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6年級

時間:2022-02-02 14:20:20 民風 我要投稿

民風民俗作文6年級

  【導語】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下面關于民風民俗作文 ,一起來閱讀下文吧!

民風民俗作文6年級

  【篇一】民風民俗作文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韶關,那里有別具一格的客家習俗,其中,春節最為熱鬧。

  除夕的前一天,村名們都蜂擁而至的來到集市上,買雞、鴨、鵝,買黃酒、白酒……留在家里的人則要將全部的物品更換,俗話說“干干凈凈迎新春。”掃完后,貼上年畫與對聯,整個屋子都充滿了喜慶的氣息。

  除夕那晚,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從下午,人們就開始準備著這一年一度最為豐富、最為開心、終于有意義的團圓飯了。吃完了飯,全家人都會在自家的屋頂上放鞭炮,準備迎接新春的到來。“啪啪啪”飛上天空的`煙花,好似一盞獨燈,照亮了天空中的一角。十二點鐘的鐘聲敲響,從村頭到村尾,挨家挨戶都要放很大很大的爆竹,“隆隆”的聲響伴著新春的到來。當晚,每個人都要守歲,如果要睡覺,就要開著燈睡覺,因為長輩說那樣年獸就不會來找我們。

  大年初一雖然沒有除夕那樣的熱鬧,喜氣洋洋,但還是很開心,歡樂的。早晨,六點多,每家每戶都要去廟里拜祖宗。給祖先敬完酒,還要按大小輩分站一列,朝祖先拜六下,六六大順,祈禱來年平安,吉祥,富貴。回到家以后,晚輩要收取長輩給的紅包,并且要說:“祝某某某,新年快樂,吉祥平安來年如意。”

  初二那天,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家探訪,回家那天,她們都會帶一些糖果,水果,賀禮……

  正月十五的那天晚上,家里人要開始做湯圓。糯米用大大的缸子裝著,用木錘把它打均勻之后再包餡兒,晚上吃。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篇二】民風民俗作文

  提起我的家鄉,是一個大省,那就是齊魯大地山東。家鄉的風俗還真不少。

  這里只說說過年時的習俗吧,從臘月23開始就算過年了,到沒出正月還是年的說法。到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辭灶”的日子,人們稱之為“過小年”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餃子,到了大年三十的早晨,人們開始貼春聯,請福字。

  春節即農歷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種名稱。辛亥革命后,改行公歷,這天被定為春節,以區別公歷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們仍習慣把它看作年節,俗稱“過年”、“過大年”。

  舊俗春節從初一零點開始,山東各地一般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一年象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

  春節的餃子里多包有錢、棗、栗子等,吃到紅棗,意味著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如果小孩吃到了錢,家長更十分高興,認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勵以外,還要賞錢,以示祝賀。許多地方初一吃素餡餃子,取“素靜一年”之意。

  春節拜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至今不衰。首先進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爾后進行近拜,就是給沒出五服的長輩拜年;最后是遠拜,給出了五服的長輩和親朋好友拜年。舊時拜年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商人拜年,除了問好外,還要互道恭喜發財。晚輩向長輩拜年時,長輩要給壓歲錢。到了初一早晨,孩子們都在忙著數著給誰拜年,能得到多少押歲錢。

  初一忌諱很多,各地大同小異。臨沂則初一忌掃地,忌動針錢,忌吃葷,最忌初一打破東西,萬一打破東西,要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語“歲歲(碎碎)平安”來破解。初一煮餃子,破了不可說“破了”,要改說“掙(賺)了”。

  春節的慶祝活動,從初一開始,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四。要擺貢品,焚香燒紙,鳴放鞭炮。接連不斷地鳴放鞭炮,十分熱鬧。祭祀時,燒香叩頭,街坊鄰居也帶著香紙,到商人家祭祀財神,祝賀生意興隆,主人則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謝。

  串親是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串親拜年的順序各地不一,春節串親,都要帶一些禮物。新婚女婿給岳父的禮物十分講究,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雞、魚。此外,香煙、糖塊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雞要帶兩只,鯉魚要帶兩條,各色禮物,均要雙數,切忌單數。新婚夫婦串親一般都在雙日,意為成雙成對,大吉大利。

  春節期間開展娛樂活動,在山東民間極為普遍。秧歌、龍燈、獅子舞、跑旱船、武術表演等形式多樣。柳琴、大鼓、評書等地方戲表演,有賣木璇玩具、賣花炮、賣花鼓、捏泥人、賣泥哨的,賣油炸糕、爆米花、糖葫蘆、芝麻棒的等諸種攤販。

  我愛家鄉的習俗,更愛我的家鄉以及勤勞純樸的父老鄉親。

  【篇三】民風民俗作文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

  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風民俗作文6年級】相關文章:

民風民俗的作文:端午節的民風民俗06-13

陜西的民風民俗作文-民風12-22

客家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18

民風民俗的小學作文-民俗12-23

藏族民風民俗的作文-民俗12-23

多彩的民風民俗作文-民俗12-22

民風民俗的作文08-12

民風民俗作文08-05

★民風民俗作文07-15

民風的民俗作文04-20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手机,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国产精品大屁股美女白浆网站,国产久re热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 久久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乱字幕高清 | 久草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