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袁隆平》觀后感(精選15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袁隆平》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
寒假期間,我和媽媽帶我去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開演之前,媽媽什么都沒有對我講,我也不知道袁隆平到底是誰,是干什么的。電影開始后,當我看到影片中有個姐姐餓得頭暈,還是那個姐姐要拿出家里僅有的準備種地的.種子要給袁隆平爺爺做飯吃而磕破了頭,袁爺爺眼睛里滿含著淚水、充滿著堅定:不能讓老百姓再挨餓,讓老百姓吃飽從那以后成了袁爺爺畢生的奮斗目標。我忽然想起,我在國學班里最早學過的神農氏,那袁爺爺不就和神農氏一樣,用一根神鞭,正在趕走那個讓許多人民饑餓的惡魔。
從那以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袁爺爺數十年如一日,不論春夏秋冬:在烈日下、在暴雨中,他不畏懼任何困難,勇敢執著地為著自己的夢想前行。最終經過十幾年的艱苦科研,袁爺爺終于成功了!
我雖然還只是一個二年的小學生,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真的很想在若干年后去北京念一流的大學。媽媽告訴我那同樣也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我也要像袁爺爺一樣,遇到困難執著前行,多多學習增長本領,持之以恒地朝著自己的奮斗目標努力向前!!!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2
這天,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同學一起去階梯教室觀看《袁隆平》這部電視,看完這部電視,大家都深有感觸。
片子主要講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規品種實驗田里,發現了一株與眾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試驗田里,結果證明了上一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雜交稻”。這樣,袁隆平從實踐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為自花傳粉而無雜的種優勢的.傳統觀念的束縛。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轉到培育人工雜交水稻這一嶄新的課堂上來。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從那時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時間,卻仍沒有達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氣餒,吸取了這6年以來的教訓,終于達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業,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點兒難的題目,我就去請教爸爸,不多考慮什么,但等爸爸做出來題目之后,我才發現這道題是多么的簡單。以后我一定會多思考再請教。
袁隆平堅持不懈的精神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上,我會學習他,做一名和他一樣的人。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3
為緬懷袁隆平爺爺,5月24日,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班集體觀看了電影《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述袁隆平爺爺為了實現綠色的夢,為了科學上的突破,為了解決饑荒的恐懼,他埋頭苦干,不畏艱辛的研制出雜交水稻。雖然在研制雜交水稻的`過程中有很多的困難,但是袁隆平爺爺沒有被困難打敗。他執著追求,50多年如一日,全心致力于科學研究,提出了水稻雜交新理論,實現了水稻育種的歷史性突破,使中國水稻產量不斷邁上新臺階,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卓越貢獻。
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我對袁隆平院士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只從電視上看到過他獲獎的鏡頭,看到的是一個皮膚黝黑的老爺爺,沒有想到他竟然有如此巨大的成就,由衷地對他產生敬意。
袁隆平爺爺說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一粒小小的種子,卻改變著世界的歷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然而在5月22日袁隆平爺爺已經離我們而去,他不怕困難、腳踏實地、鍥而不舍的品質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當下我們該做的是珍惜每一粒糧食,為深切緬懷袁隆平爺爺,餐餐光盤我們在行動!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4
每當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就會寫觀后感,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袁隆平爺爺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饑腸轅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而電影只拍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的故事,雖然有點短,但是袁爺爺91年的人生每一年時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了解,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看袁爺爺的采訪都能看到袁爺爺是一個風趣絲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這部影片以鮮活藝術手法再現了袁爺爺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袁爺爺曾說過"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物質上容易得到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輩的人雖然物質上較為匿乏,但是精神上卻是豐富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無比純粹的。
再次向袁爺爺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空就不再回來,但是您的光榮奇跡將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袁爺爺,一路走好!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5
最近再次觀看了人物傳記影片《袁隆平》。影片以生動幽默的插敘方式描述了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我們與袁隆平院士的距離,偉大的人格如此清晰可見。
堅持
自第一次發現野外雜交水稻已有十余年時間,袁隆平的研究仍沒有任何突破性進展,進入了“瓶頸”階段。眾多專家教授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提出了質疑和反對,要求他放棄研究,袁隆平氣憤地說:“難道歷史上沒有的事情我們就不能實現?外國專家做不出來的事情我們就一定也做不出來?”很多人不是沒有夢想,而是不能堅持實現夢想。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有這樣一句話,“成功在大后天早上,大多數人放棄在后天晚上。”
大愛
在影片中有多處袁隆平教授向發展中國家人民傳授雜交水稻技術的片段,袁教授的雜交水稻技術普及到菲律賓、埃及、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推廣2.3億多畝,增產水稻200多億公斤。外國記者問他:“對于您的雜交水稻技術被世界各國學習和使用您有何看法?”袁隆平說:“我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激動,我希望雜交水稻技術能被世界人民尤其發展中國家更為廣泛的運用,讓天下人都有飽飯吃。”大愛無疆,這種愛突破了區域和國家的局限。
不息
片尾,外國記者問:“您如今還會繼續從事超級雜交水稻積水的研究嗎?”79歲高齡的'袁隆平舉起了手,“生命不息,夢想不止”,頑童般留給鏡頭一個燦爛的笑臉。現在,袁隆平久居長沙,其研究工作仍在繼續,在會見有關學者時,他對使用計算機數值算法計算最優化水稻的株型空間分布表示出濃厚的興趣。
生命攜手希望,希望孕育生機,生之所生,生生不息。袁隆平為中國乃至于世界糧食事業做出的巨大貢獻,解決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溫飽問題,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袁隆平教授我想并不過分:功德無量。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6
袁隆平爺爺作詞《我有一個夢》唱道:“我有著一個夢,埋在泥土中深信它不同,光給了它希望,雨給了它滋養,它陪種子成長。”袁隆平爺爺曾經做過一次夢:他夢見水稻比高粱還要高,稻谷比花生米還大,桿子跟掃帚一樣長,他還跟助手在水稻下乘涼。
時間回到1967年,當時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都遭到紅衛兵的迫害,袁隆平爺爺也未能幸免。當時文革領導崔主任說,這些雜交水稻都是一些見不得人的東西,要把他砸爛打倒。于是紅衛兵就去抓袁隆平,并喊:打倒袁隆平!袁隆平爺爺竟然也跟著喊道:打倒袁隆平!打倒袁隆平!原來他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人,避免一起遭殃。等到紅衛兵走了之后,吃完了中午飯,袁隆平爺爺便又去研究雜交水稻了。忽然,他的同學跑了過來說道,老師,外面的不育株被紅衛兵全部給砸了!袁隆平爺爺聽到后,連忙奔向存放不育株的地方,可是等到袁隆平爺爺趕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紅衛兵已經用鋤頭把所有的不育株全部砸了。袁隆平爺爺見此情景忍不住哭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一名同學激動地跑過來,興奮地對袁隆平說,老師,我們搶在他們的前面救走了三盆不育株!袁隆平爺爺聽了這個好消息,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袁隆平爺爺問道,是真的嗎?那名同學回答道,千真萬確!就藏在附近的臭水溝里呢!袁隆平爺爺聽到了這個好消息,喜出望外,他把藏在臭水溝里的三盆不育株全部拿出來,放到了一個比較安全的地方。第二天,他的妻子興奮地跑過來,袁隆平爺爺問,怎么啦?他的妻子說,你不用被批評了!袁隆平爺爺大大地松了一口氣,太好了!是誰救了我?他的妻子說是你那一篇論關于雜交水稻的論文。袁隆平爺爺聽完,興奮得合不攏嘴,那我可以繼續研究雜交水稻了。
但是過了幾天以后不幸的事情又發生啦,袁隆平爺爺在床上睡覺的時候被一聲巨響吵醒了,他連忙穿上衣服,也顧不得吃早飯啦,一開門就沖了出去,結果發現自己的實驗田被破壞啦!袁隆平爺爺生氣極了,忍不住在吼:這是誰干的好事?這是誰干的好事?當時,他的妻子看到了這一幕,也傷心極了。因為實驗田和不育株相繼受到破壞,所以袁隆平爺爺打算到海南去培養雜交水稻。在去海南火車的路上,袁隆平爺爺和他的同事挺著大個肚子,引起了對面旅客的好奇。袁隆平爺爺笑著說,我和旁邊這個男的結婚啦,懷孕了。那個人很吃驚!以為遇到了瘋子,想離開座位。袁隆平沒說話,就是把肚子露出了一下,原來是一袋稻谷種子,現場的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對面那人問,你們去哪兒呢?袁隆平爺爺回答道,去海南的三亞農場,那人興奮地說,這么巧,我就是海南三亞農場的。
過了一段時間,崔主任和袁隆平爺爺的妻子來海南三亞農場看望袁隆平爺爺。在稻田里,他的妻子告訴袁隆平爺爺,他的父親去世了。當時袁隆平爺爺聽到這個噩耗后,很憤怒,也很悲傷,他蹭的一下站起來向妻子大吼,你為什么現在才告訴我?見妻子不說話,袁隆平爺爺吼得更厲害啦,這時妻子忍不住哭了起來,把事情的真相全部都說了出來,原來在你父親快要去世的時候,是想告訴你的,但父親說,這件事絕對不能告訴袁隆平爺爺。他在為國家做大事。父親去世了,我卻不能送終,那就是不孝,袁隆平爺爺說。妻子說,但是你父親說你已經盡孝了,而且盡的是大孝,心里裝著天下的老百姓。
袁隆平爺爺立即朝向父親那面磕了三下響頭。我覺得在父親快要去世的.時候,不去看父親是終身的遺憾,如何才能報答親恩?《弟子規》里說: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成為袁隆平爺爺心中永遠的痛。他只有繼續研究雜交水稻了,讓老百姓不餓肚子來報答親恩。過了幾年,袁隆平爺爺終于實現了他的夢想,在海南的實驗基地生產了超過普通水稻產量的兩三倍的雜交水稻。海南人民都十分感謝袁隆平爺爺,甚至都給袁隆平爺爺跪下了,袁隆平爺爺勸了好一陣子,人們才站起來。
袁隆平爺爺從小就有一個夢,是母親把它種在心底。他一生都在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廣,做一顆改變世界的種子。不怕艱難,不怕打擊,他的這種堅持和努力是很值得我們學習。日本經營之父稻盛和夫說過一個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結果=人格理念×熱情×能力,袁隆平爺爺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7
這部電影講述了當代科學家袁隆平憑著對科研的熱情、對事業的熱愛、對執著的追求,經過十五年的辛勤努力,終于研究出了雜交水稻,并帶領中國人民擺脫饑餓的事跡。看完這部電影后,我受益匪淺,感受頗豐。
機會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還是得先讀好書,把基礎打好,把知識掌握牢靠,這樣才不會“書到用時方恨少”。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袁隆平爺爺正是這樣,即使是戰爭時期也沒有落下學業。我們要想事有所成,首先自己得有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擔當起大任。
要充分發揚刻苦耐勞的精神。“十年磨一劍”,袁隆平爺爺十五年不斷行走在田間地頭,日曬雨淋,失敗了不氣餒,為了找到天然的雜交稻,他和團隊成員四處輾轉,到中國南方各個城市尋找野生稻,甚至七年都沒有回家過年。我想這種吃苦耐勞、務實苦干的精神是多么難得!我們作為當代小學生,從小都是衣食無憂,要是我們有他一半的努力,學習上也會有飛躍的進步的。
只有中國強大了,我們才不會被欺負。親眼目睹日本侵華戰爭的袁隆平爺爺,從小是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外國生物學家曾經斷言,中國21世紀會經歷一次糧食短缺,屆時需要大量從外國進口糧食。但是袁隆平爺爺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讓這一斷言成為泡沫。雜交水稻的產量連年攀升,不但我們中國人吃的飽,我們的糧食還有富足,可以出口到其他國家。
要有不斷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袁隆平爺爺在雜交水稻獲得成功之后,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地研究怎樣繼續提高產量。晚年他又給自己和團隊定了一個新的目標:禾下乘涼夢,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想人只要有目標,并朝著目標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靠近,終有一天,目標會實現,夢想會實現。
其實,我們當代中國有很多像袁隆平爺爺這樣吃苦耐勞、樂于鉆研、樂于奉獻的人。比如我們敬愛的鐘南山爺爺、那些可愛可敬的`醫務工作者、我們的警察叔叔、消防員叔叔,為我們戍守邊關的武警戰士……他們都在為我們祖國的強大,為我們的幸福生活,為了我們的平安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人,我們才能坐在這明亮的教室,無憂無慮地學習。
我們當代小學生也要發憤圖強,認真學習,長大后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請祖國放心,強國有我!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8
跟袁隆平很親近的人說,袁隆平穿著很隨便,一點也不講究。
有一段時間,他的購物欲十分強烈,每到星期五午時,就要到商場去購物。可他有一個“怪癖”,專挑便宜貨買,價錢高的東西他不感興趣。有一天,他與夫人鄧哲逛商場,看到貨柜里有打折到10塊錢一件的襯衫,他說,太便宜了,加2塊吧,12塊一件。售貨員笑2著說,你這位同志真怪,人家買東西討價還價,你卻往上加,不可理喻,不可理喻。他以笑作答,一口氣買了10多件,“這樣的襯衣好,下田的`時候穿起來方便,不用擔心弄臟了。”他對夫人笑笑說。深知他生活習性的鄧哲不多說什么,只報以莞爾一笑。
他穿的最貴的西裝,不會超過800元;他買皮鞋不會超過200塊錢,什么意大利的“老人頭”、“鱷魚”牌等大牌服飾,他覺得這些昂貴的“奢侈品”穿在身上反而不舒服、不自在。可是,中國頗具權威的評估機構報告稱,袁隆平的身價為一千多億。如此看來,就個人的物質財富而言,除了他腦袋里的智慧和知識值錢,袁隆平確實是中國最富有的“赤貧者”了。
然而這位最富有的“赤貧者”對自我清心寡欲,卻對社會極慷慨、極具憂患意識,至今,他將所獲的12.5萬美元世界糧食獎的獎金,捐贈給了由他發起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會,以扶掖新人……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9
今天,我去了電影院看了一部電影,電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講袁隆平為了使地球上的人們不在饑餓,決定研制雜交水稻,在研制中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是他毫不放棄。最終,雜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更不是坐在電腦前面,按一下鼠標的。現在想發明東西的人,還有多少人擁有袁隆平這種勤勞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堅韌、干勁,一次次的失敗,不但沒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動力。在逆境中他還常開玩笑,他癡心地總是想著研制雜交水稻成功,就算沒有人支持,他也不會輕易放棄,還是一樣有干勁!
袁隆平曾經說過:“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多么值得我們崇拜!他“甘于奉獻”的精神,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電影里,袁隆平在課堂上推崇了孟德爾和蘇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這種做法令到了領導的批判。他們的批判,讓我感到可惡!他們沒有想到:科學是沒有國界的!
劉老師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惡,他們不但無能,而且還阻止別人的事業,阻礙別人的'發展。還有一些紅衛兵,趁袁隆平不在的時候把他培養的稻苗全給砸了。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應該都是給這些小人給扼殺的,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恥辱!
九十后的我們,是不是開始“做袁隆平”了。有許多已經開始努力了,難道我們還想袖手旁觀?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祖國作出貢獻吧!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0
誠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多的報酬。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他們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閑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我的信念》
就像春天里的第一滴甘露,他們悄無聲息地滋潤著世界萬物;就像夏天里的第一縷涼風,他們默默地吹散我們的疲憊;就像秋天里的第一片落葉,他們永遠在貢獻著自己的生命;就像冬天里的第一縷陽光,他們站在背后,溫暖著我們。
他們,可以是很多人。他們,可以是大街上默默無聞的清潔工,可以是總是走在災區第一線的志愿者,可以是為培育我們嘔心瀝血的老師,也可以是堅持追夢的科學研究者。
袁隆平,就是他們之中的一員,他是個耿直的人。
他的夢想,就是為天下蒼生研究出高產糧食,讓人類不再被饑餓折磨。小時候,他就很喜歡與大自然接觸,喜歡大樹,喜歡花朵,喜歡小草。如他所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抱著滿懷對大自然的熱情工作。
他對事業的'熱情與責任感,遠遠地超過了他對個人榮譽的追求,也許,他也心存愧疚,但是,對人民群眾的責任感,讓他無暇顧及他私人的情感及親人。
我認為,一帆風順這個詞語是不應該出現在任何一個成功的人的身上。袁隆平也不例外。女友的離去,曾讓耿直的他心里滴血。這讓他感到彷徨,讓他思索他一直信奉的人生規則是不是不對呢。但是,隨即而來的饑荒,卻讓他堅定了他的夢想。在與領導聊天時,他提起了一句詩來形容他的心情——“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漫步。”——毛澤東
“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好像迷醉于神話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居里夫人的這句話像一條芝麻開門的謎語般,令我頓然醒悟。提煉鐳這樣在旁人眼中枯燥無味的工作卻在居里夫人眼中是迷人的呢,那么袁隆平是不是也一樣呢?
虛詞假意如同人魚滾落的淚珠,始終會化為泡沫,即使刻骨銘心,卻總該是虛幻的。與其看著泡沫散去,不如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
蜘蛛夜復一夜堅持地織網,直到逝去;飛蛾日復一日地飛向燭火;蚯蚓蜷曲著身軀天天為花草松土……他們堅持著,行動著,一百次的失敗只是為了一次成功。
但是,在學校中,我卻看到了很多的人逃課,打架,去網吧……他們只是在任性地揮霍著短暫的青春而已。人生苦短,我們不求名垂青史,但為什么不讓自己活得有價值一些呢?
固然,人類需要講究現實,在工作中獲得很多報酬的人,但人類更加需要那些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閑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的夢想家,他們不為名利,只為了造福人類。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1
今天我觀看了《袁隆平》電影,袁隆平的事跡讓我大受感動!
懷揣著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夢想,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在他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中國人實現了“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逐夢在民族復興道路上的每一位奮斗者當學習袁老,自覺涵養家國情懷,將自己的發展融入時代需要中,將堅定理想融入愛國奮斗中,為人民勇涉險灘,為人民勇挑重擔。在挑戰中磨礪心志、在探索中增強本領,苦心志、勞筋骨、餓體膚,百般歷練擔大任,成為讓人民生活幸福的“國之大者”。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狀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揮灑一腔熱血。
“高產、再高產、更高產、超高產!”對水稻產量的追求是袁老一生的`追求。袁老曾說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夢想,袁老奮斗不止。吾輩當學袁老,不斷求索、不斷突破、勇攀高峰,將自己的知識與本領發揮出最大價值。唯物辯證法中,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告訴我們:當各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會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同理,如若我們每個堅守崗位的人都能像袁老一樣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那各行各業都能百花齊放,我們的國家就會更加繁榮富強、民族也會更加興旺發達。
袁老是身價千億的“農民”,是我們的“國寶”。他將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帶到世界其他國家,讓世界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無數的國際國內獎項是他汗水的印證,“雜交水稻之父”是他名副其實的美譽。名滿天下時,他仍穿35元的普通襯衣,吃簡單的粗糧,做不要錢的平民運動。“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我們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敬仰之余當見賢思齊,樹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對待自己的名利得失,時時牢記宗旨,處處以身作則,用袁老的崇高精神激勵自己,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巨星隕落,但他的雜交水稻永遠惠澤眾生,他的崇高品質還熠熠生輝。我們當接過時代的“接力棒”,汲取袁老的精神力量,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奮勇前行。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2
每當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我就會寫觀后感,今天去電影院觀看了《袁隆平》這部電影,感慨萬千。
袁隆平爺爺他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雜交水稻研究中,他把價值連城的珍貴稻種毫無保留地奉獻獻給全人類,使億萬饑腸轅轆的人從此吃飽,吃好,他做出了世界級的貢獻,享有世界級的聲譽,而電影只拍了袁隆平爺爺從30歲到60歲的`故事,雖然有點短,但是袁爺爺91年的人生每一年時光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去了解,不管是在電影中還是看袁爺爺的采訪都能看到袁爺爺是一個風趣絲幽默且平易近人的一位老人家,這部影片以鮮活藝術手法再現了袁爺爺心憂天下,造福人類,自強不息,淡泊名利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去學習。
袁爺爺曾說過"人心浮躁了,就難以看清事情的本來面目”這句話用在我們身上再合適不過了,我們出生在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不曾體驗過挨餓受凍的日子,物質上容易得到滿足,但是精神上卻得不到滿足,人也容易浮躁,然而老輩的人雖然物質上較為匿乏,但是精神上卻是豐富的,他們的內心也是無比純粹的。
再次向袁爺爺致敬,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空就不再回來,但是您的光榮奇跡將會被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袁爺爺,一路走好!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3
袁隆平常說“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正因心中有夢想,腳下有堅持,才有了他的信念堅定、矢志不渝,才有了稻浪中的米香、百姓家中的笑臉,才有了水稻高產夢的實現,“雜交水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為了實現夢想,他從未停止過向前探索的腳步,用一生致力于對雜交水稻的研究、應用與推廣。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他卻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詮釋著什么是信念堅定,什么是矢志不渝。他信念堅定,不管碰到怎樣的難題和困難,他都不變方向、穩扎穩打、逐一攻關;他矢志不渝,一直堅持下田,只為心中所夢。向他學習,就是要如他一般聽黨話、跟黨走,做勇敢的“追夢人”。
風吹過稻浪,總能看到一個樸實無華的背影,時而如普通農民般辛勤勞作,時而在田里現場記錄水稻的相關數據,時而在為身旁的其他研究院或者學生耐心講解著。那背影便是稻田里的“耕耘者”——袁隆平。一縷米香里,有他的懷揣夢想、辛勤付出;一陣稻浪里,有他的腳踏實地、勇敢逐夢;一方禾田里,有他的悉心呵護、用心照料。每一次小小的成功、大大的突破里藏著他的腳踏實地、默默耕耘、不辭辛苦。淌下的是汗珠,換來的是飽滿的穗子;付出的.是努力,收獲的是端穩的中國飯碗。如他一般腳踏實地、不辭辛苦,才能在耕耘中有所收獲、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在奮斗中成長進步。
袁隆平23歲時就說過“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挨餓”,字里行間流露出他濃厚的為民情懷。從起初發現“鶴立雞群”的飽滿稻株的異常欣喜,到百試無果的曲折低落,再到走入正軌后的漸入佳境,他一直走在“讓大家吃飽又吃好”的路上。倘若沒有他心中時刻想著國家和人民,一心為民、無私奉獻,就沒有那一個個“不可能”變成“可能”的成果,就沒有雜交水稻的應用與推廣,就沒有風吹稻浪時的芬芳。最好的紀念就是向他學習,最好的致敬便是如他一般。如他一般時刻與人民群眾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當好“服務員”,把群眾最關心的問題解決好,真正端穩中國碗、裝滿中國糧。
“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讓我們如他一般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新、樸實無華,努力做一粒好種子。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4
袁隆平,一位在世界上赫赫有名的“雜交水稻之父”,一位農民朋友眼中的“當代神農”,“米菩薩”,離我們的生活如此遙遠又如此接近。12月2日,學校組織我們五年級全體師生觀看電影《袁隆平》,讓我對“雜交水稻之父”有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在平凡中見到了偉大。
這部影片主要講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充滿坎坷的研究道路上奮力跋涉,把綠色的夢想書寫在大地之上,在布滿荊棘的實驗叢中躑躅前行,嘔心瀝血。歷經無數次的挫折與失敗,為生命中彌足珍貴的雜交水稻事業無怨無悔,傾其一生;經歷數十載的不懈探索和艱難實踐,袁隆平終于成功了!他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影片通過再現袁隆平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進行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風雨歷程。表現了袁隆平心憂天下、造福人民的宏大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和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高尚情操。
有句俗話說:“不經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袁隆平取得這些成果不是靠運氣,而是經過一次次的實驗,一次次的探索,才使他得到回報。我想,他成功的“秘訣”是: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正是有了這些,袁隆平才一次又一次地攀登高峰。而古今中外,哪一位成功者手中的鮮花,不是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呢?愛迪生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造發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李時珍經過長期艱苦的實地調查,編寫成了約190萬字,五十二卷,載藥一千八百九十二種的《本草綱目》;“炸藥大王”諾貝爾,由于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發明創造上,終身未婚……
我們也要在人生的起跑線,經過“加速”到“沖刺”中展示,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發揮美麗人生!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 15
“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用一生踐行初心的生動注腳。如今,當我們站在稻禾的土地上仰望星空時,我們應該以“做一粒好種子”來悼念心懷“禾下乘涼夢”的袁隆平院士。
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的袁隆平,從小經歷了災荒戰亂,所經之處看到的都是荒蕪的田野和滿目瘡痍的土地,從那時起,他就立下“讓中國人吃飽飯”的誓言。報考大學時,父母都不同意他報考農學專業,他說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堅持了自己的選擇。袁隆平最初從事的是紅薯育種研究教學,但面對國家糧食非常短缺的現狀,于是轉而從事國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種。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種田”,哪怕在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稻子的長勢,希望弟子們把雜交水稻事業發展好,把雜交水稻推廣好。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稻田里的守望者心中時刻裝著國家和人民。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肩負起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擔當,繼續堅守奉獻國家、服務人民的底色,在祖國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種子。
科學探索的.路從來都是漫長而艱辛的,沒有汗水和辛勤換不來豐收和喜悅。“下田”是他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他常說電腦和書本里面是種不出水稻來的。正是因為“下田”的本領高強,讓當時即將本科畢業的李建武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肯定,而后被破格招錄為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袁隆平院士的這一選材標準,激勵著學生們埋頭麥田,將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今,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他從未停止探索的步伐。湖南省農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塊試驗田,已有90高齡的袁隆平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田邊“打卡”,他常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在工作崗位上深耕厚植、厚積薄發,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開拓前進,在祖國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種子。
面對雜交水稻這個世界性難題,他說:“外國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們中國人不行!”他以科學的膽識和眼光,無懼“這是對遺傳學無知”的嘲笑,義無反顧地開始了探索。但夢變成現實,需要付出大量艱苦的勞動和努力。通過不懈地觀察、尋找、探索,1970年,最終在海南島發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野敗”。隨后,經過團隊三年來的反復實驗,袁隆平在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宣布,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法”取得成功。從1964 年開創雜交水稻研究到2020年實現了周年畝產稻谷3000斤的攻關目標,正是一次次的突破與創新,才能讓水稻的畝產量持續攀升,這就是敢為人先、勇于創新的力量。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一代要崇尚科學、勇攀高峰,繼續引領科技不斷向廣度和深度進軍,在祖國的稻田里做一粒好種子。
袁隆平院士帶著夢的種子走了,卻將理想、奮斗、創新的種子留給了我們。回眸他的一生,為祖國和人民做得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銘記,誠如他所言,我們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必定會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做一粒好種子,躬行實踐、厚積薄發,不辜負時代的擔當。
【電影《袁隆平》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看《袁隆平》電影觀后感范文06-27
看《袁隆平》電影觀后感(精選11篇)05-29
關于電影《袁隆平》觀后感(精選23篇)12-03
袁隆平電影觀后感范文(精選13篇)11-20
電影袁隆平的觀后感400字(精選16篇)12-12
《袁隆平》電影觀后感范文(通用11篇)05-24
我的偶像袁隆平11-13
電影觀后感多篇觀后感,電影10-15
袁隆平爺爺作文02-18
偶像袁隆平的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