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俗作文通用(7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肯定對各類作文都很熟悉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民風民俗作文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民風民俗作文 篇1
這次的作文評講,余老師讓我全程負責,包括作文的批改,整理,以及評講,針對此次作文評講的整體效果,有幾點我覺得是蠻成功的!
在作文批改完之后,我咨詢了一下余老師的意見,問她這種類型的作文該怎么講,余老師也沒說什么,只是鼓勵我說:“你想怎么講就怎么講,無論上什么課,都要自己去琢磨,一定要有自己的東西”。這些她常掛在嘴邊的話我是相當的信服的。但我也犯愁了:一是連著兩節課用來評講作文,時間上非常的充裕,如果內容不充實的話會非常的浪費時。二是“民風民俗”類的作文是屬于說明文,不太好講。于是我就在琢磨該怎么去講,在看完他們的一篇篇的“佳作”之后,我發覺此次作文整體來說寫的都不是很好,大部分同學寫的都是過年,過節的事情,沒有抓住重點來說,東扯一句西扯一句,內容很空泛,沒有按照說明文的要求去寫,比如:1說明方法運用的少,2沒有一定的敘述順序3是結構方面也是不盡合理。另外,有些同學寫的還是同樣的題材(貌似有網上抄襲的嫌疑)。當然還是有幾篇寫的還是可以,比如:易文標同學寫的是過年的習俗,嚴格的說他此次寫的文章不是屬于說明文,但是他在文章當中嫻熟地插入了一些成語(有些還是相當生僻點兒的,可以看得出這位同學平時在這方面還是下了功夫的),使整篇文章讀起來就有種流暢的感覺,過年時的那種喜慶也被他描寫的有聲有色,還有葛正怡同學寫的山西稠酒,是比較符合說明文的要求的,從一開始引出對象,然后介紹陜西稠酒的起源,制作的材料,還有在社會上的聲譽,每個環節都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也運用了大量的說明方法,字體也寫的'非常漂亮,另外一篇寫的還可以的是楊兆輝同學寫的《河南的過年習俗》,這篇文章寫的還是挺好的!在文章當中細節描寫很細致,說明方法也很到位,連余兒老師都說寫的有點老舍的味道!
這些就是此次作文的整體情況。
分析完這次作文的整體情況,我突然有個想法,既然他們此次作文整體來說寫的都不是很好,那么何不讓他們互相的修改,互相評價一下呢!既可以讓他們找出其他同學的優點和不好的地方,又可以讓他們對說明文的有個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另外,我還發覺大部分同學的作文開頭和結尾都是寫的很隨意,讓人讀起來平淡無奇,于是,我抓住這兩點開始評講前的準備工作,認真的分析每一篇文章出現的問題,把它們記錄在一個本子上,而文章本身我只是給了一些極短的評價和基本的評級,另外,把文章中出現的較好的開頭和結尾找出來,再在網上搜集了一些寫作文好的開頭和結尾的方法,整理做成一個課件。一切都在計劃中進行,但是我還是擔心效果會不好。。。。
第二天,作文課。。。
我說這次作文課我們來做回老師,來修改一下其他同學的作文,聽到這,同學們都有點驚奇,還有點興奮,在發作文的時候還在刻意的挑自己想要修改的作文,在第一個環節當中,我先讓他們修改自己手上的作文,把自己認為好的與不好的地方總結出來,或者是直接寫在作文本上,剛開始同學們還是有點猶豫,不敢下手,后來在“魚兒”老師的“鼓勵”下,個個都認真地修改起來,大概過了十幾分鐘以后。我開始了第二個環節:討論階段(平時這個班上課都養成了討論問題的好習慣,所以這個對于他們來說并不困難),他們鄰桌之間討論的非常地熱烈,教室有點鬧哄哄的(我就喜歡這種感覺),大概再過了十來分鐘,我讓他們進入“自由發言”階段,在計劃這個環節之前我還有點擔心他們會不配合,但我這種想法是多余的,他們都非常的積極,非常的活躍,評價的都很客觀,首先說好的,然后再針對不好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見,當有同學聽到其他同學在評價自己文章的時候,說的好的,他也會不好意思,說到不好的,還會會心的點點頭,表示同意,整個環節進行的很順利。第三個環節,是進行“佳作評析”,我選出了那幾篇寫的比較好的文章,先讓他們自己念出來,然后再讓其他同學進行分析評價,點評,然后再讓作者說出自己還需要改進的地方!經過這么一“折騰"第一節作文課還是上的很充實,效果也很好!第二節語文課,為了能讓學生們的熱情延續下去,我緊接著把昨晚整理好的課件放出來,把那些好的開頭和結尾擺出來。一一分析。讓他們自己總結這些是屬于什么類型的開頭和結尾,然后再出示“謎底”,讓他們對號入座!整個環節也是進行的比較輕松和有趣!
這就是這次的作文課,有必要記下來!因為我為此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不容易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踩高蹺、玩獅子、吃湯圓……舞龍賞燈鬧元宵,歡天喜地迎春來,要說老家安徽宣城的春節民俗,真是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老家的鬧花燈遍及城鄉,玩燈時伴以爆竹煙花等,十分壯觀。同時還有踩高蹺、旱船、玩獅子、挑花籃等活動,兒童提燈更是美不勝收,今年寒假,我也去提花燈了!
大年初五中午,爸爸帶我去雙溝看花燈,剛過東華山就聽見一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我連忙下車,只見一條長長的隊伍,兩條龍燈在前面游動,中間許多人提著花燈,后面還有兩只麒麟搖頭晃腦,圍觀的人里三層外三層。
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聲,那條金色的龍舞動起來了。你看它時而在空中翻飛,時而繞著地面盤旋,時而龍頭從龍身下鉆出來。真是巨龍騰飛,讓我們目不暇接,周圍觀看的人不時發出陣陣喝彩聲。舞龍的人個個精神抖擻,龍頭前的那個人手握彩球,一會揮到東,一會揮到西,龍頭跟著彩球擺動,真是栩栩如生。
正在我看得津津有味時,傳來“媛媛”“媛媛”的呼喚聲,我回頭一看,啊!花燈隊伍里居然有我表姐呢!她手提一個橢圓形的大花燈,花燈上寫著“五谷豐登”,其他的花燈也都是橢圓的,像一個大冬瓜,不過上面有點貼的是一首詩,有點貼的是剪紙,花燈用各色彩紙糊成,黃、藍、綠、紫、大紅、粉紅——給節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提花燈的都是一些跟我差不多大的孩子,他們有點把花燈扛在肩上,有的提在手中。
哎,假如我也能加入他們的隊伍多好啊!“媛媛,想不要提花燈?”姐姐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好呀!”我興奮不已,接過姐姐手中的.花燈,跟隨隊伍向前走。可沒有走多遠,就覺得手酸酸的,“姐姐,我不想提了。”走在一旁的姐姐笑了,“就這么一會兒,就打退堂鼓了,我們回去有夜宵吃哦!”我可不想讓姐姐嘲笑,于是一咬牙繼續跟隨人群前進。終于從東華山來到沙墩,鄉親們出來迎接我們,小孩子圍著我們跳啊,叫啊,場面好不熱鬧。在這里鬧了差不多一個小時,隊伍才浩浩蕩蕩向前走。我們經過每一座村莊、學校都要停留一個小時左右,好不容易來到了目的地雙溝。此時夜幕已經降臨,我雙腿也快拖不動了,看其他孩子一個個都興致勃勃的,我也不能輸給別人呀!“我們還要走回家哦!”姐姐告訴我。為了那美味的宵夜,我只能忍了。
領頭的人又給我們發了個通電的小燈籠,叫我們把小燈籠放進大花燈,這下,花燈全都亮了,與白天相比更美了。我們往回走,經過白天的村莊、學校,鄉親們還是那么熱情,放爆竹來迎接我們。走呀,走呀,終于回到了東華山,此時已經12點了,我累得筋疲力盡,宵夜是熱氣騰騰的包子,我連吃三個,真香呀,這可是我一天的勞動所得哦。
提花燈,讓我盡情的體驗到了家鄉春節的民風民俗,這個寒假我過得特別有意義。
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新年又稱春節,是我國最隆重、最為重要的節日,也是我國最紅火的傳統節日,春節里,家家戶戶必然裝扮得紅紅的,掛紅燈籠、春聯,貼“福”字等等。總之是用紅的,穿紅的,戴紅的,可以說“紅色”成為人們春節時最親密的朋友。
傳說在古時候,由一個叫“年”的怪物,經常在春節這個節日里跑出來害人,后來得知,它很怕紅彤彤的東西和很大的響聲,比如一個熟透了的'紅蘋果就足以嚇跑它了。
后來人們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過春節的時候把家里扮得紅紅的,還經常放鞭炮。
在除夕夜里,大家都要熬夜守歲。
古時候,有個人曾以吟詩、打麻將來打發時光,可是現在不同了,科技發達了,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沙發上看看春節聯歡晚會,小孩子也喜歡看呢!不過為什么要熬夜守歲呢?相傳在古時候有這樣的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叫做“歲”的怪物喜歡吃成年人與老年人,不喜歡吃小孩子。
可是,它特別壞,每當遇到小孩子時,就會施法把小孩子變笨。
直到有一年新年的時候,一個財主給了他兒子一點錢,并給他系在錦囊里,結果當他兒子遇上“歲”時,“歲”見了這個金光閃閃的東西竟掉頭就跑。
此后大家不僅夜里守“歲”,謹防“歲”的偷襲,而且也會適當地給自己的孩子一些零花錢,命名為“壓歲錢”。
新年就快到了,有那么多有趣的傳統習俗,好期待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4
民俗文化村生活著無數個少數民俗,他們和睦相處,團結一致,整天沉浸在歡笑之間……
在清明節這天,我來到“傳說”中和諧的民俗文化村,作文網《描寫民風民俗的作文》。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布達拉宮,哦!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布達拉宮。雖小,卻與真的一模一樣:一樣的房頂,一樣的'顏色,伴著香氣甜甜的花兒,是那樣美麗!那樣宏偉!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著琢磨著:西藏是美妙的,拉薩是神奇的,那布達拉宮呢?是偉大的!
北京的長城是獨立一地無二的,舉世地雙的。可現在卻有了一個特小版!從嘉峪關到山海關,一直伴隨著我的步伐與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見長城的盡頭,分明就是一條蜿蜒盤旋的巨龍,前不見頭,后不見尾。我的心頭怦然一震:我的天啊!這可是特小版啊,連這么小的長城都無邊無際,那真正的長城到底是它的幾倍呢?
秦兵馬俑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規模宏大。一個個將士們右手持刀,左手持弓,側臥馬背,大喊著:“為國家做殊死拼搏,沖啊!”沙地上塵土飛揚,喊叫聲如五雷轟頂。這個縮小版生動地再現了秦軍昂首挺胸,雄兵百萬的氣勢。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秦軍十萬,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也不懼怕,反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一天,我一會兒去了“西藏”,一會兒去了“北京”,一會兒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風民俗作文 篇5
百家衣是嬰兒服的一種,由一百個家庭貢獻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當嬰兒出生后,特別是數世單傳、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為之驚喜萬分。這時,孩子的奶奶、爺爺就要向左鄰右舍報告喜訊,并向百家近親好友求乞布塊。特別是那些姓“劉”、“陳”、“程”諧音“留”、“成”,在老人們看來,這些諧音都是吉利之語,對于保佑孩子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些人家的一小塊布頭或是一方舊布片,老人們也會珍重地收留下來。
布塊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講究,但以藍色為最好。因 “藍”諧音“攔”,只要有藍色的布塊,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們把百家的`布塊縫在一起。據老年人講,縫百家衣的講究也很多,像布紋的走向、拼圖等,都有約定俗成的規矩。衣服不能在胸前開口,要做成偏開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這種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們常在底襟處留個口子,此稱藏魂處。待孩子滿月后,由孩子的母親將口子縫住,這就說明孩子的魂靈已留在了母親的身邊,再也不必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民風民俗作文 篇6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同,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這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同。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們這里便改天換地,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快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到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蜜還甜。
吃完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后來人們知道"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就逃回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因為在這天可以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起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起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不要緊,你還可以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快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快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民風民俗作文 篇7
有人文歷史積淀,有獨特于世間、個性鮮明的文化符號,就是文化品牌.梧州的文化品牌,自然就是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宗教文化、西江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文化等等.這些文化既自有特色和范疇,又彼此圓融滲透,互為表里,是梧州山水文化的組成部份和物質載體.
舜德文化
這個品牌很重要,是梧州人文歷史的根,是梧州之驕傲,是梧州歷史上叫得最響的品牌.
虞舜大帝是歷史傳說中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史記》載:“天下明德皆自舜帝始”,“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作為中華文明發祥締造者和傳播者的虞舜大帝,南巡狩蒼梧之野,給蒼梧百越各族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業文明,和禮樂倫理道德觀念,使蒼梧各族“明德”,啟蒙了蒼梧文化和文明,由此流布嶺南.我們有理由說,蒼梧之野是嶺南文明的發祥地.
在古代,外地人一提到梧州、提到蒼梧,就想到舜帝;一提到舜帝,就想到蒼梧想到梧州.這是天下的共識,是中國文化的普遍常識,是中華民族積淀了幾千年的一份珍貴記憶,一份無價的人文遺產.唐太宗有句詩稱梧州為“大舜隱真之地,達人循跡之鄉”,并對開國大臣李靖說過“碧桂之林,蒼梧之野”云云.唐代一大批詩人,包括沈佺期、宋之問、張九齡、李白、杜甫、元結、張籍、項斯、李商隱、李涉等,都曾以舜帝、蒼梧為題材吟詠過梧州.當時或謫戍或派駐嶺南的官員或文人墨客無不以到蒼梧參拜舜帝陵廟為榮.宋代文豪蘇東坡南貶海南島,路過梧州賦詩說:“我行忽至舜所藏”;清代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干脆在詩中稱舜帝為“蒼梧君”;明清的文臣武將們駐行轅于梧州,他們詠舜帝和蒼梧的詩文就更連篇累牘了.
如此一個在全國叫響幾千年、連外國人也崇敬的招牌,今天被我們梧州人丟棄了,有上千年歷史的舜帝廟(首見于杜甫詩,最后見于1902年英國人的報告)也廢棄不顧,連重建重修的打算也沒有.
龍母文化
如今梧州百姓沒有人文始祖舜這個偶像可拜了,還有個龍母娘娘,也是拜了上兩千年的神圣.龍母是西江的女神,源于戰國時代,比宋代福建海邊的媽祖歷史悠久多了.梧州戰國時地屬楚越,信巫道,雜神崇拜.大禹治水,沒治過西江.西江不用治,有女神龍母庇護,她養了五條龍子,聽話馴服,行云播雨,風調雨順,海不揚波.連自稱祖龍的秦始皇知道有個媽咪在蒼梧,也想巴結.宋神宗更有意思,冊封龍母為妃子,在熙寧八年(公元1076年)重修梧州龍母廟,誥封龍母溫氏為永濟夫人和靈濟崇海妃,五龍亦一一賜封.
騎樓文化
騎樓是房子,西方建筑風格,騎樓連片成街區,是謂騎樓城.有騎樓,而形成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升華而為文化———騎摟文化.騎樓文化并非西方外來文化,是地道的'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中國傳統建筑都有屋檐,屋檐是傳統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屋檐是城市人生靠泊的港灣,風雨烈日中可讓人歇息,屋檐這功能很人性,也很藝術.涼亭就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騎樓也是屋檐的延展和擴大,前者更古典但孤獨,后者很現代且連接為廊!妙就妙在這廊!上為樓,下為廊,古典的屋檐在西方建筑設計師手中演變成現代化的行人通道.騎摟底,港灣一樣的人文底蘊,水文化的深層潛意識,那才是梧州人生活的樂趣:躲雨、遮陽、歇腳、候車、聊天,摩肩接踵,熙來攘往,人氣十足,倫理十足.
騎樓城遍布南洋、南亞、珠三角的城鎮,是大英帝國殖民的產物,這是政治學上的說法.殖民的政治被人類歷史丟入垃圾箱了,而文化人類學、建筑學意義上的騎樓文化藝術倒成了世界人類共同的遺產,其中梧州的規模最大、實用功能至今不衰.
宗教文化
全國宗教名山、宗教名城多得很,梧州不是要當宗教名城,但宗教確是梧州能向天下叫板的又一張品牌!
梧州是佛教東傳中國的首站!梧州漢代的學者牟子,是中國首部佛教理論專著《理惑論》的作者,“佛”首先是牟子由印度方言翻譯過來的;佛教無君無父、舍妻棄子的教義特別讓中國百姓反感,要立足連門都沒有,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便遇到很大的難題!這項把佛教中國化、傳法解惑、宏觀調控、包裝注冊、領取準生證的攻關工作必須有人去做,正是梧州人牟子.
說到西方宗教.據《劍橋中國明代史》記載:公元1650年2月6日,南明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第二次躲到梧州茍延殘喘,德國耶穌會士安德烈亞斯·科夫勒被接受洗禮的大臣介紹給永歷皇室.皇太后和司禮太監龐天壽于是請求羅馬教皇英諾森十世給予支援,隨后,安德烈亞斯給兩位太后、皇后和永歷太子施行了洗禮,取了教名.這是梧州最早因皇室而與西方宗教的結緣.
梧州開埠后,外國人根據條約開始在梧州通商.隨同商貿而來的就是施醫、傳教、辦學等文化活動.從此,外國傳教士、商人通過梧州紛紛進入廣西,梧州很快就成了天主教、基督教在廣西最早最大的傳道基地.
這是近年梧州文化人圈子提出的一個文化命題,其內涵及邊際可能涵蓋古蒼梧以來歷史和當代的人文門類、物質門類.如此看來,舜德文化、龍母文化、騎樓文化、粵語文化、飲食旅游建筑農耕等文化以及文學、藝術、哲學、道德、法律等等均包括在內.古蒼梧、西江流域,地盤延至今梧州市以外廣大地域,別人認同還是個問題,作為研究課題大有可為,作為文化品牌則有點守株待兔了.
粵語文化
梧州是貨真價實的粵語發源地.西江流域大部份城鎮居民的母語均為粵語,方言是文化最頑固的部份,鬢毛已衰,鄉音不改,代代承傳.粵語承傳了秦漢時期的古漢語,成熟于唐,謂之唐音,是秦漢文化的活化石.中國七大方言中,唯有粵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漢語的詞匯,最古香古色,通行于兩廣,流行于海外,使用總人口約近一億.粵語不但很國語,還具有世界性,海外華僑及華裔其母語多系粵方言,他們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廣西籍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的
粵語文化還包涵嶺南粵域的民情、風俗、禮尚、習性等人文特色,因此粵劇、粵曲和地方曲藝、舞獅、舞龍、鹿兒戲等等,也是要光大發揚的文化品牌.
【民風民俗作文】相關文章:
民俗民風的作文【精選】09-06
民風民俗的作文11-17
【經典】民風民俗的作文08-10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民俗民風的作文07-26
(精選)民風民俗作文07-14
民風民俗作文(精選)07-16
(經典)民風民俗作文07-19
民風民俗作文(經典)08-05
民俗民風的作文(經典)10-12