,法院院長縣長市長都來她家勸她不要再去告狀了。起初,陳雪蓮的確不想再告狀,但是當他們一而再而三的不相信她的時候,她選擇了繼續告狀。但是她的家已經被嚴格看管起來,這時候劉大頭說她倆可以對外說結婚,然后乘機逃走?墒钱斔麄兊近S山的時候,他倆確定了關系后,陳雪蓮才發現自己被騙了,劉大頭只是為了得到另外的好處,陳雪蓮憤怒了,選擇離開,獨自去北京。當她到達北京后,卻被通知她的前夫秦玉河死了,她開始嚎啕大哭,覺得生活沒有了根本和意義,歷史戛然而止。
電影采取了黑色圓形遮罩,實際上,用“圓”來拍攝并不是首創,在早期的默片中,就有導演使用過圓形畫幅遮罩。但在《我不是潘金蓮》里,這種拍攝方式從藝術上來看,讓畫面成為一幅幅古代風情畫, 圓也是李雪蓮所在的處境,身陷囹圄,周身的官場像踢皮球一樣把她踢來踢去。李雪蓮上告到北京后,畫幅由圓變方,方意味著首都森嚴的規矩。在畫幅的轉變中,從縣長、市長到“首長”,組成了一幅官場現形記。
李雪蓮是處于社會弱勢群體的一類人,與官員們和社會中的人糾纏著。而影片中的'官員們都是“文質彬彬”的,但越是這樣越顯得他們說的話很荒謬。但是陳雪蓮并沒有任何理由去打官司,她是為了自己利益而假離婚最后受傷的的農村婦女形象,打官司也無非只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所以并沒有得到觀眾同情。
而故事中出現的屠夫和劉大頭,則體現了出陳雪蓮柔情的一面。尤其是對劉大頭甚至產生了真感情,滿心歡喜的去為他買衣服,卻因劉大頭背叛而丟失這份感情。但這份感情依然存在著交換,并且李雪蓮很清楚自己最終的目的是什么,所以,中間存在很多物質交換。
整部電影體現了農村婦女的無知,以及他們的執著。官員們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只做表面功夫,不顧及社會底層。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3
《我不是潘金蓮》是今年最受關注的國產電影之一。
這部由馮小剛執導、改編自劉震云同名小說的電影,從一個農村婦女的離婚案講起,又講到她執拗地一級一級往上告狀,最后卻只成就了一個荒唐的故事。
在當前高度反腐的背景下,這個故事及其中的人物讓人感嘆。這當然不是關于一個婦女個人冤屈的電影,甚至也不只是人情社會走向法治社會中遇到的困頓那么簡單。用馮小剛的話說,這是一則社會寓言,而這則寓言想說的道理便是,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
這才是真正的現實故事,這才是馮小剛電影的功德無量,這才是觀后感。整個影院里隨著劇情發展,觀眾從會心一笑,到唏噓不已、波瀾起伏、痛恨現實、同情李雪蓮,惋惜層層干部隊伍的作為不當,指示精神歪曲執行的因果報應。觀眾實在是把馮小剛佩服的了不得!
《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電影,我看小說的時候就覺得拍攝的難度挺大的。一般人都會知道這是個挺敏感的題材,
想拍成電影,需要勇氣。這個勇氣必須是藝術的勇氣,正義的勇氣,敢于揭發批判的勇氣。而絕不是宋正德那種只爭鋒犀利,無循循善誘的勇氣,只揭發批判,無由表及里的控訴。
這部電影則在世人敏感的問題上藝術性很高的突出表現了導演的作用,導演的思想,導演的目的。怎么來解讀這個故事?導演緊扣依法治國這個理念,干部要不要有擔當這個現實圍繞李雪蓮開始演繹著這個故事。
《我不是潘金蓮》這個題材無疑是和我們的現實結合得比較緊密的。這符合文藝怎么深入生活、反映生活。對于任何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讀,最后得出的結論,甚至形成的輿論走向都不一樣。整個全劇始終圍繞故事情節發展特別生動、準確,拋出了以往電影故事的正反兩個角色,貫穿告狀,電影里沒有任何一個壞人,卻在旁白中幾次提示說:各級官員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刁難李雪蓮,但為什么這事越辦越糟?李雪蓮走了還有王雪蓮、劉雪蓮我覺得這里頭的東西特別有意思。中國幾千年的人情社會,從人情社會的邏輯出發,李雪蓮覺得法院像個騙子。她為什么要找領導呢?這也是人情社會的產物,她認為中國的官管著法院呢。影片對中國社會、中國人的觀察以他特別獨到的角度,用幽默的方式敘述整部電影的人生軌跡,反差使故事情節變得不同尋常。人物言行舉止使人處處會心,畫卷般的藝術拍攝給觀眾耳目一新的美感享受,人物方言結合江南水鄉這部電影拍得妙趣橫生。
馮小剛電影導演的功底的的確確是深厚扎實,才敢不凡,有膽有識。
電影賀歲喜劇片,很久以來都冠以馮小剛了,幽默的電影語言,華麗的電影包裝,馮小剛導演還是有很多想諷刺的東西。
我在看電影的時候覺得像是拿著一枚目鏡在看一則寓言。從美學的角度上說,電影又多了一個視覺效果的觀賞形式。這個拍攝形式和結合敘事內容來說,圓的東西會和現實有一種間離感,觀眾能感到這是在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非常中國,其他地方不太發生這樣的故事,南宋時期有一些很典型的團扇繪畫,這個故事放在這圓里頭講,實際上有一種中國山水的意境在里面。很像是在品畫卷里的故事,就像是《清明上河圖》。
看完這個電影我就想,這個理兒它怎么是這樣的?為什么會這樣?揭發官員不擔當就是腐敗!這很有意思。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里就是講了這個道理,電影里這些官員里哪怕有一個認真對待李雪蓮這事,都不至于走到這一步。但每個人都想推諉,每個人都想怎么臨時去把這事堵一下,出現問題之后的`第一反應就是這事對我的烏紗帽有影響,F實生活中一些官員在辦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會不會受到責難,就是我們說的膽小怕事,其實說到底這種干部就是沒擔當。在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有的干部為了求自保就寧左勿右、寧嚴勿松,而我認為這是最大的腐敗,比貪污還厲害。
最大的腐敗就是不負責任,而且是用負責任的面目出現的,它的本質是只對自己負責,對黨和國家的事業是不負責的。我覺得很多領導干部看完這個電影后會有觸動、有思考、有啟示,擔當對于一個干部的重要性,這是這個電影的重要意義。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4
從觀感上,這應該是近些年最與眾不同的一部馮小剛電影了,它不像《非誠勿擾》或是《私人訂制》那樣的都市喜劇,靠耍耍嘴皮子來都觀眾一笑。而是通過更形式感的,黑色幽默的方式來傳遞喜劇效果。
影片延續了劉震云小說喜歡不停念叨的風格,一開場就以導演馮小剛的畫外音引入劇情。馮小剛好像一個說書人,去講一段關于李雪蓮不是潘金蓮的故事。如今的金馬影帝在聲音塑造上還是頗有心得,背景的畫外音一板一眼,還真有點說書人的樣子。
借以說書人的方式,給觀眾講一段當代的傳奇故事。這也是《我不是潘金蓮》的立意。
通過說書的方式,使得影片產生距離感,雖然這其中的人、這里的事,那些劇情與角色,都是很生活、很熟悉的,甚至會讓你覺得似曾相識。只不過在這電影里,卻又總是有些距離感。你總是感覺在遠遠看著這個故事,有如荒誕的現實主義,好像戲說的故事。
影片雖然采用了少見的圓形畫幅,但是看的時候并不會覺得太別扭。為了配合圓形構圖,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寫、近景以及運動幅度太大的鏡頭。更多的中景或遠景,仍然能保證鏡頭中的信息量,同時,圓形構圖即對應著傳統中國的圓形窗戶,對應傳統文化以及復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窺視角。
這成為圓形構圖的另一個功能,就像上面的截圖,你可以稱之為圓窗或是鎖眼視角,它的意義都是偷窺。觀眾稱為一個偷窺的旁觀者,去觀察片中呈現的那個光怪陸離的荒誕世界,所謂鏡花水月。這也成為影片的一大妙處。
一開始,我們都以為這是一部從頭到尾都是圓形構圖的電影。實際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影片再構圖上的設計,遠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復雜。其實,這部電影不光有圓形構圖,還有方形構圖,而且,圓形構圖與方形構圖還有兩次轉換。而到了結尾,還出現了正常的全畫幅。
畫幅變化在這幾年一直是世界影壇的主流,無論是《布達佩斯大飯店》還是《山河故人》,以及《媽咪》《聶隱娘》等片,都使用過變化畫幅的把戲。但是,《我不是潘金蓮》中的圓方轉換,還是非常獨特。
更重要的還是,這種變化是服務于劇情的,圓形構圖是李雪蓮在鄉下的部分,都是圓形,江南。
片中李雪蓮兩次進京,畫幅兩次變成方形。為啥一進京就能變方,這里面就有意思了。估計你們到時候也會有自己的體驗,我就不給你們過度束縛了。以及,影片再圓與方之間的轉換,也并不是很生硬的一下子變過來,仍然會通過形狀的.過度。比如鏡頭搖過一扇圓形的窗戶,畫幅也順勢就變圓了。從這些細節,也看出創作者是用了心思的。
而相比當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喜劇片、愛情片,這部電影起碼是有強烈訴求的,是有心的。雖然在當下,仍然很難完全放開,但是,這樣的電影仍然值得尊重,我們也需要這樣的電影,更多這樣的電影。它可以讓這個電影市場更豐富,更多樣。
雖然影片仍有不少還可以提升的空間,但在當下華語的電影市場,這絕對是很鮮見的一部電影(指題材而非形式)。就像上面說的,我們這個時代需要個各種題材、各種風格的電影。既需要青春片、奇幻片等等造夢的電影,也需要這種與時代,與現實有所照應和對話,深入肌理的作品。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5
《我不是潘金蓮》這部電影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版的“官場現形記”,通過一個女人與八個男人十年的上訪故事,以荒誕手法描寫官民矛盾和官場生態,尺度之大,令人嘖舌。電影通過極簡主義的敘事,表達龐大復雜的主題,故事既緊貼基層現實,又是荒誕化的。一群重權在手的官員對付不了一名農村女訪民,被她搞得團團轉,極具諷刺意味。
環球時報11月21日刊發題為《<我不是潘金蓮>做出勇敢可貴的探索》的文章認為,《我不是潘金蓮》不是簡單在控訴,而是展示了“上訪”這個問題成為死結過程中各方節外生枝或畫蛇添足的每一步,對體制與基層問題缺少對應解決能力做出建設性的`詰問。抱著建設性的態度開展批評,度的把握就有了基礎,遠承《甲方乙方》錢康之余緒,近紹《老炮兒》六爺之遺風,在這方面馮小剛可以說是玩得得心應手。
除了對本片本身討論話題的反思,筆者倒還想到另一件事。當我們在說《我不是潘金蓮》的時候,所會想到的恐怕不僅僅只是這部電影,畢竟電影名字里的關鍵詞“潘金蓮”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頂有名的人物。在《水滸傳》中誕生,在《金瓶梅》中升華,在這個出軌新聞頻發的年代,“潘金蓮”也有其時代內涵。
9月份,王寶強離婚事件在輿論上吵得沸沸揚揚,一些人紛紛把指責的矛頭對準另一位當事人馬蓉,甚至連英國廣播公司BBC也來“湊熱鬧”,在報道中將王寶強與馬蓉比做“武大郎”與“潘金蓮”。在國內也有網民調侃稱,別人都在蹭《我不是潘金蓮》的熱點時,只有馬蓉在安心做原創。
近期關于明星出軌以及疑似出軌的新聞可以說不絕于屏幕,林丹、劉愷威、陳赫、文章等等,真真假假,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可能的。然而,這些出軌事件所引起的討論都遠遠不及王寶強離婚事件。通過對比,我們還是能夠發現一些不同,對于男明星出軌,大多數人都已經司空見慣尋常事了,用《紅樓夢》中賈母的話說“饞嘴貓兒似的,那里保得住不這么著”。
有觀點認為,每個人都存在出軌的可能,只是囿于時間地點條件,表現程度不同罷了,經典的例子有《廊橋遺夢》等。這種看法不免有些悲觀,但也在提醒社會如何處理新時代下的家庭倫理關系。首先,出軌是男女雙方的問題,對于不知情的圍觀群眾的而言,獲取到的信息有限,妄下判斷不免有失偏頗,既然有“潘金蓮”,那還有“西門慶”呢,別忘了當時可是西門慶誘惑的潘金蓮,所以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盲目跟風輿論判斷是一種社會暴力,當三思而行。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16
首先圓形方形構圖,很多人看完覺得不適應,相反我覺得挺有新意,一開始就是雨中的場景,江南水鄉的美在圓形構圖中更具中國韻味,有國畫的錯覺,我不知道導演是為了讓電影有特點而創新,還是也為了讓觀眾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窺探一個遠離我們細思卻又無處不在的小人物的一生,從視覺轉而內心去感受那壓抑的氛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方圓的構圖可能也暗指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吧。我們再怎么暗自揣摩導演的意圖也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自己默默感受就好了。
差不多是笑著看完整部電影的,就是一部荒誕喜劇啊。著看著她拿著香油、臘肉冒著大雨來到王公道家攀親戚的時候,我們笑著的同時也為她為證明事實而做著徒勞無功的努力而佩服,她糾結真假離婚的時候,第一次官司沒打贏,求爺爺告奶奶無果反而進了局子,她也不想折騰了,去找前夫,只求一句話、一個真相,卻引發另一個荒謬的言論,這就不能一忍再忍了,已經退一步了為何步步逼近。這種做法是鉆牛角尖,我卻很能理解那種事實被歪曲的感受,吃虧是?蓱{什么吃歪曲事實的啞巴虧。生而為人,擁有喜怒哀樂的權利,正因為是有血有肉的人,總得有個底限和原則,她化悲傷為動力,從此,她踏上了告狀這條不歸路,我們該佩服一個農村婦女有這樣大的勇氣。
片中從地名、人名到整個劇情處處都充滿著諷刺與丑陋和無奈,這個就不必多說了,但好在電影從來不是說教,都是一種委婉的方式、客觀的、赤裸裸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留給大家自己去體會、去思考。
仔細觀察了下,第一次圓轉正方是雪蓮第一次去北京時過的隧道,圓形到隧道的上半圓、下半方,到出來后變成正方,象征著北京的光明與公正,后面的劇情也恰恰證明了,即使是不是假離婚、是不是潘金蓮的'問題沒有解決,但是相關的領導全因一個即使為法盲婦女的看似小問題而通通被擼下來,這樣的劇情看起來還是蠻爽的,比在縣內市內的處理方法痛快多了。第一次方轉圓,鏡頭給到了一扇窗,這種處理方法視覺上蠻舒適,不注意的話甚至反應不過來它的轉變。這也說明了離開北京,日子還得照常過,沒人再去管你李雪蓮想要證明的真相。你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菩薩身上,等著她幫你實現。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在片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從各級官員推諉責任到多次阻攔雪蓮告狀,為的不是體恤民情,只怕頭上的帽子哪一天掉了。女人的貞潔竟可以是用來交易的,屠夫在權衡一翻過后覺得不劃算而終結。哪怕我們看著趙大頭對雪蓮是真心,最后也是參雜了一點點私心。雪蓮是愛憎分明的、純粹的、眼睛里容不得半點沙子的,正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也就注定了其實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她在告狀這件事上就是失敗的,注定了她的人生是無奈的。
習慣一旦養成就改不掉了,同樣也改不掉別人對你習慣的習慣,她說今年不告狀了,他們反而懷疑、怎么也不肯相信,緊緊看著,王公道和鄭眾的談話甚至把雪蓮妖魔化了,小白菜、潘金蓮、竇娥的聯合另他們很頭疼,他們不明白,雪蓮沒文化、沒見識也沒套路,只不過是簡簡單單的一股子韌勁兒支撐著她走了這么遠。生活中有時候也是這樣,我們總愛問為什么不了呢?這怎么可能呢?其實事情就是表面的那么簡單而純粹,人們往往把它復雜化,累自己的心也累別人,隨后事情就會反其道而行。
當得知前夫意外身亡,雪蓮坐地痛哭,那種無奈是無法感同身受的,十多年的奔走誰也說不清對與錯,卻因一個不得不接受的原因無奈的被解決了。官員們也松了一口氣,他們也是無奈的,這并不是他們工作努力的結果,他們終于開始反思了。十多年前明明可以簡單的處理方式卻引發了這么多年的恩怨,蝴蝶效應一樣,一個小舉動后續引發的往往是想不到的巨大波動。
雪蓮十多年的堅持就好像不得不被默默的否定了一樣,她沒有奔頭兒了,她不知道未來該往什么方向了,她選擇上吊,上吊遇見的果農那段是整部片子人們笑的最歡的一段,他救了雪蓮一命卻也不知不覺中體現了自己的私心,說的難聽點就是:要死別地兒死去,別臟了我這園子。這都是正常的,事情都有兩面性,他這么說也恰恰體現了他的憨厚實誠啊。世界還是美好的,不是么!~
執著是個既可喜又可怕的字眼,可喜的是:決心做成一件事,即使面對千難萬阻、沒有時限、甚至遲遲看不到光明,只要你心中堅定、持之以恒,螻蟻總會撼動大象,水滴石即使不穿,也會凹陷,這世界那么多事情已成定律,但你改變了哪怕一點點那也是值得敬佩的。
可怕的是:一件事堅持了很久突然斷了,你會發現即使過程是痛苦的,但在不知不覺中早已習慣那種生活、那種節奏,你執著的好像已經不是為了結果了,官司打不打、贏不贏早已不重要了,那個咬著牙、攥著拳頭、扣著手掌心倔強的奔走的過程就是你活下去的動力。
執念在于人心,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很多事別人再怎么勸也影響不到你,只有你有一天自己想明白了一切就豁然開朗了,雖然你自己也不確定又并不期待那一天。
電影的最后終于回歸寬屏畫幅,也終于滿足大多數觀眾的期待,視野終于開闊。雪蓮對于這些年的經歷早已釋然,生活不過是讓別人笑笑,偶爾又笑笑別人。一切終將歸于平靜,生活不就是這樣么,正是因為偶爾的波瀾,才會顯出平淡的美好。無論如何,生活終將繼續。
有人說圓方構圖看著逼死強迫癥,有人說劇情無趣催眠,有人質疑這怎么過的審,有人說馮導炮轟萬達顯得太陰陽怪氣就不想去看,總之,不管故事怎樣,能讓觀眾過程中一直笑著,之后又能思考回味一些東西,能刺激我們感官的電影就是值得一看的。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后感高中03-23
我不是藥神電影觀后感范文06-07
高分電影《我不是藥神》觀后感11-23
國內電影《我不是藥神》觀后感范文07-19
觀看國內電影我不是藥神觀后感范文04-21
《我不是藥神》觀后感我不是藥神觀后感左右02-27
我的未來不是夢 我的未來不是夢作文02-25
我的未來不是夢05-05
我不是完美的少年03-20
我的未來不是夢歌詞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